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是汉语成语,最早见于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比喻保全根本条件,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常用于劝诫他人注重长远利益。
成语典故讲述老汉将山林分给两子,次子红山伐木无度致山荒,遇灾后投奔长子青山。青山伐劣木、育新苗,兼顾耕作畜牧,使山林渐丰,暴雨中因植被防护未受灾。故事强调适度开发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衍生出“养山”与“吃山”的辩证关系。
该成语自明代流传后,广泛见于文学作品与战略论述。如《红楼梦》引用其劝解保重身体,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以之阐释保存实力、持久抗敌的策略,欧阳予倩戏剧亦借以传达退守待机的理念。历代应用使其成为兼具生活哲理与战略智慧的经典谚语。
- 中文名
- 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 外文名
-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
- 类 型
- 俗语,谚语,成语
成语资料
播报编辑
拼音: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na pa méi chái shāo
解释: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成语故事
播报编辑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桨剃去洪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和放端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屑乌马。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订榆劝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设旬捆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成语示例
播报编辑
3, 欧阳予倩 《不要忘了》第十三景:“‘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我们暂时退一退,使我们的军队不至全部损失,这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