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異鱗蛇鯖

鎖定
異鱗蛇鯖,又稱油魚、玉梭魚、白玉豚,鱸形目蛇鯖科異鱗蛇鯖屬的唯一一種魚類。 [2]  體紡錘形,稍側扁,背、腹緣均圓凸。尾柄後端咬細,每側具一個強隆起內嵴。體被異鱗,櫛鱗與圓鱗相混雜。生活時體暗棕色,頭部黑棕色,腹部較淡,各鰭淺棕黃色。 [3] 
異鱗蛇鯖在中國產於西沙、中沙、南沙羣島海域,世界上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南岸以及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加利福尼亞、大西洋加勒比海海域。 [3]  主要棲息於大陸斜坡,游泳能力強,性兇猛。夜間游到上層。捕食中上層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 [2] 
異鱗蛇鯖為藥用魚類,已從魚肉及魚骨中提煉出魚油,是優質瀉劑。肌肉及內臟含大量臘脂質,人誤食迅速中毒,症狀為下痢、嘔吐、皮漏、脂症和腹瀉。 [4]  異鱗蛇鯖是延繩釣漁業最常見的兼捕對象,通常漁獲物體長150釐米,但經濟價值偏低。 [2] 
中文名
異鱗蛇鯖
拉丁學名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鱸形目
亞    目
鯖亞目
異鱗蛇鯖屬
異鱗蛇鯖

異鱗蛇鯖形態特徵

體側扁且延長;下頜長於上頜,眼大。魚體為帶光澤之暗褐色,隨成長而漸黑,側線呈大麴紋狀。尾鰭叉形。
異鱗蛇鯖 異鱗蛇鯖
背鰭Ⅸ,16—18+6;胸鰭15—16;腹鰭Ⅰ,5;臀鰭15—18+5。體長為體高4.0—4.2倍,為頭長3.6—3.7倍。頭長為吻長2.5—2.6倍.為眼徑6—7倍。體紡錘形,稍側扁,尾柄後端較細,每側具1個強隆起嵴。頭中等大,吻較長錐形,眼中等大,側上位。兩頜齒尖錐形排列疏鬆,上下頜前端有2對犬齒,犁骨齶骨具齒。體被異形鱗,櫛鱗與圓鱗相混雜,側線有波狀彎曲。 [1] 
體紡錘形,稍側扁,尾柄後端較細,每側具1個強隆起嵴。頭中等大,吻較長錐形,眼中等大,側上位。兩頜齒尖錐形排列疏鬆,上下頜前端有2對犬齒,犁骨齶骨具齒。體被異形鱗,櫛鱗與圓鱗相混雜,側線有波狀彎曲。為環熱帶大洋魚類廣佈種。
頭大,最長約200釐米,最重紀錄為45公斤。
外型像似棘鱗蛇鯖,但鱗片較大,尾柄中央有稜脊,側線呈大麴紋狀,魚鰭亦略有分別。異鱗蛇鯖魚身有光澤,帶暗褐色,並隨着成長漸變成黑色。背鰭硬棘8至9枚;背鰭軟條16至18枚;臀鰭硬棘1至2枚;臀鰭軟條12至14枚。
魚體油脂極其豐富,但此油脂無法被人體吸收,如食用此魚可導致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異鱗蛇鯖地理分佈

全世界亞熱帶、温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部及東北部海域。
本魚常見於各地的熱帶和温帶海洋,然而北印度洋卻未見出產。

異鱗蛇鯖生態習性

生活於深海區,夜間追食小魚,遊於海面,在我國4月份性成熟,體長可達1.5m左右,國內分佈於南海諸島;國外分佈於日本至澳大利亞,向東至美國加利福尼亞,向西到非洲東岸的印度洋海域,還分佈於大西洋加勒比海岸地區。
生活於200~885公尺海域,主要棲息於大陸斜坡,游泳能力強,性兇猛。具日夜垂直洄游習性,夜間上浮至較淺水區,仔魚及幼魚於日間停留於水表層。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參考資料
  • 1.    劉明玉,解玉浩,季達明 .中國脊椎動物大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 2.    異鱗蛇鯖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8]
  • 3.    王鵬,陳積明,劉維編著,海南主要水生生物,海洋出版社,2014.06,第19頁
  • 4.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 生命科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第8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