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畫道

(中國畫畫論)

鎖定
《畫道》是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畢建勳。
書    名
畫道
作    者
畢建勳
類    別
中國畫畫論
原作品
畫道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14年5月
頁    數
712 頁
定    價
280 元
開    本
大16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01098617
獲    獎
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 二等獎

畫道內容簡介

《畫道》一書是一種以道為終極目標並以道的方法來作畫的中國畫學體系。它既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畫學體系、也是一種方法論,既有思辨性、又具有實踐性,既體現了畫學理論的創新、也體現了中國畫學思想中的形而上高度。“畫道”的説法在過去沒有形成過系統的理論,而《畫道》一書所做的工作即是將“道”的形而上與“藝”的形而下真正地關聯起來,使“畫道”的説法真正地成為了畫道理論,並形成明確的、系統的、“哲學性”的理論結構,使中國畫成為“道藝合一”的載道之體,使中國畫成為人修心體道、儘性養命的心印方式,使道心合一的過程具有一種方便操作的日常方式,同時也使中國畫成為了一種“成聖”的方式。
《畫道》理論是根據中國畫學的具體需要、適用性、潛在的可能結構方式和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參照並借用傳統哲學中與道相關聯的觀念,構建出的與中國畫相匹配的形而上畫學結構模式。《畫道》既是從畫學的角度出發在畫學層面對於道的再釋與具體建構,同時也是在實踐中經驗的形而上思考。

畫道正文目錄

自序:畫道的“一二三哲學”
引論:畫道的思維方法
第一章 繪畫與中國畫的本體
第一節 “死亡”的不是繪畫
一 繪畫死亡論
二 傳統油畫與“傳統的觀看方法”
三 死亡的不是繪畫
第二節 作為繪畫本體的造形
一 繪畫的人類學價值
二 繪畫造形的性質與意義
三 圖像時代的繪畫造形
第三節 中國畫的本體
一 中國畫
二 以造形為本體的早期原旨中國畫
三 以筆墨為本體的文人畫
四 以造形與筆墨做為共同本體的未來中國畫
第四節 重視中國畫造形學的研究
第二章 造形本源
第一節 物源
第二節 心源
第三節 道源
第四節 氣源
第三章 筆墨之源
第一節 古源
一 以古為“源”
二 中國畫師古的內在原因
三 臨摹中的似與不似
第二節 書源
一 字源
二 書源
第三節 一畫説
一 一畫説的來源
二 一畫説的內涵
三 《畫語錄》一畫説的文本分析
四 一畫不可説
第四章 畫道三合
第一節 單一本源
第二節 二分法
一 西方與中國的二分法
二 二分法的正反兩面性
第三節 心物二分法的合二障礙
第四節 三分法與兩脈絡
一 三分法
二 格物窮理脈絡
三 儘性知天脈絡
第五節 畫道三合
一 三合的出處與參照
二 三合之謂道
三 三合之道的基本性質
四 三合之道的“二一”關係
五 三合之道的三合關係
第六節 在三合結構中貫通兩脈絡
一 格物窮理一脈的繼續貫通
二 儘性知天一脈的繼續貫通
第七節 在三合結構中兼容二分法
第八節 一體之仁
一 合內外
二 一體之仁
三 勝物而不傷
第九節 天人合一
第五章 畫道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 畫之為道
第二節 象物
第三節 求理
第四節 觀氣
第五節 取象
一 理氣合一,物以象顯
二 大象與萬象
三 意、象、言
四 應物象形與點畫象形
第六節 心觀
一 觀與象
二 心與觀
三 但取精靈
第七節 意象
一 象心
二 道心
三 三合生心象
第八節 上行的方法
一 兼三
二、立兩推一
第九節 下行的方法
一 理的方法
二 氣的方法
三 理氣合一,合於天造
四、行中道
五、三合生心象
第十節 畫道的基本性能
一 立象以盡意
二 聖蹟
三 益生
第六章 心術與象術
第一節 心術
一 心術
二 洗心術
三 齋心術
四 盡心術
五 大心術
六 心法立兩
第二節 一般中國畫的觀察方法
一 目與目力
二 傳形寫影與觸物圓覽
三 實對寫生與目識心記
第三節 畫道性質的象術
一 飽遊與沃看
二 動觀與靜觀
三 以大觀小與以小見大
第四節 畫道象術與心術的合一
一 神視心覺
二 心丹爐鼎
三 反觀內視
第七章 心印與氣術
第一節 心印
一 畫者心之文
二 心手相應
三 默契造化,與道同機
四 機神所到,天人合發
五 心印
第二節 氣術
一 氣術
二 畫者氣之體
三 氣術方法
四 以氣觀畫
第三節 心術、象術與氣術
一、心印與氣術
二、心術、象術與氣術
第八章 論四大關係
第一節 形與神
一 形神問題的歷史脈絡
二 繪畫中的形神問題
三 形以載道
第二節 寫形與寫意
一 寫形的心印傳統
二 文人寫意畫的由來
三 論寫意
四 心與形合,象與筆合
第三節 似與不似
一 似與不似
二 似與不似的原因
三 似與不似的關係方式
第四節 造形與筆墨
一 書寫性筆墨的性質
二 筆墨與造形“混搭”所產生的問題
三 在畫道中解決造形與筆墨的矛盾
第九章 論八種對立範疇
第一節 有形與無形
第二節 黒形與白形
第三節 立象與表意
一 立象
二 表意
第四節 “詩畫”與“舞畫”
一 詩畫
二 舞畫
三 “空間中展開的生命之流”
第五節 實對與虛對
一 實對
二 虛對
第六節 象形與符形
一 象形與符形的性質
二 象形與符形的評價
第七節 塑造與書寫
一 凹凸與三面
二 塑造與書寫
第八節 骨法與書法
一 謝赫時代的“骨法”
二 張彥遠對“六法”理論的重構
三 元以後的書法用筆和骨法與書法的關係
餘論
後記 [1] 

