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鳴古城

鎖定
申鳴城城址位於臨澧縣新安鎮古城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殘長約500米,南北殘寬約300米。夯土城垣殘存7段,高約3米、寬4米。城址內出土戰國時期的泥質灰陶鼎、豆及繩紋板瓦、筒瓦等建築殘片。申鳴城於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當時以為規模不大。在古城北面、東北面、西面尋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從前的護城河,並且可能有水門,遺址最晚是東周時期。古城周圍的九里墓羣不僅有數量眾多的大中型墓羣,還有許多成片的小墓。由此推測,申鳴城不是一個小城,應該是楚國南方的一箇中心城市。
中文名
申鳴古城
地    址
位於臨澧縣新安鎮古城村
形    狀
平面呈長方形
南北殘寬
約300米
東西殘長
約500米

申鳴古城古城概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高成林介紹,根據對常德臨澧縣境內申鳴古城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分析,申鳴城可能是東周時期楚境內最大的城市之一。 申鳴城於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當時以為規模不大。最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臨澧縣博物館一起對該城址進行了調查,瞭解到原來發現城址可能只是一個內城,在其之外可能還存在一個範圍更大的外城。在古城北面、東北面、西面尋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從前的護城河,並且可能有水門,遺址最晚是東周時期。古城周圍的九里墓羣不僅有數量眾多的大中型墓羣,還有許多成片的小墓。由此推測,申鳴城不是一個小城,應該是楚國南方的一箇中心城市。

申鳴古城申鳴古城典故

楚國士子申鳴以孝聞名天下,楚王想請他做宰相,他回答要做父親的孝子,不做王的忠臣。他的父親勸勉他説:造福於國家,在朝廷裏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高興,你應該出去做官。於是申鳴辭別父母入朝為官。三年之後,楚國王子白公作亂,申鳴準備率軍出征平叛。他的父親此知道此行兇險,勸阻他説:你以孝聞名,丟下父母而死是不孝順的。申鳴對父親説,做官的人就應該把身體交給主人,把俸祿送給雙親,我當初拋開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現在就應該為他犧牲。他下定決心,親自上陣,率軍包圍了叛軍。白公知道申鳴是有名的孝子,派人劫持了他的父親,脅迫申鳴退兵並以平分天下相誘。申鳴流下了眼淚,説:“當初我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是卻人主的忠臣。拿了國家的俸祿,我就做不了父親的孝子了,只能做國君的忠臣了。”下令擊鼓進軍。要脅不成,白公殺死了申鳴的父親,申鳴最後也擊敗叛軍並殺死了白公。勝利後楚王以百斤黃金犒賞申鳴,申鳴拒不接受,説先前我拿了國君的俸祿卻又想躲避國家的危難,這是不忠;為了國家卻又殺死了父親,這是不孝;如此不忠不孝,還有何面目立於天下?説完於朝堂之上當場自殺身亡。楚王十分感動,下令在申鳴故地築城紀念,這就是申鳴城的來源。

