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留(拼音:li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 [2]  古字形從田、丣(yǒu)聲。一説,丣字像田邊蜿蜒的溝渠,左右為儲水的池塘,以會水流停留于田間之意。留的基本義指停止,如:停留、留學。還可以表示不讓離去,如:留客、留宿、挽留、拘留。又引申指“注意力放在上面”。如:留心、留神、留意。又引申指“不忍捨棄、不忍離去”。如:留連、留戀。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liú,liù,liǔ
部    首
五    筆
QYVL
倉    頡
HHW
鄭    碼
RHYK
筆    順
撇、豎提、點、橫折鈎、撇、豎、橫折、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009) [1] 
平水韻
下平十一尤,去聲二十六宥 [5] 
總筆畫
4+6
四角碼
7760₂
注音字母
ㄌㄧㄡˊ,ㄌ〡ㄡˋ,ㄌ〡ㄡˇ
異體字
、𤰛、𤱊、𤲢
統一碼
7559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一種説法認為是形聲字。從田,丣(yǒu)聲。《説文解字》:“留,止也。”段玉裁解釋説:“田,所止也,猶坐從土也。”就是説,“留”就是停留、停止的意思,“留”以田字為形旁,表示停留的地方,就像“坐”字一樣,因為古人席地而坐,所以以土為形旁。而“丣”是表示音讀構件,沒有其他作用。戰國文字(圖1)有左形右聲的結構,後則皆為下形上聲。小篆結構的楷化後寫作“畱”,上部寫法略異。現以“留”為規範楷字。戰國文字“丣”或訛從二“口”,如圖3,漢隸承之,亦有寫作兩個三角形的,如圖6。“留”的本義是停留、停止。 [2]  事物停留下來不失就是存留、保留。熱情地拉着要離去的人留下叫做挽留。強行將人或物留住叫做扣留。事物不受主體變化的影響而繼續存在也可稱為留,即遺留或留傳。 [6] 
商代水溝段落鳥瞰圖 商代水溝段落鳥瞰圖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金文“留”字,像田地旁邊有水渠之狀。考古學家曾在安陽發現不少埋在基址之下的商代水溝,也發掘到像是蓄水池的長方形水池(見“商代水溝段落鳥瞰圖”)。水渠滯留他處引來的水以備灌溉田地,故有保留、存留等有關的意義。蓄水灌溉是水溝的擴大應用。 [7] 
水溝經常流動着大量的水,故“留”字又可以表示流動之義。如《莊子·天地》:“留動而生物。”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留,或作流。”這個留字,有的寫本作流,説明“留動”就是流動。又如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奇正》中有“使水逆留”“令行如留”;《銀雀山漢簡釋文》0530條《論政論兵之類》一三:“死水而不留。”這個意思後來用“”表示,不用“留”了。 [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句
例詞
liú
動詞
停止在某一處所或地位上不動;不離去。
stay
《詩經·大雅·常武》:“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巴金《〈秋〉序》:“牽繫住的渺小的心的,仍是留在這裏的無數純潔的年輕心靈。”
留校;留任;停留;逗留;留連忘返;留級
使不離開;挽留。
ask sb. to stay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留客;拘留
特指扣留。
detain;arrest
《史記·楚世家》:“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保存下來,不失去。
reserve
《墨子·非儒下》:“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
晉·葛洪《抱朴子·至理》:“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
保留;留底稿;留後手
保存下來;不帶走。
reserve;leave
明·于謙 《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留言;遺留
接受;收下。

宋·文天祥 《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收留
拖延;擱置。
be detained;
delay;
suspend
《戰國策·宋衞策》:“臣請受邊城,徐其攻而留其日。”
《後漢書·鄭太傳》:“且事留變生,殷鑑不遠。”

拘泥;執著。

《管子·正世》:“不慕古,不留今。”

注意力集中在某方面。
be careful;take care

留心;留神
留學,一段時間居住在外國學習和研究(帶單音節國名或地域名)。


留洋;留美
古行大射禮時,箭未中的而偏於下方,謂之“留”。

《儀禮·大射》:“大射正立於公後,以矢行告於公。下曰留,上曰揚,左右曰方。”

用同“鎦(劉)”。殺 。
kill
《管子·侈靡》:“賢不可威,能不可留。”

同“流”。流動,移動。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本伐》:“是以方行不留。”今本《淮南子·主術訓》作“方行而不流”。

形容詞
盡,全。
whole
《逸周書‧大匡》:“哭不留日。”
留日
長久。
long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名詞
(Liú)古地名。東周鄭邑,故地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公羊傳·桓公十一年》:“古者鄭國處於留。”

(Liú)古地名。春秋宋邑。故地在今江蘇省沛縣東南。

《左傳·襄公元年》:“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

通“瘤”。瘤狀物。

左思《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

(Liú)姓氏用字。



liù
動詞
等候,等待。

《莊子·山木》:“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
戰國·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搗土修築。

《國語·楚語上》:“舉國留之,數年乃成。”

名詞
用同“六”。舊時樂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於簡譜的“5”。

清·曹溶《荷葉杯·怨思》:“捧觴含笑撥箜篌,留麼留,留麼留。”

liǔ
昴星的別名。

《詩經·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維參與昴”漢鄭玄箋:“參,星名也,一名伐;昴,一名留,二星皆西方宿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田部】力求切(liú)
止也。從田,丣聲。 [12] 

