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異温動物

鎖定
異温動物是體温調節機制介乎變温動物恆温動物之間的一種動物類別。例如一些動物如刺蝟在非冬眠期體温能維持相當恆定的狀態和恆温動物一樣,但在冬眠季節進入冬眠狀態,體温維持在環境温度之上約2℃,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中文名
異温動物
機    制
體温調節
特    點
體温變温
優    點
降低能量消耗
領    域
生命科學
代    表
刺蝟、蝙蝠

異温動物簡介

異温動物除恆温動物和變温動物以外,還有一類動物,活動時體温升高且穩定;不活動或休眠時體温下降,如單孔類、有袋類和真獸中的休眠種(蝙蝠、獾、刺蝟、熊等),稱為異温動物 [1] 

異温動物特性

極少數幾種鳥類和些低等哺乳動物(如黃鼠、刺蝟、蝙蝠等),它們兼有恆温動物和變温動物調節體温的能力。一般在冰點以上的氣温中,能維持相當恆定的體温,和恆温動物一樣。當氣温較低時,進入冬眠狀態,類似變温動物,體温隨環境温度而變化,但維持在氣温之上(冰點以上)約1℃。異温動物是體温調節能力暫時脱失的結果 [2] 

異温動物異温動物和恆温動物

與變温動物相反,恆温動物將其體温維持在大體恆定的水平上,而不管其環境温度如何。這樣,在一定限度內不依賴於環境的能力具有明顯的生存價值。當在寒冷的條件下把變温動物和恆温動物放在一起來觀察時,事情就更清楚了。恆温動物維持體温所需的熱來自代謝,因此,這些動物的代謝率就比變温動物的高在同樣的體温下,恆温動物的代謝比變温動物的高4至5倍。雖然温度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温度的增加可使身體的許多過程加速,而且發現在恆温動物上,這些過程進行得比較快,例如,恆温動物的神經傳導比變温動物的快,恆温動物的肌肉收縮也較快,等等。當然,在熱的條件下,恆温動物也會超出需要而產生更多的熱,於是就必須把過多的熱除去,但是,這似乎只是一個比較小的不利條件。
恆温動物通常保持37℃左右的體温,有些哺乳動物的體温低於37℃,大多數鳥類的體温高於37℃。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温度保持得非常恆定,在正常情況下,唯一的變化是晝夜的變化,但是通常也不超過2℃左右。在身體各部位之間也略有差異,特別是恆温動物的外周比中心部分稍冷。因此,嚴格的工作中就把直腸温度作為一個確定的標準。
幼年恆温動物事實上是變温的,調節體温的能力是出生後慢慢地發展起來的。初出生的鼠,在環境温度為24℃到37℃之間時,其體温比環境温度高不到2℃,而外界温度在20℃以下時,這差異降到1℃以下。而當鼠逐漸成熟時,體温的調節也逐漸完善,但直到生後20天才達到成熟的狀態。
如象針鼴(Echidna)和鴨嘴獸(Ormithorhynchus)之類的原始哺乳動物,其體温調節能力比鳥類和高等動物低劣,因此,有時它們被認為介於變温動物和恆温動物之間,稱為異温動物。針鼴在環境温度為35℃時,能維持34℃的體温但當外界温度降低時,其體温也趨向於降低,在外界温度為5℃時,其內部温度只有26℃。鴨嘴獸的情況與此相似,而其它一些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例如負鼠和樹懶)也好不了多少。有些恆温動物的晝夜體温的變化遠遠大於平均體温。蝙蝠的體温在白天降到氣温,推測這是代謝上節約的緣故,因為在其飛行肌肉能很好地活動之前,動物體內的温度必須超過30℃,它們採取一些變温動物的方法,用顫抖或牽拉肌肉來使身體温暖起來。有些象麻雀這樣的小鳥出現37-43℃的晝夜變化,這是與白天和夜間的活動程度相一致的 [3] 

異温動物體温調節特點

異温動物具有如下的體温調節特點:在活動期,採用恆温動物的調節機制,能將温度保持在合適的水平;當進入休息時,為降低維持體温的代謝需要,將自身體温降低,使體温僅比環境温度高上一點點。典型的代表動物有:刺蝟、蝙蝠。他們都屬於較低級的哺乳動物。此外蜂鳥也是異温動物。
比如刺蝟,正常活動時和恆温動物一樣,進入冬眠時,體温將只比環境温度高2℃,這有利於降低能量的不必要損耗。
參考資料
  • 1.    葛敏卿 唐伯英主編,地理知識手冊,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33頁
  • 2.    《畜牧獸醫名詞詞典》編輯委員會編著,畜牧獸醫名詞詞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05月第1版,第587頁
  • 3.    (英)DENNIS W.WOOD,動物生理學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09,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