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畫室

(法國畫家庫爾貝創作油畫)

鎖定
《畫室》(法文:L'Atelier du peintre)是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於1854年至1855年期間創作的布面油畫,現收藏於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
該畫一共畫了23個人物,所有被選入畫中的具體人物形象與細節,都是經過他再三選擇才安排上去的。作者把對他的生活和思想以及有影響的朋友和他曾經畫過的模特集中在一個畫面上,此外還集中了上流社會各個階層的形象。該圖人物眾多和含義豐富,回憶和展示作者從1848年至今的藝術創作生涯,表現了法國社會的縮影,並寄予了一個意味深遠、富有哲理性的內涵。畫中質樸不加修飾的人物形象,各色人等一同登台的開創性繪畫理念以及對現實世界真實的藝術反映,都體現了作者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1-2] 
中文名
畫室
外文名
L'Atelier du peintre
作    者
居·庫爾貝
創作年代
1854年至1855年
規    格
縱361.5釐米,橫597.5釐米
現收藏地
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
畫作類型
油彩畫
材    質
帆布
作品別名
我的畫室
真實的寓言:我七年美術與道德的總結

畫室畫作內容

圖片來源於法國奧賽博物館官網 圖片來源於法國奧賽博物館官網 [3]
畫面上共有23個人物,以畫家本人為中心,其餘22人分佈在畫布左右兩側。在畫面的中間,畫家坐在一幅大畫布前面,正在修改畫中的風景;在他身後靠着一個裸體女模特兒。他本人顯得十分愜意,右手舉筆作畫,左手握着調色板,那張長有絡腮鬍子的臉,呈側面地向上仰着,左前方有一個昂頭觀看畫家作畫的鄉村男童。
在畫家的右側,是畫家交往密切的朋友,包括社會學家普魯東、詩人波特萊爾、文藝批評家尚弗勒裏、收藏家布魯阿、音樂家普羅馬埃等等。畫家的左面,出場的是神父、猶太教徒、失業者、商人、妓女、乞婦、劇場丑角、獵人、掘墓人等各種人物。除了人物以外,畫中還出現了匕首、寬檐帽、吉他樂器以及置於畫架後面的一具石膏像等。 [4] 

畫室創作背景

1855年,庫爾貝決心以一幅大畫來闡明他的藝術創作理念,試圖回憶他自1848年以來的藝術活動。 他僅用了六週時間完成了多人物、含義豐富的《畫室》,畫家在畫面上一共畫了23個人物。 [5] 

畫室藝術鑑賞

構圖
《我的畫室》(局部)
《我的畫室》(局部)(2張)
在這幅畫上,畫家把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匯聚一堂,把真實的現實世界擺放在了觀者面前。畫面分三個部分,左邊是一羣為生活奔波的勞苦大眾,有商人、農民、手工業者、失業者、乞丐、妓女、瀕臨死亡邊緣的人等,他們代表着真實的社會現狀,這些人終日為生活而辛勞,卻被憂愁、貧窮困擾着,他們的財富被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和剝削階級掠奪了,他們更無緣於藝術,被畫家稱為是“以死為生的人”。畫面的右邊是畫家藝術領域的同行、朋友以及一些熱愛和平的人們,其中包括詩人波德萊爾社會活動家普魯東等。他們有理想、有抱負,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而努力奮鬥,被畫家稱為“以生為生的人”。中間是正在作畫的畫家本人,他正在畫着家鄉奧爾南附近的風景畫。畫家把自己置身於畫面的中間,表明了自己忠實反映現實的中間立場,寓意用自己的畫筆對兩個不同的世界進行忠實的描繪。一個裸體的女模特站在他的身後,象徵着真實的自然。前方一個小男孩正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畫家的畫筆,他代表了忠實的目光。小男孩的腳下有一隻的白色貓咪。左邊地上擺放着象徵音樂的吉他,右側正在閲讀的波德萊爾代表了詩歌、文學,他們在畫面上的出現表明了畫家對文藝應該進行現實主義創作的呼喚。右邊門口一對擁抱的男女是自由戀愛的象徵。前面一個正在欣賞繪畫的貴婦人是繪畫的業餘愛好者。 [2] 

畫室歷史傳承

實景圖 實景圖
直到1881年,該畫由作者的姐姐Juliet Courbet收藏。
1881年,該畫被Juliet Courbet賣出。
1897年,該畫被拍賣,賣到21000法郎。
從1897年到1899年,該畫由Victor DesFosss先生收藏。
從1899年到1919年,該畫由Victor DesFosss女士收藏。
1919年至1920年,收藏於Barbazanges畫廊。
1920年至1986年,收藏於盧浮宮博物館
1986年,該圖被巴黎奧賽博物館收藏,現仍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6] 

畫室重要展覽

展覽時間
展覽名稱
展覽地點
1855年
庫爾貝
法國巴黎
1864年
展覽會的展覽
法國里昂
1873年
世界博覽會
奧地利維也納
1947年
五十年的朋友盧浮宮
法國盧浮宮
1977年
庫貝爾:1819-1877
法國巴黎
2004年
託尼·奧斯利/居斯塔夫·庫爾貝
法國巴黎
2007年
庫爾貝
法國巴黎 [6] 

畫室作者簡介

庫爾貝(1819—1877),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畫家的傑出代表。出生於弗蘭許・康提附近小鎮奧爾南的一個農場主家庭。20歲時前往巴黎,跟隨一位無名畫家學習繪畫,並經常到盧浮宮臨摹名作。由於經常發表社會改良以及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式的作品,而經常受到資產階級評論家的譴責。晚年直在瑞士過着逃亡生活,直至去世。他的作品寫實主義特色明顯,構圖、用色極為獨特。代表作有《奧爾南午後的休息》《石工》《帶黑狗的自畫像》《畫室》《浴女》等。 [2] 
參考資料
  • 1.    楊永勝主編,不可不知的世界名畫,南海出版公司,2014.01,第245頁
  • 2.    喬會根編著,圖解世界名畫 全綵圖解典藏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03,第322頁
  • 3.    畫室  .奧賽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08-24]
  • 4.    王小巖編著,世界美術·co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10,第296頁
  • 5.    陳聿東編著,名畫鑑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08,第240頁
  • 6.    畫室  .奧賽美術館[引用日期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