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諴

鎖定
畢諴(802年-864年2月4日),字存之,東平郡須昌縣(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唐朝宰相 [1-2]  ,協律郎畢勻的兒子。
大和年間,舉進士出身,依附於杜悰,官運亨通。得罪宰相李德裕,歷任慈州刺史、駕部員外郎倉部郎職方郎中翰林學士。唐宣宗即位後,陳述破羌事宜,拜刑部侍郎,出任邠寧昭義河東三鎮的節度使。 [2] 
唐懿宗即位後,擔任宣武節度使户部尚書,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外放河中節度使、同平章事。鹹通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二。 [1] 
本    名
畢諴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鄆州須昌(今東平東宿城鎮西北)
出生日期
802年
逝世日期
864年

畢諴正史記載

畢諴(xián),東平須昌縣人。年少孤貧,燃薪讀書,刻苦自勵。既長,博通經史,尤能歌詩。端愨好古,交遊不雜。

畢諴唐文宗朝

太和中,進士擢第,又以書判拔萃科考試,尚書杜悰鎮許昌,闢為從事。杜悰領度支,諴為巡官。杜悰鎮揚州,又從之。杜悰入相,諴為監察,轉侍御史。

畢諴唐武宗朝

宰相李德裕專政,出杜悰為東蜀節度。杜悰之故吏,莫敢餞送問訊,畢唯諴無所顧慮,問遺不絕。李德裕怒,出為磁州刺史。

畢諴唐宣宗朝

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得罪,凡被譴者皆徵還,入為户部員外郎、分司東都,歷駕部員外郎倉部郎中。故事,勢門子弟,鄙倉、駕二曹,居之者不悦。畢諴受命,恬然恭遜,口無異言,執政多之。改兵部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知雜。其年,召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遷刑部侍郎。自大中末,党項羌叛,屢擾河西。唐宣宗召學士對邊事。畢諴即援引古今,論列破羌之狀。上悦,曰:“吾方擇能帥,安集河西,不期廉頗李牧在吾禁署,卿為朕行乎?”畢諴忻然從命,即用為邠寧節度使、河西供軍安撫等使。畢諴至軍,遣使告喻叛徒,諸羌率化。又以邊境御戎,以兵多積穀為上策。乃召募軍士,開置屯田,歲收谷三十萬石,省度支錢數百萬。詔書嘉之,就加檢校工部尚書,移鎮澤潞,充昭義節度使。

畢諴唐懿宗朝

鹹通二年,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太原近胡,九姓為亂。畢諴明賞罰,謹斥候,期年,諸部革心。就加檢校尚書左僕射,移授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度、宋亳汴觀察等使。其年,入為户部尚書,領度支。月餘,改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累遷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集賢大學士。為人謹重,長於文學,尤精吏術。在相位三年,以同官任情不法,固辭而免,君子美之。詔守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出任河中尹。
鹹通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864年2月4日),卒於河中鎮,時年六十二。

畢諴親屬成員

畢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以國為氏。後漢兗州別駕諶,世居東平。五世孫畢眾慶,宋本州大中正。五世孫憬。
東平畢氏家族
畢憬
司衞少卿
許州刺史
户部尚書
魏景公
畢抗
廣平太守
贈禮部尚書
畢垌
王屋縣尉
銀青光祿大夫
-
畢鉟
-
畢銶
-
畢鋭
-
畢栩
酆王司馬
畢浚
汾州長史
畢勻
協律郎 
畢諴
唐懿宗宰相 
畢紹顏
渭南縣尉
畢知顏
千牛備身
參考資料:新唐書 宰相世系 畢氏 [5] 

畢諴軼事典故

畢諴得罪令狐綯

畢諴於吏術尤所長,既貴,所得祿奉,養護宗屬之乏,無間然。始,畢諴被知於唐宣宗,嘗許以相。令狐綯忌之,自邠寧凡三徙,不得還。畢諴思有以結令狐綯,至太原,求麗姝盛飾使獻。令狐綯曰:"太原於我無分,今以是餌,將破吾族矣。"不受。使者留於邸,畢諴亦放之。 [2] 

畢諴舅舅故事

畢諴家原本貧寒。鹹通初年,他的舅舅還是太湖縣伍長,畢諴感到很羞恥。常常派人婉轉地勸他辭去差事,為他授官。勸了多次舅舅也沒聽他的。就特任命候選官員楊載為太湖縣令。畢諴把他邀到相府,囑咐他替舅舅解除卑賤的身份,乘船送入京城。楊載到任,詳細轉達了畢諴的意圖。伍長説:“我是一個卑微的人,怎麼會有外甥當宰相?”楊載一再勸他,他就説:“我在每年秋夏,都能平穩地享受六十千錢的事例錢,如無錯誤,一輩子就很優厚滿足了,不明白還要升什麼官?”楊載都告訴了畢諴。畢諴也認為舅舅説得對,再也沒有勉強他。

畢諴史料記載

太平廣記》: [4]  畢諴家本寒微,鹹通初,其舅尚為太湖縣伍伯。畢諴深恥之,常使人諷令解役,為除官。反覆數四,竟不從命。乃特除選人楊載為太湖令,諴延至相第,囑之為舅除其猥藉,津送入京。楊令到任,具達諴意。伍伯曰:“某賤人也,豈有外甥為宰相耶?”楊堅勉之,乃曰:'某每歲秋夏,恆相享六十千事例錢,苟無敗缺,終身優足,不審相公欲除何官耶?”楊乃具以聞諴,諴亦然其説,竟不奪其志也。王蜀偽相庾傳素與其從弟凝績,曾宰蜀州唐興縣。郎吏有楊會者微有才用,庾氏昆弟念之。洎迭秉蜀政,欲為楊會除馬長以酧之。會曰:“某之吏役,遠近皆知。忝冒為官,寧掩人口。豈可將數千家供侍,而博一虛名馬長乎?”後雖假職名,止除檢校官,竟不捨縣役矣。
《北夢瑣言》:唐相畢諴,吳鄉縣人,詞學器度冠於儕流。擢進士,未遂其志,嘗謁一受知朝士者,希為改名,以期亨達。此朝士譏其賈之子。請改為字相國,忻然受而謝之。竟以此名登第,致位台輔。前之朝士漸悔交集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