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曲

鎖定
滬劇的別稱。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
中文名
申曲
別    名
滬劇
流行地區
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
經典劇目
小分理、十不許、女看燈等等
起    源
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

申曲滬劇簡介

申曲 申曲
它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説唱的影響,演變成説唱形式的灘簧。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申曲經典劇目

十不許
劇情簡介:一對年輕情人,男的外出經商,音訊全無,待返回後再相會時,女的責怪男的不應忘恩負義,在外樂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經商賠本,流離失所,漂泊碼頭,有家難歸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將所到
之處的詳情述説,女的聽後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個不許”要男的承諾:不許他外出遊碼頭;不許他走夜路與別的女子鬧私情;不許他練拳頭,以免失手傷人;不許他去嫖娼;不許他去偷尼姑;不許他吹簫,多吹要傷身;不許他上茶樓,以免交上壞朋友;不許他另娶別的女子為妻等。男的全部允諾,兩人重歸於好。此劇也可單列摺子戲,如《遊碼頭》、《練拳頭》(又名《疊沙頭》)、《水晶宮》、《上西樓》等數折,其中尤以《遊碼頭》更具特色
小分理
又名《小分離》。劇情簡介:青年書生與富家女有私,約期相會。但三次約會,書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約在八月中秋,女準備了豐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見書生到來,無奈只得請父母同飲賞月,此時,該書生前來踐約,見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書生爬過女家圍牆欲去責問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癒,書生再去看望,女的責怪書生不該四次失約,書生説明前三次原因,亦責女不該在第四次戲弄他,經解釋,雙方誤會冰釋,重
歸於好。該劇語言比較典雅,常為其他戲種移用,故為滬劇對子戲演唱時期較為典型的劇目之一,常演不衰。解放後,“愛華”與“勤藝”等劇團曾整理演出過。
女看燈
原名《嫂告》,是灘簧時期女角演唱的劇目之一。劇情簡介:姑嫂二人,姑以欲知男女私情之事向其嫂探詢,嫂乃告之。其中嫂唱的賦子板,一口氣要連唱一百多句,板式要求口齒清楚,越唱越快,一氣呵成,頗具功力。早年較著名的女演員如筱月珍、張麗君、凌愛珍及後來汪秀英等均擅唱此劇。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理。整理者文牧將其內容改為“拾包”“尋包”“戲嫂”“逼嫂”“嫂告”等情節。主要保留了賦子板一段。導演王興仁結合傳統表演增加了舞蹈身段。由向佩玲許幗華分飾姑嫂,參加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獲導演獎及青年演員獎。劇本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8年上海滬劇院參加香港’88中國地方戲曲展時,由學館畢業的王惠均、倪幸佳扮演。
借黃糠
原名《黃糠記》,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傳統骨子老戲之一。劇情簡介:富家李俊明因遭天
災人禍而敗落,年關前向女婿張錦春家借貸。豈料長女大囡與婿錦春為人勢利,對岳父百般奚落,只借小錢一百,黃糠五升。李憤極歸家,痛感世態炎涼,遂攜幼女小囡投河自盡。幸被寺院救起為僧,小囡被漁民救起送歸舅家。舅父為此大怒,迫使張錦春夫婦求父下山,但李決意為僧。小囡亦隨舅父謀生,張氏夫婦只得狼狽而歸。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舊小組集體整理,陳劍雲執筆,導演楊觀復,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沈俠民等。首演於新光劇場。該劇語言生動,莊諧兼具,生活氣息濃郁。其中《借黃糠》、《放水墩》、《求下山》諸折演唱頗具功力,前輩藝人丁少蘭、筱文濱、楊月英、筱月英等均擅演此劇。“人滬”改編後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劇目之一。上海市戲曲學校及歷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學館均以此劇為教材。