説文解字注

止也。稽下曰:“稽,畱止也。”
從田,丣聲。田,所止也,猶坐從土也。力求切,三部。 [13] 

廣韻

力求切,平尤來 ‖ 卯聲幽1部
留,住也。止也。《説文》作畱,亦姓,出會稽,本自衞大夫留封人之後。後漢末避地會稽,遂居東陽,為郡豪族。《吳志》有左將留賛。
力救切,去宥來 ‖ 卯聲幽1部
留,宿留,停侍也。宿音秀。 [14] 

康熙字典

【午集上】【田部】 畱;部外筆畫:7
(li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併力求切,音流。《説文》:畱,止也。《史記·秦本紀》: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畱。又《越世家》: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畱。
又遲也。《易·旅卦》:君子以明愼用𠛬,而不畱獄。《史記·匈奴傳》:然而諸宿將常坐畱落不遇。注:謂遲畱零落,不遇合也。
又久也。《禮·儒行》:悉數之,乃畱更僕,未可終也。注:畱,久也。
又徐也。《吳語》:一日惕,一日畱。注:惕,疾也。畱,徐也。
又已去而止之也。《正字通》:李元紘治潤有惠政,及代去,吏民遮畱。
又《楚語》:舉國畱之。注:畱,治也。
又伺便也。《莊子·刻意篇》:執彈而畱之。
又《戰國策》: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畱計。注:畱,不決也。
又《左思·魏都賦》:朝無刓印,國無費畱。注:兇命曰費畱。
又姓。《詩·王風》:丘中有麻,彼畱子嗟。傳:畱,大夫氏。子嗟,字也。《韻會》:出會稽,本衞大夫,畱封人之後,吳志有左將畱贊。
又地名。《左傳·襄元年》: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畱。注:呂畱二縣,今屬彭城郡。又《襄十八年》: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於長子,執孫蒯於純畱。注:長子,純畱二縣,屬上黨郡。《前漢·張良傳》:封為畱侯。又《地理志》:陳畱。注:畱,鄭邑,為陳所幷,故曰陳畱。
又國名。《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畱籲。注:甲氏,畱籲,赤狄別種。《山海經》:畱利之國,人足反折。
又山名。《山海經》:西二百里曰長畱之山。
又《博雅》:畱,黃彩也。
又《釋名》:畱幕,冀州所名,大褶下至膝者也。畱,牢也。幕,絡也。言牢絡在衣表也。
又鳥名。《正韻》:慄畱,黃鳥。
又獸名。《山海經》:柢山有魚焉,其音如畱牛。注:莊子曰:執犁之狗,謂此牛也。
又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雜以畱夷。注:顏監雲:畱夷,香草。
又果名。張衡《南都賦》:梬棗若畱。注:廣雅曰:若畱,石橊也。
又與流通。嵇康《琴賦》:忽飄颻以輕邁,乍畱聮而扶疏。
(liù)又《廣韻》力救切,音澑。宿畱,停待也。《前漢·武帝紀》:宿畱海上。
(liǔ)又《五音集韻》力久切,音柳。昴星別名。《史記·律書》:北至於畱。畱者,言陽氣之稽畱也。索隱曰:畱即卯也。毛傳亦以畱為卯。《丹鉛錄》:畱,音柳。注以畱為卯,恐非。如其説陽氣稽卯,殆不成文。
又《韻補》葉凌如切,音閭。陸雲賦:遊士非乎故字,步彷徨以踟躇。佇盤桓而不能,聊相羊以淹畱。
又葉魯刀切,音牢。屈原《離騷》:時𦆯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畱。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韻會》:毛氏曰:從田從丣,丣音酉,當作畱。今經史皆作留。傳寫譌也。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留”字書寫演示 “留”字書寫演示
上寬下窄。第三筆㇙(豎提)的折點在橫中線;“刀”居右上格,㇆(橫折鈎)從豎中線起筆,鈎底在橫中線, 撇筆撇尖穿過田字格中心。“田”,居下居中,框中短豎在豎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王力系統
l
ǐu
董同龢系統
l
jŏɡ
周法高系統
l
iəw
李方桂系統
l
jəgw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l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求切/力救切
lj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救切/力嘲切/匹皃切
lju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求切
liəu
上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九切
liəu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救切
liəu
韻略


平聲




力求切



去聲




力救切

增韻


平聲




力求切



去聲




力救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次濁

liəu

去聲
尤侯


次濁

l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郎丟切



去聲
尤侯




葉留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力求切
liou

去聲
十九宥


次濁
力救切
li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o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o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ə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ɯ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ɤɯ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i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iə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i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iʊ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i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i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ɐ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ɐu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u
24
陽平
文讀
lau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iu
55
陽平
文讀
lau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lieu
52
陽平
文讀
lau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iu
21
上聲
文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0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0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07]
  • 5.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1-06]
  • 6.    丁義誠等主編.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8.01:296
  • 7.    許進雄著. 文字小講[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02:206
  • 8.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806-807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324.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30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16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364.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05.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03;436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16-717.
  • 16.    留的音韻方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06]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