畫道作者簡介

畢建勳,中國水墨人物畫畫家,兼攻畫道研究、中國畫基礎理論、中國畫造形學研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62年生,1978年考入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1年畢業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985年畢業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 200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在職博士,2013年畢業,獲博士學位。現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國畫家》雜誌主編,北京市文史館館員。作品頻繁參加諸如《百年中國畫展》、《全國美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重要展覽,並多次獲獎。代表作品有《子非魚》、《打人》、《黃河》、《東方紅》、《永遠和你在一起》、《不會離開你》、《以身許國圖》、《以身許國圖全圖》、《面對面》、《中國,一路平安》、《改革之年》、《一望無際》、《英俊的曼日瑪青年》、《驚蟄》、《青山永在》、《雲棲之鄉》、《魂兮歸來》等;代表理論著作有繪畫哲學研究專著《畫道》(中華書局)、《左右書》(《左書——藝之為道》、《右書——畫以載道》,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學原理》(河北美術出版社)、《造形本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及方法》(河北美術出版社)、論文集《畢建勳論中國人物畫創作》(遼寧美術出版社)等。

畫道評價

2014年出版的《畫道》是百年來第一本以哲學高度進行理論建構的畫學力作。前賢指出,西畫重視科學,中國畫重視哲學,而古代尚有哲學意味的畫論《苦瓜和尚畫語錄》,近現代以來卻長期沒有這一類中國繪畫理論著作。畢建勳此書以哲學的高度和國際的視野,吸收新時期以來中國哲學大家的新成果,以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與方法為資源,在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藝”之間,以來自傳統並經現代轉化的系列理論範疇,根據繪畫的特性、持續發展的潛在可能性和
已有研究成果,通過“知行合一”、“體用合一”特別是“道藝合一”、“天人合一”或“道心合一”,建構起來的高屋建瓴又富於哲思的“文以載道”的畫學理論體系。思考深入,邏輯嚴密,見解獨到,既有思辨性、又有實踐性,既是從畫學角度對道的闡釋,也是實踐經驗的形而上思考。雖然文字尚可精簡,論述尚可通俗,但無疑是近年美術學理論創新的突出成果。無論對於批駁西方的繪畫終結論,還是提高中國畫哲學高度的世界話語權,抑或是重新梳理闡發傳統中國畫論的精華,都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2014年獲得第二屆國家美術獎理論獎的二等獎。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薛永年
《畫道》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我相信它也會成為當代很重要的學術著作。從中國繪畫的哲學思想、哲學背景,到畫學的藝術思想的形成、沿革及變化,再從藝術的功能乃至藝術審美,這本書洋洋灑灑的對中國畫的畫學做了全面的系統性闡述,這是近代以來沒有任何其他人能企及的。它是部頭最大、內容最詳實、資料最完備的中國畫畫學的理論著作,可以説是集大成者。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畫論沿革至今日,我們當下的時代一直處於中國畫向現代轉型的過渡之中。《畫道》的出現,從學理性的高度出發做了一種高屋建瓴的理論建構,其對於中國畫發展研究的意義不言自明。在現有的同類書籍中,做到《畫道》這樣推論詳實、研究精細的著作是比較少的,它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現代價值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畫院原院長 龍瑞
參考資料
  • 1.    畫道  .豆瓣讀書.2014-05-01[引用日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