捉牙蟲
又名《關亡》。劇情簡介:以捉牙蟲、關亡、看風水、看相算命等騙術餬口的捉牙蟲娘子,遇到以偷竊為生的朱阿狗。朱欲詐騙捉牙蟲娘子的錢物,
邀她到他家中算命、關亡,並乘機加以調笑。捉牙蟲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懷好意,在為朱捉牙蟲時加以報復,撬去朱的牙齒後溜走。該劇由彩旦和觸(醜)角合演。20世紀20~30年代為各班社經常演出的劇目之一。該劇演出無基本調板腔體唱腔,只唱小曲,説白也帶有鄉談習俗和拖腔聲調。以王筱新、筱月珍、施春軒、施文韻飾的朱阿狗和捉牙蟲娘子較具特色。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曾剔除其不健康部份,在詞彙和表演上進行加工,參加展覽演出。
賢慧媳婦
曾名《惡婆婆與兇媳婦》。劇情簡介:徐婉貞幼失雙親,秉性賢淑,嫁鄭仲青為妻。婆母周氏性兇悍,對其百般虐待,鄰人皆敢怒而不敢言。仲青病,周氏歸罪於婉貞,將其驅逐,婉貞無奈,投夫舅周仁駿棲身。婉貞同窗蔣劍秋獲悉甚為不平,仗義討伐嫁仲青弟幼青,以圖改變周氏態度。周氏兇悍如故,劍秋痛毆周氏並逐之。周氏無奈藏身於胞弟宅中養傷,婉貞佯裝女傭服侍周氏。周氏愈後知情,幡然悔悟,痛責“廿年媳婦廿年婆”陳腐觀念。劍秋亦前來認罪,周氏婆媳遂言歸於好。民國13年(1924年)根據文明戲《惡婆與兇媳》由宋掌輕以幕表編排,花月英領銜的花月社首演。民國27年經徐醉梅重新編排,易名《賢慧媳婦》。由筱文濱、筱月珍領銜的文濱劇團演出。民國27年上海五星影片公司將此劇攝成申曲電影。電影由嶽楓任顧問,徐醉梅編劇,張文俊(筱文濱)導演。主要演員有筱文濱、沈桂英、楊月英、筱月珍、凌愛珍、邵濱孫等。
陸雅臣
據説根據青浦實事衍化而成。劇情簡介:陸雅臣出身富家,懶散成性。父母亡後,整天混跡賭場,終將家產全部輸盡,甚至在人販子唆使下逼賣妻子再賭。正巧其岳母前來探望女兒,苦心勸導,陸竟執意賣妻。岳母無奈,拿出一百銀元將女兒“買”回孃家。結果陸又將銀元全部輸光。深夜回家,人去財空,悔恨交併,便懸樑自盡。鄰居蔡伯伯發覺後,將其救活,勸陸重新做人,並領其去見岳母。經陸懇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諒,重營生路。該劇在灘簧、申曲時期是各班社、劇團的熱門傳統劇目,其中以施春軒、筱文濱兩人的陸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為籌募編纂《上海滬劇志》基金,由《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和上海滬劇院選其為“上海市滬劇界著名演員聯合演出”劇目,由師於生重新整理為7場《陸雅臣賣娘子》,導演劉衞國,音樂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設計王魯平、趙瑋瑛、徐堅,演員王盤聲、趙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楊飛飛、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濱孫、趙雲鳴、楊美梅、韓玉敏,演出於共舞台。1988年參加’88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由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茅善玉、徐俊等演出於香港新光劇場。1987年11月聯合演出實況由上海電視台製成錄像帶,中國唱片公司製成全劇盒帶。
顧鼎臣
又名《雙玉玦》。劇情簡介:明代相國顧鼎臣退居家園,某日春遊,避雨鄉民林子文家,
顧見林妻陸素貞儀態端莊,酷似其亡女,允收為義女。當地兵部尚書之子毛君瑞,見陸姿色,頓生惡念,調戲不成,授意家奴殺死老帳房,移屍林家門口,將林子文以殺人兇手治罪。陸素貞求援於義父顧鼎臣。顧因慮及身份,賦詩致知縣,暗示其將林開釋。知縣仍唯毛家之命是從制林死罪。顧無奈親手具文向皇帝伸冤。當林子文行刑時,顧鼎臣親赴法場營救,崑山知縣拒不容情,正在千鈞一髮之際,皇命宣告林子文無罪,當即獲釋,夫妻團圓。該劇源於明朝發生在江南地方的實事。20世紀20~40年代,文明戲、申曲等劇種,吸收評彈和各種唱本以幕表形式相繼演出。1954年由石見加工整理。導演金林,作曲楊步青,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施春軒、汪秀英、趙雲鳴、蔡志芳、卜文英、丁國斌、朱吟楓、趙雲聲等。是年9月,由長江滬劇團演出於中央大戲院。該劇情節曲折,
