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番族

鎖定
番族,漢語詞彙,拼音是fān zú,解釋是舊稱少數民族。 [1] 
中文名
番族
拼    音
fān zú
注    音
ㄈㄢ ㄗㄨˊ
釋    義
舊稱少數民族

目錄

番族解釋

民族名。舊稱少數民族,清代少數民族之一。即今之高山族。其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賽夏人等不同名稱。主要分佈在台灣中部山區和東部縱谷平原。其先民為百越的一支,三國時稱山夷,隋代稱流求土人。唐以後有馬來人和其他民族遷入台灣,與原居民相融合。明代始形成為單一民族,稱東番夷或土番。清代稱番族,又分野番、生番和熟番等,也出現平埔番、高山番等名稱。野番指遠在深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番族;生番指居於深山叢林及溪谷險阻處,主要從事狩獵,輔以農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於野番的高山番;熟番指居於靠近平地的山溪之間,或散佈於城市附近平原,以農耕為主,狩獵為輔,社會發展水平接近漢人的平埔番。就番族整體而言,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漁獵為副。能歌善舞,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順治十八年(1661),台灣番族曾接應鄭成功反抗荷蘭殖民者的鬥爭。光緒二十一年(1895)後,又與漢族人民一起進行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2] 

番族出處

《宣和畫譜.胡瓌》載五代胡瓌有《番族牧馬圖》。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台灣府屬渡口考》:“﹝雞籠﹞山中番族百四十有奇,人無姓,依婦以居,山田植薯芋甘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