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畫中情思

(泰國西巫拉帕著中篇小説)

鎖定
《畫中情思》是泰國作家西巫拉帕著中篇小説,於1937年首次出版。 [1] 
《畫中情思》主要講述了一個悲劇愛情故事,女主人公吉拉娣自幼生活在王公之家,從小受封建禮儀的約束。當兩個妹妹相繼出嫁,她已經二十九歲,可她依然對愛情抱着希望。三十五歲時,吉拉娣嫁給年過半百的昭坤作了續絃。在昭坤帶她去日本度蜜月的時候,遇到了泰國留學生諾帕朋。諾帕朋被吉拉娣吸引,而吉拉娣也第一次燃起了愛的火焰。但是由於社會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吉拉娣也有意讓諾帕朋安心學習,而獨自忍受愛的煎熬,並多次迴避了諾帕朋的愛。五年過去,昭坤病逝,諾帕朋對她的愛已消失不見,而吉拉娣依然深藏着這段難忘的感情。當得知諾帕朋準備與未婚妻舉辦婚禮時,身體不適的吉拉娣再也承受不住這一打擊。臨終前,向諾帕朋吐露了自己多年來的心聲:“我死了,沒有愛我的人;但我感到欣慰,因為我有了我愛的人。”該小説通過女主人公吉拉娣的愛情悲劇,表現了婦女的不幸和人們對真正愛情的追求。小説的情節並不複雜,卻寫得波瀾起伏,悽婉動人。 [1-2]  [7] 
作品名稱
畫中情思
外文名
ข้างหลังภาพ
Khang lang phap
作    者
西巫拉帕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37年
字    數
67千字

畫中情思內容簡介

《畫中情思》是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寫成的。小説的敍述者諾帕朋,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二十二歲青年。小説的主要人物是蒙拉查翁·吉拉娣,這是同丈夫去日本度蜜月的一位美貌而優雅的貴夫人,當時已經三十五歲了。此外,還有吉拉娣的丈夫昭坤·阿堤甘巴迪,這是一位年已五十的大貴族。
小説開始時,寫諾帕朋面對着一幅題為“小溪岸邊”的油畫,在回答妻子的詢問中,回憶起六年前在日本所經歷的一場熱戀以及這位畫的作者吉拉娣的悲慘結局。
六年前,在日本留學的諾帕朋,受昭坤·阿堤甘巴迪的委託,為他帶新婚的妻子蒙拉查翁·吉拉娣到日本度蜜月而租了一棟優雅漂亮的別墅,並時刻陪伴其夫婦會見朋友和遊覽名勝,還充作翻譯。在火車站迎接這對老夫少妻時,他發現夫人竟是那樣的年輕、美麗和高雅:“體態豐滿但不臃腫,皮膚光滑、白嫩,越是久看、近看、細看,就越會發現她的娟秀。兩彎長眉下面的大眼睛彷彿是一泓清澈的秋水。下頦微翹,細嫩的面頰上有着一對迷人的酒窩,嘴唇好似二上一下鑲在一起的三個紅色三角,顯得格外好看。”諾帕朋十分奇怪:為什麼這個看來只有二十七八的漂亮女子,竟會嫁給一個年近五十的男人。特別是他看到吉拉娣很快活時,更助長了他的好奇心。很快,他就同吉拉娣成為親密的朋友了,他多次單獨陪着吉拉娣外出遊覽或散步,又不停地企圖得知她嫁給昭坤的原因,以至竟愛上了這位高貴的夫人。
在一次同吉拉娣的散步中,諾帕朋才知道這位看來只有二十七八歲的夫人的實際年齡,已是三十五歲了。在另外的幾次兩人單獨遊玩時,幾乎都忘情而相互陶醉。但夫人卻處處控制自己的感情。一次,二人在遊山鷹嶺時,在諾帕朋的一再試探下,吉拉娣才敍述了她三十五歲嫁給五十歲昭坤的經過。她説:這是一場沒有愛情的、然而又是自願的婚姻。她沒有獲得真正愛情,只不過得到一些幸福而已。此時,諾帕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緊緊地擁抱和親吻夫人,可是。夫人卻牢牢地控制住自己,她沒有讓情感發展下去。
分別之初,諾帕朋不斷寫信傾吐自己的愛情,但夫人以其前程遠大而善言相慰。後來,昭坤去世了,諾帕朋也在對事業的追求中,對吉拉娣的情感淡薄下去了。
六年後,諾帕朋回到泰國,這時的吉拉娣已經四十歲了,過着高貴的寡居生活,可是,諾帕朋卻再也泛不起昔日感情的波瀾,儘管吉拉娣還是那樣的美麗、雍容和甜蜜。當他把自己要結婚的消息告訴吉拉娣時,她大吃一驚,而且很快患重病。當諾帕朋得知吉拉娣在病中不時念着自己的名字,他去看望了她。這時,她已處於病危期了。她把自己親手畫的一幅他倆山鷹嶺之遊的油畫送給他。這時,諾帕朋才清楚地感受到吉拉娣是愛他的。他説:“我的愛情就是在那裏萌發的。”吉拉娣卻説:“是我們的愛情,諾帕朋!你的愛情在那裏萌發,也在那裏消逝,但另一個人的愛情卻在行將崩潰的軀體內熊熊燃燒。”諾帕朋凝視着吉拉娣的精疲力竭的身體,一種愛憐和眷戀之情湧上心頭,肝腸欲斷。七天之後,吉拉娣去世了。臨終前,吉拉娣已無力對守候在身邊的諾帕朋説話了,她在紙上寫下這樣的字句:“我死了,沒有愛我的人;但是我感到滿足,因為我有了我愛的人。” [1] 

