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番吾之戰

鎖定
番吾之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殲秦軍
名    稱
番吾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 232年
地    點
番吾
參戰方
趙國,秦國
結    果
秦軍戰敗撤退

番吾之戰戰爭背景

秦王政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路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今屬河北)進迫;一路由太原狼孟(今山西陽曲)後東進番吾,拊邯鄲之背。趙將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番吾之戰戰爭起因

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 [1]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這是第三次攻趙。其兵力部署是:南路軍推進鄴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首都邯鄲,北路軍推進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

番吾之戰戰爭經過

面對秦軍的來勢洶洶,趙王遷並不怎麼慌亂,因為他身邊尚有將軍李牧在,宜安之戰中,就是這位能征善戰名揚於時的大將為趙國建樹了奇功。但是,趙王遷也有些憂慮。因為這一年趙國發生了旱災,農田受災面甚大,有的地方莊稼枯死,顆粒難收。此外,國內形勢也不夠穩定,人心惶惶。鑑於這種情況,趙王遷要求李牧儘量實施強有力的反攻,爭取首戰即勝,不要把戰事拖得太久。趙王遷本是個平庸無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戰速決,是怕戰事拖久了糧草難以接濟,聚糧太急則有可能誘發動亂,影響君位的鞏固。
李牧對趙王的意圖心領神會,他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南面之敵。激戰在趙國境內一片開闊的地上開始了。李牧臨陣不驚,指揮若定,先給番吾秦軍以沉重的打擊,接着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

番吾之戰戰役結果

爾後,李牧立即回師南進,鋭不可當。漳河沿岸的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的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三次進攻宣告失敗。趙軍擊潰秦軍。

番吾之戰戰爭影響

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中秦軍戰敗的消息傳來,秦王政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趙軍竟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揮之才。為扭轉敗局,秦王政召文武近臣聚集咸陽宮,商議對策。商議認為趙國全國大飢,國力不強,民心不穩,趙軍缺乏充足的糧草儲備,損失的兵力也難以得到補充。趙軍久暴於外,必定將乏兵疲,難以持久。而秦軍則後備充實,補給及時,完全可以通過戰略相持拖垮趙軍,待趙軍疲憊,可擊其惰歸,一舉而戰勝之。之後,秦國利用反間計,假趙國之手殺害了李牧。同時,秦國的姚賈在齊國的遊説、離間也獲得了成功。他用重金買通了齊國的權臣後勝,使齊王建拒絕了與趙國的聯合。這樣,趙軍既失去了得力的主帥,又失去了齊國的外援,而新更換的將領又無領兵之才,一經交戰便被王翦率領的秦軍擊敗。趙王遷此時已喪失鬥志,郭開力主投降,打開了城門,於是秦軍浩浩蕩蕩地開入城中,趙王遷也作為俘虜被安置在房陵,至此,延續了二百多年的趙國宣告滅亡。

番吾之戰戰爭評論

番吾之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但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這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

番吾之戰相關人物

李牧,(前?—前229)戰國末年趙國的良將。
秦滅六國形勢圖 秦滅六國形勢圖
李牧曾經久居趙國北邊代、雁門,防備匈奴。他有自行置吏的方便,税收都歸幕府,為士卒的費用。每天殺幾頭牛饗戰士,練習騎馬射箭。他制訂約束説:“匈奴入邊來劫掠,趕快將畜產收入堡壘,有敢於捕虜匈奴的人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皆防守嚴密,而不敢戰。這樣連續幾年,趙王責備李牧,他還是照舊。趙王惱怒,使別將來代替他領兵。結果,屢次出戰皆不利,傷亡很多,邊地不得耕種、畜牧。趙王復請李牧出任邊將。李牧稱説有病,閉門不出。一再懇求,才勉強答應説:“大王一定要任命我,必須仍用我的老辦法。”趙王只得答應了。
李牧至邊地,重申舊約。匈奴幾年入邊,無所得,但終究以李牧為怯懦。邊地士兵屢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從全軍中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射手十萬人,皆勒令演習戰鬥。當匈奴小股入邊時,佯敗不勝,丟棄數千人,恣其殺掠。單于聽到這一情況,統率大軍侵入趙國邊境。李牧多布令人莫測的陣勢,開展左右翼的攻擊,大破匈奴軍,殺十餘萬騎,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公元前243年,廉頗已離趙去魏,趙王以李牧為將而攻燕,取武遂、方城。
公元前235年(趙王遷二年),秦進攻趙。趙以李牧為大將軍率兵反攻,大破秦軍於肥。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秦大舉攻趙,王翦率領上黨郡兵卒直下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造謠説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葱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李牧不受命,趙王使人隱微捕得,並殺了李牧,廢司馬尚。李牧死後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趙軍,俘虜趙王遷。趙滅亡。
司馬遷對李牧的冤死,感嘆憤慨,他説,趙王“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謬哉。”

番吾之戰相關事件

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秦王子贏政繼秦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當年鎮壓了嫪毐叛亂,罷太后,次年驅逐呂不韋,大權獨攬。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趁趙與燕大戰,國內空虛之機,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佔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樊於期)、楊端和率一軍攻佔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二次伐趙。秦將桓齮又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武城,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佔領城池。
公元前233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佔領赤麗、宜安兩邑(今河北石家莊),進攻趙國腹地。趙王急調在北方戍邊抵禦匈奴的名將李牧,帶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晉州)以“圍魏救趙”之計奇襲秦軍營地,後又設伏圍殲回師秦軍,盡殲秦軍十餘萬。桓齮畏罪逃往燕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第四次攻趙,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靈壽)。趙將李牧以先北後南之策於番吾之戰擊敗秦北路軍,遂回師向南,南路秦軍稍戰即退。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命大將王翦率軍第五次攻趙,設計陷害李牧,李牧被趙王遷所殺。次年,王翦攻陷趙都邯鄲,俘趙王遷,趙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