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畜牧業地理

鎖定
畜牧業地理主要研究馴養動物(家畜、家禽等)的地域分佈及其規律的領域和畜牧業生產的生態合理區域等,屬於區域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範濤。畜牧業生產既受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制約,又受市場需要、交通運輸、民族構成等社會經濟技術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在不同地域範圍內千差萬別,並有一定的分佈規律,故發展畜牧業生產必須因地制宜。馴養動物包括哺乳動物、禽類和一些非脊椎動物。它們為人類提供肉、乳、毛、皮革、蛋、絲和蜂蜜等產品,以及畜力、動力和部分藥材原料。
中文名
畜牧業地理
產品類型
家畜,家禽等

畜牧業地理發展簡史

畜牧業地理是以畜牧業生產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區域地理的部門領域,中國是有畜牧業地理記載最早的國家之一。2000多年前的《周禮·夏官司馬第四》中已有關於當時各地適宜畜種生產的敍述。以後《史記·貨殖列傳》、《漢書·西域傳》記述有畜牧業分佈、生產規模和經營方式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畜禽分佈、形態、習性和特徵,以及它們與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植被等要素的關係。其中的內容不少記述和分析至仍有實際意義。

畜牧業地理研究內容

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遷徙式畜牧業地理,研究世界上以遊牧遷徙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地區或國家的牲畜在四季當中的遷徙規律以及各季節的畜牧生態合理區域的選擇與當季的自然生態條件的內在關係、定理、規律以及符合度等。2、家畜生態地理,研究馴養動物種羣的分佈及其規律,以及與生態環境諸因子關係。3、家畜生產地理,包括畜牧業生產和發展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及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生產技術水平)的評價;畜牧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的研究;畜牧業區劃和佈局的研究。家畜生態地理以馴養動物的羣體和個體同生態環境因子間的關係為研究對象,是家畜生產地理的基礎。家畜生產地理研究馴養動物生產過程中的地表空間現象及其規律。

畜牧業地理馴養動物

馴養動物包括哺乳動物、禽類和一些非脊椎動物,主要有牛馬、驢、騾、駱駝、羊、豬、兔、鹿、象,以及雞、鴨、鵝、火雞、鵪鶉、鴿、蠶、蜜蜂等。隨着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有一些野生動物正在被馴養或將被馴養。進行畜牧業地理的研究,有助於深入瞭解飼養動物再生產的本質,因地制宜進行畜牧業生產。

畜牧業地理科學研究

畜牧業地理的科學研究源自歐美。德國A.von洪堡和E.H.海克爾提出的自然地理學和動物生態學,是畜牧業地理產生的前提。英國C.R.達爾文創立的生物進猾説,為畜牧業地理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以後,有關畜牧業地理的論著不斷問世。1925年,美國的E.亨廷頓發表《家畜分佈》論誓,這是論述家畜分佈最早的論文。30年代和40年代美國德國日本的一些學者相繼發表了有關家畜生態地理和畜產經濟地理等方面的論著。20世紀50年代以後,畜牧業地理研究範圍從一地一國擴大到洲和全球,理論和方法也有所發展。重要著作有:法國P.韋雷的《畜牧業地理》(1951);蘇聯E.A.魯斯卡婭的《蘇聯畜牧業的遠景發展與配置》(1959);70年代後期丹麥A.內曼-斯倫森和澳大利亞D.E.特賴布主編的多卷集鉅著《世界畜牧科學》開始陸續出版。
中國在20世紀30~40年代對畜牧業進行了一些區域性調查研究。50年代後,10餘個大型綜合考察隊先後在進行全國自然條件和資源考察時,對區域畜牧業及其發展方向與佈局區劃等進行了考察研究,先後完成了《甘肅中部的畜牧業》(1957)、《新疆畜牧業》(1964)、《內蒙古畜牧業》(1977)、《西藏家畜》(1981)等著作。蒙古國學者D Bazergur在其學術論著《草原畜牧業地理學》(1998)當中首次提出了“草原畜牧的生態合理區” ,詳細介紹了草原區域的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生態與牲畜生理之間的內在聯繫,從空間概念和區域的角度分析了蒙古地區的草原畜牧業生態合理區,並首次創建了草原畜牧生態合理區域模型,採用了地理邊界線、繪製大比例尺地圖、分佈區域制定等一系列研究方法擬定出蒙古遷徙式畜牧業的春夏秋冬個季節的生態合理區模型,制定了分部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