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畫地為牢

(漢語成語)

鎖定
畫地為牢,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1] 
這則成語意思是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其本身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 [1] 
中文名
畫地為牢
拼    音
huà dì wéi láo
近義詞
作繭自縛畫地為獄
反義詞
縱橫馳騁豪放不羈
出    處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注    音
ㄏㄨㄚˋ ㄉㄧˋ ㄨㄟˊ ㄌㄠˊ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

畫地為牢成語出處

“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1] 
後人據此提煉出“畫地為牢”這個成語。 [5] 

畫地為牢成語故事

西漢時,李陵戰敗投降匈奴,漢武帝十分生氣。大臣中原來讚頌過李陵士氣旺盛的人,見此情況都反過來責罵李陵。唯獨太史令司馬遷對李陵持有不同看法。
司馬遷爽直地向漢武帝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説:我和李陵素來沒有什麼交情,各走各的路,但我看他的為人,很講交情,很講義氣,恭敬儉樸。他常常想“奮不顧身”以殉國家的急難,確有國士的風骨。現在李陵出了問題,大家都全盤否定他我實在想不通。這次,李陵只帶五千步兵,深入敵境,盡心殺敵,不顧個人生死。他與單于打仗十多天,殺敵之數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殺得匈奴“救死扶傷”都來不及,個個震驚恐怖。匈奴單于在這種情況下,動員全國軍事力量,共同攻擊李陵,在敵強我弱的不利處境下,李陵輾轉戰鬥,拼死鏖戰,最後因箭射完了糧食吃光了,歸路被切斷了,士兵很多傷亡了,才被追停止戰鬥。他的投降實在處於迫不得已,他不是真投降,而是想等待有利時機報答國家。司馬遷最後還説,李陵的功勞也可以抵補他戰敗的罪過。
漢武帝聽了司馬遷的話,大發雷霆,立即把司馬遷關進了監獄。廷尉杜周為了迎合討好皇帝,對司馬遷施行了當時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
司馬遷因身體和精神受到如此嚴重的摧殘,內心極為痛苦,很想一死了之。但他冷靜一想如果真的死去,在達官貴人的眼中,不過像九頭牛失掉一根毛一樣,與螞蟻有什麼不同呢?那樣死了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惹天下人恥笑。他認為,人本來都有一死,但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為什麼要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呢?至於人身受到侮辱,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事。他想到猛虎在深山裏為王時,百獸見了都震驚害怕,一旦被關進檻圈坑阱之中,也只得向人搖尾乞食,所以士子見到地上劃了一個算是監牢的圈兒,都不肯跑進去,而今我已被關進了監牢,有什麼辦法呢?歷史上的王侯將相,如文王、李斯、韓信、魏其都受過侮辱,何況我們這些人呢?於是他決心活下去,忍受奇恥大辱,效法文王、屈原、左丘、孫子等人,在自己的殘生尚存之日從事著述。
由於艱苦地、頑強地努力,司馬遷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歷史學著作。 [2] 

畫地為牢成語寓意

畫地為牢這則典故表明了只有矢志不渝才能成就偉業的道理。司馬遷雖然身陷囹圄,身體和精神受到嚴重的摧殘,但他艱苦頑強地完成《史記》這部鉅著,表現了司馬遷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3-4] 

畫地為牢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畫地為牢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原指上古時民情淳厚,對有罪的人,只須在地上畫個圈,讓人立於圈內作為懲罰;後用來比喻只准在指定範圍內活動。 [1] 
運用示例
元·嶽伯川《鐵枴李》第一折:“他每都指山賣磨,將百姓畫地為牢。” [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這一封號,雖是幾根柳森片門户,一張紅紙的封條,法令所在,也同畫地為牢,再沒人敢任意行動。” [1] 
參考資料
  • 1.    畫地為牢的解釋|畫地為牢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4-12-12]
  • 2.    鄭永安編著.中華成語典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156-157
  • 3.    陳忠梅主編.中華典故(一).瀋陽:遼海出版社,2013:18-19
  • 4.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258-263
  • 5.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