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江

(黃浦江兩岸地區)

鎖定
黃浦江(HuangpuJiang) 上海市境主要河流。古名東江。上源為攔路港,主源來自澱山湖,過鬆江後始稱黃浦江。公元3 世紀以前,黃浦江江流很短,向南於杭州灣入海。後幾經改道,流向折向東北,流程隨之延長,至公元15 世紀前後漸趨穩定,方形成現今黃浦江。
中文名
申江
別    名
HuangpuJiang
行政區類別
上海市
性    質
黃浦江兩岸地區

目錄

申江基本介紹

申江全長114 公里,流經青浦、松江、奉賢、上海、川沙5 縣及寶山區和上海市區,在市區匯合蘇州河,至吳淞口入長江。因有長江和澱山湖及稠密河網調節,故水源足而水量豐,全 年水位變化較小,具航運、灌溉之利。江寬約400 米,閔行處寬約320 米,至吳淞口增至800 米。由於潮汐影響,河口段受含沙量較大的長江潮水倒灌的影響,易於淤積,致使下游近河口段穩定性較差。20 世紀50 年代以來,經多次凹岸及航道疏浚,河道漸趨穩定。同時,因潮汐浥注,拓寬加深了黃浦江河槽,形成優良的通海內河。漲潮時河深達9 米多,落潮時約6 米,1~ 2 萬噸級輪船可直達上海港內各深水泊位,使上海港成為中國優良港口之一。

申江命名

黃浦江兩岸地區也稱為“申江” 黃浦江兩岸地區也稱為“申江”
夏商時期炎帝的後人呂氏一族曾被封於呂地(今河南南陽一帶)。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敕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地(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時,該呂氏一族被迫放棄呂地,遷居於揚子江下游(今黃浦江)兩岸地區申江平原,史書稱該族為“申呂”。申呂一族於西周中期在申江平原建立了申國,史稱申呂國,為伯爵,國君因稱申呂。到了戰國末期,因“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公子春申君黃歇曾據有申江平原地區,因此申江又被改稱“春申江”,至今仍有人使用該地名,如“春申日報”、“春申大酒店”、“春申號駁輪”等等。
上海“申呂國”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31年~周桓王姬林9年之間(楚武王熊通元年~13年,公元前740~前711年),楚武王率大軍侵入鄀地(今河南內鄉與陝西商州之間),兼伐申呂國。當時周平王曾派軍保護申呂國,結果被楚武王擊敗王師,申呂國被楚國吞滅。從此熊通趾高氣揚,開始稱王,並恃強與周王朝以及姬姓諸夏抗衡,史稱楚武王。之後,楚武王以申呂國之地為太子熊貲之保(封邑、私軍之地),申伯呂成為楚國大夫,世代負責輔佐楚國太子,後世代成為楚國重臣大姓之一。此後,申呂國之地多為楚國太子的邑地。
申呂國滅亡後,其王族後人以及國人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申呂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申氏、呂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