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必成

鎖定
畢必成(1941年2月5日~1993年12月22日),漢族。勤於學習、觀察,善於構思情節、捕捉細節、刻畫人物,中國著名電影編劇家。代表作品有《路》《廬山戀《賽虎》《軍神》。 [1] 
中文名
畢必成
外文名
Bi Biche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
出生日期
1941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1993年12月22日
畢業院校
南昌市第二中學
職    業
編劇
代表作品

鎖不住的春光
軍神
廬山戀
賽虎
主要成就
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編劇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

畢必成主要作品

畢必成先後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路》、《廬山戀》、《賽虎》及大型話劇《鎖不住的春光》等作品。參與制作過的電影:《岳家小將》 (1984年,編劇);《鋼銼將軍》(1986年,編劇);《密令截擊》(1986年,編劇);《青年劉伯承》(1996年,編劇);《賽虎》(1982年,編劇);《廬山戀》(1980年,編劇);《他愛誰》(1980年,編劇);《冒險的美國女人》(1989年,編劇);《來的都是客》(1990年,編劇);《遠方的星》(1983年,編劇)。還有文章《軍神》已編入新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1篇。

畢必成人生經歷

畢必成中學時代就讀於南昌市第二中學,14歲就在江西省少年比賽中多次獲獎。1959年高中畢業,由於父親的問題未能升入大學進一步學習。
1959年9月至1960年8月,他在南昌縣麻公社一所中學任教,1960年9月至1962年底在江西省總工會宣傳部,生活部工作。在此期間,他深入基層,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素材
1962年起,畢必成任南昌市二中語文教員,在此期間開始創作一些散文,小説,發表在報刊上。
1963年11月初,畢必成寫出了一篇散文,題目是《軍港夜話》,副標題是《秋行剪影》,文章勾勒出一位可敬的部隊轉業軍人為發展農業作貢獻的形象。這篇散文很快發表在1963年11月6日的《江西日報》文藝副刊上,並收進了南昌市文聯編輯的《作品選》中。
1965年,為了更深入地體驗生活,畢必成回到家鄉彭澤縣任教。1972年7月被調到九江市話劇團任編劇,從此,畢必成開始專業文藝創作,致力於話劇創作。
1975年,珠影影廠擬將畢必成的一部小説《好媳婦》搬上銀幕,雖因故未拍,但畢必成就此與電影結緣。他如魚得水,樂此不疲,先後寫出了十多個話劇劇本。進入20世紀90年代,畢必成更關注社會政治生活,創作了電影劇本《寸草心》及《被告山槓爺》。

畢必成榮譽獎項

《廬山戀》 《廬山戀》
《廬山戀》獲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被告山槓爺》獲95年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編劇及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電影文學劇本《賽虎》(已拍攝發行)獲1984年江西省創作一等獎、《冒險的美國女人》(已拍攝發行)獲1989年八一廠小百花編劇獎。

畢必成成名之作

畢必成總講

《廬山戀》是畢必成的成名之作,電影文學劇本敍述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回到祖國廬山遊覽觀光,與中共一位高級幹部的兒子巧遇,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戀愛過程跌宕起伏,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畢必成創作過程

畢必成 畢必成
1979年夏,上海《電影新作》編輯部約畢必成到上海修改一個劇本,借住在“上影”文學部招待所。期間,畢必成抽空寫出了《廬山戀》。這個本子寫得很順手,花了五天時間,即7月5日就寫出了初稿。
《廬山戀》人物故事的戲劇性和傳奇性的展開,是以廬山主要景點,如花徑、仙人洞、含鄱口、蘆林湖、白鹿洞書院、望江亭等十二處為背景,由情帶景,由景傳情。 簡而言之,《廬山戀》電影文學劇本是一對青年男女在廬山相識、相知、相愛的戀情與廬山的自然、人文風情交織演繹而成。

畢必成拍攝過程

1979年8月,上海電影製片廠徐桑楚廠長、石方禹廠長決定拍攝《廬山戀》,黃祖模任導演,張瑜郭凱敏任主角。1980年第一期《花城》大型文學期刊登載畢必成電影文學劇本《廬山戀》。1980年7月12日,《廬山戀》在廬山戀電影院(原廬山東谷電影院)舉行首映式,9月1日在中國公映。
1980年11月15至23日,《廬山戀》作為觀摩片,參映第八屆迦太基國際電影節。1981年3月,《廬山戀》參展大馬士革“中國電影周”。1981年5月23日,《廬山戀》電影榮獲中國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張瑜榮獲最佳女演員獎。導演黃祖模、編劇畢必成和女演員張瑜赴杭州參加了頒獎儀式。“百花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着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反映着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審美需要和審美趣味,是溝通電影創作和電影觀賞的重要渠道。事實表明,電影《廬山戀》反響熱烈,取得很大成功。此次獲獎是對《廬山戀》電影編導刻意求新精神的肯定和褒獎。

畢必成作品評價

《廬山戀》自始至終抓住“戀”字做文章,影片沒有劍拔弩張的戲劇衝突和鬥爭場面,鏡頭的焦點是對準人的思想、情感的波瀾。它把人情、風光和故事熔為一爐,以淋漓酣暢的筆墨,揭示出人物的心靈美。寓情於景,以情感人,使影片洋溢着濃郁的感情色彩。戀,戀廬山,戀祖國,戀建設祖國的親人。影片以廬山之美,喻祖國之美;以周筠和耿樺的戀愛故事,以他們父母從朋友到冤家到親家的關係變化,揭示青年一代及其父輩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廬山戀》從創作到獲得巨大成功。
《廬山戀》電影1980年7月12日在廬山戀電影院初映,創世界電影史同一家電影院放映同一部故事影片三個之最的記錄:觀眾人次最多(136萬人次),放映場次最多(7000場),使用拷貝最多(12個)。2002年12月12日獲得世界吉尼斯記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