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季龍

鎖定
畢季龍(1914—2007),共和國外交家。原名慶芳。原籍江蘇儀徵,生於上海,畢倚虹之子、畢慶昌之弟。出身書香門第,祖輩為官,與李鴻章、劉銘傳均為姻親,其父畢倚虹為民初報人、小説家。 因過繼給叔父,在揚州度過青少年時代,1932年揚州中學畢業。1936年中央大學財政系畢業後,先後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科員、重慶鍊鋼廠會計課課長、電化冶煉廠會計處長、資源委員會專員等。1939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抗戰勝利後留學美國,1948年獲喬治·華盛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從事外交工作,曾作為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處處長參加朝鮮板門店談判。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國際法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等職。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後,作為外交官參加多次國際會議。1979年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主管規模最大、基金最多的技術合作發展部。在幾十年外交生涯中曾先後出訪歐、美、非、亞70多個國家,致力於和平外交事業和國際科技交流活動,為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2] 
中文名
畢季龍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2007年
畢業院校
南京中央大學
出生地
上海

目錄

畢季龍人物生平

畢季龍(1914-2007),江蘇儀徵人,著名外交家,曾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主管聯合國技術合作與發展部長達6年,成績卓著。
畢季龍高中就讀於人才輩出的揚州中學,193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財政系,此後一直從事經濟工作,後來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深造,並於1948年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美學習期間,畢季龍時時遙想大洋彼岸的祖國,盼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國的懷抱。
新中國成立後,一紙由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簽署的電令通過香港有關方面傳到了在紐約任教的陳翰笙手裏。畢季龍遵囑打點行裝,帶着優異的成績單和對祖國的赤子之心,飄洋過海,順利回國。朝鮮戰爭爆發後,作為新聞發佈官的畢季龍隨同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入朝,並參加了著名的朝鮮停戰談判。
1958年至1968年的這十年間,畢季龍參加了許多可上青史的重大外交活動。1961年夏,畢季龍隨陳毅副總理參加第二次日內瓦會議,中國代表團的許多活動、主張及聲明由擔任新聞官的畢季龍傳達出去,畢季龍也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並得到西方媒體的讚揚。畢季龍出任外交部國際條約法律司副司長期間,曾多次奔赴紐約、日內瓦、瑞典、加拉加斯等地參加聯合國的有關會議。他曾以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團秘書長的身份參加了第27屆、30屆聯合國大會,此外還參加了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世界貿易和發展理事會會議、人類環境會議以及在日內瓦召開的人類環境理事會首次會議。畢季龍曾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了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會議第三期會議。那是一次人數眾多、與會人員身份高、討論問題複雜的國際會議。每天會場都人聲鼎沸,爭論激烈,討論的問題從大陸架定義,直至海底深處資源如何讓有關國家共同分享等,可謂內容龐雜,涵蓋面極廣。中國代表團不光要參加各種會議,就各種問題具體表態,還要討論許多的決議草案,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進行無休止的磋商,這中間包括77國集團的會議、西方國家的會議、拉美國家的會議、非洲國家的會議,畢季龍都忙得不亦樂乎。他作為團長,在處理問題時,總是笑容可掬、鎮定自若、細緻耐心,贏得了不少國家代表團團長的稱讚。經過多次磋商,聯合國海洋會議通過決議和聲明,成為處理國際海洋爭端的重要依據。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的席位的決議。根據聯合國的有關規定,五個常任理事國都可由各自政府推薦一人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協助秘書長工作,而畢季龍就是中國的第二任聯合國副秘書長。作為主管技術合作與發展部的聯合國副秘書長,畢季龍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最受歡迎的客人。在聯合國這個大家庭中,他也曾面對許多棘手的問題。6年時間,他風塵僕僕地訪問了六七十個國家,足跡遍佈亞、非、拉、美各洲,結交了成千上萬的各界人士。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合理要求,畢季龍一回到聯合國總部就悉心研究,從不拖延。在他的身體力行下,技術合作與發展部門曾向100多個國家提供各種各樣的技術援助,從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到科學技術的籌劃乃至傳授,從較大規模的技術隊到三三兩兩的專家小組,內容豐富,包羅萬象。與此同時,技術合作與發展部門還派出了數以千計的專家和顧問,或對有關國家進行技術指導,或組織講課培訓當地技術人員。6年的辛勞操作,畢季龍成了這些國家的幸福使者,只要他一到,歡迎款待都是最誠摯和盛情的。1985年,畢季龍結束了聯合國副秘書長6年的任期,回到北京,並先後出任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等職務,從事民間外交活動。 [1]  2007年逝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