畫中情思創作背景

畫中情思寫作背景

1936年5月,西巫拉帕動身去日本考察報業,同年年底回到了泰國,動手寫了《畫中情思》,次年出版。從寫《生活的戰爭》到寫《畫中情思》的四五年間作者的思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曾經以興奮的心情迎接了“6·24”革命,接受了《民族日報》主編的職務,積極傳播民主政體的知識。但是不久,他便看出了這場革命掛的只是金字招牌,人民所期望的變化並沒有發生。他憤而辭去了《民族日報》的工作,對有人請他參加“民團”的建議也加以拒絕,這表明他對當權者的不信任及政治上、社會思想上與他們的分野。另外,日本之行也開闊了他的眼界,西巫拉帕對泰國社會有了更深的認識。 [7] 

畫中情思創作動機

西巫拉帕的兒子素拉潘·柿巴立曾經説:當時西巫拉帕住在曼谷的一條名叫皇后的衚衕裏,那裏住着一些貴族,西巫拉帕目睹了不少貴族女子被束縛在封建家庭裏,三四十歲仍然不能結婚,即使結婚了,也沒有得到幸福,這引起了作者的思索,激起了他的同情。這便是《畫中情思》最原始的素材,作者根據這些普普通通的素材經過藝術的想象、虛構、提煉和加工,寫出了貴族女人蒙拉查翁·吉拉娣的愛情悲劇。 [7] 

畫中情思人物介紹

  • 蒙拉查翁·吉拉娣
吉拉娣是親王的女兒,接受過正規教育,但長大之後就被父親禁錮在他的世界裏,與外界接觸很少,她長期在王公貴族中周旋,甚至沒有機會去想青春對於一個女人來説意味着什麼,她35歲還沒有嫁人,而姐姐和妹妹早已嫁作人妻,找到自己的幸福。吉拉娣一直很羨慕她們,後來父親把她嫁給了年老的昭坤,雖然昭坤對她很好,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直到昭坤帶吉拉娣去日本度蜜月,遇到諾帕朋,他們情投意合,她找到了真正的愛情,但迫於現實的無奈,最終沒有和她愛的人在一起。後來吉拉娣得了肺結核,在病重時得知她深愛的諾帕朋將要結婚,深受打擊,病情日趨惡化,最後離開了人世。 [3] 
  • 諾帕朋
諾帕朋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泰國男子,年輕、熱情、有學識。他受吉拉娣的丈夫昭坤所託,在日本期間照顧吉拉娣,認識之初他便被吉拉娣的美貌與高貴所吸引。通過和吉拉娣幾周的相處,他對吉拉娣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瞭解,並萌發了濃烈的仰慕與愛戀之情。他好奇吉拉娣的婚姻,好奇吉拉娣的生活,他不敢想象如此年輕貌美、有思想的女人竟然會嫁給沒有愛情的老頭,即便此人是個好人。他難以控制地向吉拉娣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最後在吉拉娣的拒絕下收起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學成回國後,奉父母之命娶了並不愛的未婚妻。 [6] 
  • 昭坤·阿堤甘巴迪
昭坤(“昭坤”是泰國對有披耶爵位/侯爵的人的尊稱)是吉拉娣父親的朋友,年逾半百,泰國一位小有名氣的富翁。後與吉拉娣結婚,扮演着一位慈夫的形象,後不久便去世了。 [5] 
  • 巴莉
巴莉是諾帕朋素未謀面的泰國未婚妻,是諾帕朋的父親為他找的。從諾帕朋去日本留學就一直等待着(五年)諾帕朋回國與她結婚。 [5] 