申鳴古城申鳴古城探尋

説考古發現申鳴古城原為方形城廓,有內外兩重。我們所見到的是一段二、三百米的土築城牆,中間因農田、民居有些間斷。城牆是原申鳴城的東牆,正南北走向,寬和高均約三到四米。説是城牆,其實我們所見到的不過是一段土堤,這樣的土堤在其他地方或許很常見,但在地勢低窪的澧陽平原卻十分罕見,在我們今天看來,從哪裏取那麼多土來築那麼長的堤呢?土堤中間一段零散栽着一些梧桐、楊樹等落葉喬木,幾片不多的葉子掛在半枯的樹枝上,樹杆不粗,都是近年才栽的,找不到古老的氣息。
整個土堤上長滿南方常見的荒草。荒草中露出一個個黑黑的孔洞,有時有老鼠從孔洞中鑽出。仔細一看,那些大一點的孔洞卻全是墳墓殘缺的墓門,有的用三口老磚、幾片黑瓦或是一塊破缽片撐在土裏面,而且,整個土堤上面一層全是密密麻麻的墳墓! 澧陽平原低窪多水,人們難找到一塊高一點的地方充作墳塋,這段春秋時期楚國先民們築的土牆,慢慢演變成了後裔們安葬故人的絕佳場所。或許出於敬慕,或許出於習俗,這些墳墓都葬得很淺,沒有影響到城牆的根基,反倒代代墳墓層層疊加,保持了城牆的高度,也保持了一段楚國曆史的存在。
城牆的兩邊都是農田,在農民的刮削和風雨的侵蝕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城牆從墳墓的築土中裸露出來,標示着它着的不同和滄桑。露出來的城牆多泛紅泛白,可能是燒製過的熟土。紅的多是碎磚塊一樣的土團,白色的多是一些類似於石灰漿的板結,紅白粘結在一起,十分堅硬。一位六十多歲的農婦正在旁邊灌菜,指給我們看了一段規則裸露的地方,説是前幾個星期幾個大學教授考古後留下的,從那些泛白板結的土質來看,我們推測可能是石灰漿或是米漿加泥土燒製而成。從旁邊敲下一塊紅色的土團,拿到旁邊的水泥公路上,砸開裏面,和我們今天的磚塊沒什麼區別,印證了我們的對城牆燒製的判斷。朋友阿丁在城牆最東端發現了一個掩沒在荒草和野藤之中的洞型磚窯,最初以為是古蹟,十分驚喜,仔細探查,卻是近代遺留。也是,哪有這麼重要的遺蹟還等着我和他兩個去發現的呢?
圍繞城牆左右,多有一些彎彎曲曲、形狀不一的池子,有的池邊還有幾株歪歪斜斜的柳樹。這是不是原來的護城河呢?問了一下週邊的農民,他們也答不上來,有的説是原來就有,有的説是早年挖的。倒是有不少老農説在五、六十年代大搞墾荒造田的時候,毀過幾段古城,挖出過一些罈罈罐罐和破片,其中一位更是信誓旦旦地説當年他家裏就有一個,後來打破了扔了。在城牆的東段外邊,有一個長方形的池子,池水清沏,水底滿池的水草清晰可見,池邊用水泥砌得十分漂亮齊整。城牆和楊樹倒映在池水中,寧靜安詳。
問及申鳴墓在哪裏,鄉民們還是説不上來,而且本地申姓不多,説起申姓羣居之地,還在石門縣易家渡鎮,不過距古城村也就十公里左右。和阿丁一查,説是申鳴墓不在此地,在十五公里外合口中學院內,不過也是申氏後裔在建國前重修整造。古城村部的圍牆上,有一申鳴墓聯,不知從何而來,猜測可能為本地士子或後裔所做,文字頗為工整,尤其最後一句較有意味:荊蠻地,芭茅從,名賢遺蹟,忠臣衣冠,歷經時多少劫灰,尚留得孤墳千古;虎當風,童山月,刻木嵐氣,盤山煙雨,覽四環三數景物,不及此荷花一池。
兩千多年前的申鳴到底有何作為今天可能難以考證了,但申鳴城是真實的存在。我倒是寧願相信申鳴城就是楚國一處王城——距此地十多公里之外的青山之尾、臨澧九澧考古發現大量楚國高等級古墓羣,那些王公貴族們住在哪裏呢?除了這裏,附近還有一個名氣更大的楚國宋玉城,或者他們就是當時楚地一帶的分封所就王城羣落?這裏不要提及城頭山,它們還在此前至少三千年,與申鳴城距我們一樣久遠。
倒是讀書人及附近的鄉民們多不知道申鳴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據説申鳴直接留下來的是“因與之語”這個成語,大意是因此拿(憑)這個對他説,有要脅之意,是説白公當時對申鳴説話的態度和底氣。這個成語傳至今天已基本不用,我倒是希望這個成語是“忠孝兩全”,這才是申鳴這個歷史典故中的核心所在。值得一提的是,白公作亂也是打的“孝”的旗號。白公名勝,是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在楚國受讒,逃至鄭國又被鄭人所殺,故王子勝對楚王室和鄭國懷有復仇心理,回國後即請求令尹(這才是當時相當宰相的官職)子西討伐鄭國,子西從楚、鄭戰略利益考慮,不理會白公勝要求,而和鄭結盟。白公勝為報父仇,發難殺死子西,並劫持楚惠王發動叛亂,兵敗被殺。白公到底為誰所敗,除西漢劉向外,《史記》等典籍中並無多少關於申鳴的記載,所以我推測申鳴只不是當時的最高指揮官,可能為副將或一隨軍高級文職官員,後不惜為忠孝一死,得封城一座,名入史冊。
澧陽平原上的這一段土堤,就這樣記載了中國歷史上最感人的一段盡忠盡孝的典故。作為一段城牆,它遲早會湮滅;作為一種精神,就象旁邊清如明鏡的池水一樣,它會照徹人的靈魂。

申鳴古城文化

古城社區是原楚國大夫申鳴古城遺址,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在春秋時期,古城是楚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楚國大夫申鳴及其子孫後代在古城倡導的“孝義、尚友”的申鳴精神世代在古城社區傳承。
現今,古城社區將申鳴文化與現代文明相揉合,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尋求突破口,衍生了“美、愛、孝、能、雅”五字文化。美,即組織村民進行社區環境整治及社區美化亮化,倡導文明新風;愛,即提倡村民相互關愛、和諧鄰里關係,將社區建設成一個和睦、美好的大家庭;孝,即提倡尊老愛幼;能,即帶動社區村民增收,增強村民致富信心,形成“個個找項目,人人忙致富”的創收氛圍;雅,即倡導“舒適環境、雅緻生活”的家居生活理念。他們將“五字文化”與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引導村民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每月評選“文明衞生家庭”、 “六星級農户”、“五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婦”“十佳致富能手”,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榮譽感和進取心。
“現在,社區裏爭創先進的氛圍越來越濃,爭先的事蹟更是多的不得了。這不,8組的‘好公婆’蘇基樹的小兒媳一直都很孝順公婆,常被鄰里誇獎,可這次卻在‘好兒媳’評選中落選了,她沒有怨言,照顧公婆、參加義務掃路一如從前。”古城社區黨支部書記高興地向記者介紹。
在這種氛圍下,村民們已不再滿足於成天沉在麻將桌的生活了。在社區公共事業建設分會牽頭組建的全天候開放社區娛樂園、農家書屋、文化走廊裏,每天都會有上百人來參加活動。村民們説,別看咱這地方小,我們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啊!比起城裏來,我們可是什麼都不缺。同時,社區不定期會開展戲曲入社區、電影文化夜等大型文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面對着古城社區的一派新景象,記者不得不感嘆:承繼申鳴品德遺風,建設和諧農村社區,已融入到古城村民的內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