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公

鎖定
畢公(生卒年不詳),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發異母弟。 [20]  中國西周時的開國大臣。 [21] 
武王繼位後,畢公與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一道輔佐武王,繼續推進文王開創的興周伐商事業。伐紂戰爭勝利後,武王命畢公釋放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革除商代刑罰嚴酷的弊政。周武王、周成王時期,畢公擔任朝廷執政大臣,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21] 
周成王臨終時,遺命畢公與召公輔佐周康王繼位,周康王命他治理東郊。由於畢公等人的輔佐,使周成王與周康王時期天下安定,40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 [20] 
別    名
畢公
畢公高
所處時代
西周
民族族羣
華夏族
主要成就
輔佐成康二王,創立成康之治
本    名
姬高

畢公人物生平

畢公輔佐武王

畢公,姬姓,名高,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 [1]  [2]  ,周武王姬發的異母弟弟。周文王死後,因畢公的長兄伯邑考早逝,故由畢公的次兄周武王繼任其位。周武王繼位後,畢公擔任輔佐周武王之職。 [4]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商朝君主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第二日,畢公與周公旦召公奭等護衞周武王進入商都,在商都神社祭告天地。 [5]  祭告天地之後,周武王登基稱王,建立周朝政權,史稱西周

畢公受封畢國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為鞏固周朝政權,實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賢后代 [6]  ,於是將十五弟畢公封在畢地 [3]  (亦稱畢陌、畢原、咸陽原,在今陝西咸陽,一説在今陝西西安),建立畢國,爵位為公爵,故稱畢公或畢公高

畢公成康之治

周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周成王繼位後,畢公與周公旦、召公奭等一起輔政。周成王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君位,當時周公旦已死,於是命令畢公和召公奭率領諸侯輔佐太子姬釗繼位。周成王死後,畢公和召公奭率領諸侯,引導姬釗拜見先王廟,反覆告誡他周文王、周武王能夠成就王業,來之不易,重要的是在節儉,沒有貪慾,以專志誠信來統治天下,寫作《顧命》。於是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 [7] 
由於畢公等人的輔佐,使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時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周康王十二年,周康王命令畢公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眾,遷到成周東郊居住 [8]  ,作為成周的屏藩,並寫下《畢命》。 [9] 

畢公主要成就

畢公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不少冤獄,表彰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成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爵。世稱畢公高。周武王死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相繼輔政周成王、周康王,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較大的發展,並形成“成康之治”的盛世。

畢公歷史評價

商容:“視其為人嚴乎將有急色,故君子臨事而懼。” [10] 
姬釗:“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嘉績多於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11] 
顏之推:“畢公無老, 保嫠洛邑, 惟公受採, 其事不忒。” [12] 
司馬貞史記索隱》:“畢公之苗,因國為姓。大名始賞,盈數自正。胤裔繁昌,系載忠正。” [13] 

畢公家族成員

畢公父母

父親:周文王姬昌
嫡母:太姒

畢公兄弟

長兄:伯邑考
次兄:周武王姬發
三兄:管叔鮮
四兄:周公旦
五兄:蔡叔度
六兄:曹叔振鐸
七兄:郕叔武
八兄:霍叔處
九兄:衞康叔
十兄:冉季載
郜叔
雍叔
滕叔繡
原叔 [1] 
豐叔 [1] 
郇叔 [1] 

畢公後裔

季孫,畢公高之子,受封潘國,附庸於畢國,潘姓始祖。 [14] 
畢桓,畢公後裔,周穆王時期的三公之首。

畢公後世姓氏

畢公的後裔姓氏主要有畢姓魏姓 [15] 潘姓 [14] 馮姓 [16] 令狐姓 [17] 龐姓 [18]  等姓。

畢公出土文物

畢公龜甲刻辭(Hll·45),西周早期卜甲。1977年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宮室(宗廟)建築基址西廂2號房11號窖穴出土。長2釐米,寬1.3釐米。卜辭1行2字,辭為:“畢公”。畢公乃畢高公,公為爵名。 [19] 
參考資料
  • 1.    《史記索隱》引《左傳》:富辰説文王之子十六國有畢、原、豐、郇,言畢公是文王之子。
  • 2.    《史記索隱》引馬融之言:“畢、毛,文王庶子。”
  • 3.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
  • 4.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脩文王緒業。
  • 5.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衞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衞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採,師尚父牽牲。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 6.    《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
  • 7.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
  • 8.    《尚書·周書·畢命第二十六》: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於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
  • 9.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 10.    《帝王世紀》曰:“商容及殷民觀周軍之入,見畢公至,殷民曰:‘是吾新君也。’容曰:‘非也,視其為人嚴乎將有急色,故君子臨事而懼。’見太公至,民曰:‘是吾新君也。’容曰:‘非也,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後,故君子臨眾,果於進退。’見周公至,民曰:‘是吾新君也。’容曰:‘非也,視其為人忻忻休休,志在除賊,是非天子,則周之相國也,故聖人臨眾知之。’見武王至,民曰:‘是吾新君也。’容曰:‘然,聖人為海內討惡,見惡不怒,見善不喜,顏色相副,是以知之。’”
  • 11.    《尚書·周書·畢命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7]
  • 12.    潘氏受姓始祖季孫公畫像     .潘氏宗親[引用日期2017-03-08]
  • 13.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7]
  • 14.    潘姓起源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14-11-29]
  • 15.    魏姓起源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14-11-29]
  • 16.    馮姓起源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14-11-29]
  • 17.    令狐姓源流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14-11-29]
  • 18.    龐姓的來源  .根在中原[引用日期2014-11-29]
  • 19.    畢公龜甲刻辭(Hll·45)  .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04-22]
  • 20.    張俊輝,張小君編著.周陵話語[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7.第195頁
  • 21.    畢公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