畫中情思作品鑑賞

畫中情思主題內容

《畫中情思》通過女主人公吉拉娣的愛情悲劇,表現了婦女的不幸和人們對真正愛情的追求的願望。吉拉娣是一個有教養的女子,由於意外的原因,她完全失去了獲得自由愛情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時,不得已而嫁給一位她並不愛的五十歲的貴族。當她看到諾帕朋真誠地愛自己而自己也真誠地愛上他時,她懂得身份、地位的不同和年齡的差距,特別是諾朋帕的遠大前程同自己西下夕陽似的末日,是無法結合在一起的。因此,當諾帕朋緊緊擁抱她時,她卻表現得理智,雖然她在內心是愛着諾帕朋的。她對諾帕朋説:“再過一會兒,我們就要下山回到人羣中去,而且用不了多久,你就得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併為未來的生活制定遠大的藍圖。而我的義務只能是忠於昭坤,只要他還需要我,只要他不放棄自己的責任,在任何情況下我都得亦步亦趨地跟着他,服侍他,盡妻子的義務。”還對他説:“你難道會相信人類社會會接受你舉出來為自己辯解的自然規律嗎?諾帕朋,相信我吧,這就是現實,而且只有現實才是決定我們命運的東西,規律和理想可能很美,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任何價值。”事實果如吉拉娣所説的那樣,諾帕朋在事業的追求中,把吉拉娣淡忘了,而吉拉娣卻在自己親手畫的“山鷹”畫中,寄託着自己的生命和一顆情愛之心。她的悲劇,正是自然愛情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所造成的,表面上看來堂而皇之的婚姻關係,正好掩蓋了社會的殘酷性。 [1] 

畫中情思藝術特色

《畫中情思》中,作者追求的是恬淡的、抒情的、散文式風格,它不雕飾,也不造作,在恬淡之中卻藴含着人物內心感情的激烈風暴。小説的情節並不複雜,卻寫得波瀾起伏,悽婉動人。《畫中情思》的語言也具有特色。作者採用的是生動、流暢的口語,但它卻是經過加工、提煉了的形象、傳神的文學語言。 [7] 

畫中情思作品影響

《畫中情思》是泰國近代小説的經典之作,被泰國教育部規定為泰語言文學課本的補充讀物,在泰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從1937年至2016年已經再版超過40次,翻譯成中英日三種文字,並兩度被搬上電視熒幕。 [3]  [4] 

畫中情思出版信息

《畫中情思》於1937年首次出版。1982年,中國出版了欒文華等的中譯本,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譯本附有譯者後記,介紹了作者創作和對這部小説的分析。 [1] 

畫中情思作者簡介

西巫拉帕(Sriburabha,1905一1974),泰國作家、政治家。原名古臘·柿巴立。出生在曼谷一個職員家庭。中學畢業後,到作家勾順·勾莫拉佔開辦的翻譯合作講習所工作。後人曼谷政法大學深造,獲法學學士學位。擔任過泰國報業協會主席。日本佔領期間因反日被捕入獄,1947年獲釋。1952年因從事進步活動再度被捕入獄,1957年獲釋。1958年率泰國文化代表團訪華。其間因泰國發生沙立政變,被迫在中國避難。1974年在北京逝世。他是泰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1928年開始創作活動。曾組織過文學團體“君子社”。著有小説作品《降服》(1928)、《生活的戰爭》(1932)、《畫中情思》(1937)、《向前看》(1955)、《生命所需要的東西》(1939)等。 [8]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132-134.
  • 2.    唐旭陽. 翻譯美學視角下泰國小説《畫中情思》漢譯本的語言特色[J]. 大陸橋視野, 2016, (12):243-245.
  • 3.    趙娟娟. 淺論《畫中情思》的審美內涵[J]. 北方文學, 2017, (21):65-66,77.
  • 4.    高翔, 肖玫. 淺析《畫中情思》的藝術特色[J]. 小品文選刊, 2016, (18):24.
  • 5.    柳慶瓊. 淺析泰國小説《畫中情思》中人物形象對泰國社會現實的映射[J]. 今古文創, 2020, (12):11-12.
  • 6.    鄒由. 西巫拉帕代表作《畫中情思》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6, 第36卷(11):56-57.
  • 7.    欒文華著. 泰國文學史[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03:231-235.
  • 8.    張德政主編. 外國文學知識辭典[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