富於鄉土氣及人情味。其中《閣老遊春》、《花廳評理》等折較具特色。施春軒飾演的顧鼎臣塑造了一個厚道、風趣又有素養的老相國形象,是該團的保留劇目之一。
楊乃武與小白菜
又名《楊乃武》、《餘杭奇案》。劇情簡介:餘杭縣知縣劉錫彤之子劉子和,仗勢姦污了因貌美而號稱“小白菜”的民婦畢秀姑,並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際,下毒謀害,以圖長期霸佔畢氏。案發後,劉家父子與師爺錢某合謀誘騙畢氏,嫁禍於曾與畢氏有情的楊乃武。楊雖經抗辯,卻在酷刑下屈打成招。眾鄉紳不服,聯名上告,浙江巡撫受賄枉斷,楊胞姐淑英入監取得乃武親筆訴狀,冒死進京滾釘板告狀。適逢官場內訌,清廷才命刑部重審。畢氏受騙不肯吐實,刑部置密室讓臨刑前的楊、畢相會,竊聽得二人互訴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載冤獄得以昭雪。民國16年(1927年)施家班據文明戲改成幕表的連台本戲,首演於虹口新市場,施春軒演楊乃武。1950年10月,中藝滬劇團以嚴雪亭的彈詞為藍本,趙燕士、張智行、張幸之改編,莫凱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以“中藝”本為基礎重新改編,編劇樹人、宗華、幸之,導演莫凱、邵濱孫、楊觀復,作曲馬駿之、萬智卿,舞美設計姜雲峯。主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人滬”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1988年及1991年上海滬劇院攜此劇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孫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滬劇團演出此劇,編劇王峯,劇情無官場內訌情節。此本後由北京市曲劇團改編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攝成戲曲藝術片。1957年,勤藝滬劇團也演出此劇,改編整理金人,導演商周。
啼笑因緣
劇情簡介: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平,青年學生樊家樹來北來求學,在天橋結識賣藝的關壽峯、關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鳳喜。樊不願與表兄介紹的交際花何麗娜交往,卻傾心於沈鳳喜,並幫她擺脱了賣唱生涯。樊、沈之戀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為由,促樊南歸。樊、沈車站惜別,被軍閥劉將軍見,遂以約請唱堂會為名迫沈去劉府,沈在劉將軍淫威之下淪為小妾。一月後,樊返平,由進入將軍府明為丫環、暗中保護鳳喜的關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農壇相會,沈隱痛難言,以重金酬樊,以報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
不義。沈羞愧中歸還定情飾物,痛哭而去。樊、沈相會被劉將軍知悉,盛怒之下,鞭打鳳喜,鳳喜深受刺激,當即精神失常。劉將軍又見關秀姑貌美,強欲佔有。關秀姑用計騙劉將軍去西山成婚,會同關壽峯將劉刺死。初由宋掌輕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説改編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組的“福英社”,於民國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於中南劇場。後由石筱英、衞鳴歧、邵濱孫、筱愛琴組成的中藝劇團於民國37年重演於東方劇場。筱文濱領導的文濱劇團,也於民國29年1月1日由範青鳳改成幕表演於大中華劇場。在三四十年代經常為各班社演出於江蘇、浙江、上海各城鎮,為申曲時期較有影響的劇目之一。1961年由何俊改編成劇本,由長江滬劇團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匯滬劇團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滬劇院一團演出,沈鳳喜、何麗娜兩角由馬莉莉一人飾演,陸敬業飾樊家樹,韓玉敏飾沈母。何俊幾次改本均無“刺劉”結尾。
黃慧如與陸根榮
根據當時新聞報道編演。劇情簡介:黃慧如出身富家,其兄黃澄淪逼其嫁與號稱“顏料大王”的貝家大少爺。慧如不願嫁此紈絝子弟,以死抗爭,被男傭陸根榮相救。慧如見根榮忠厚善良,萌發愛慕之情,與其出走至蘇州成婚。其兄以拐騙罪告發根榮。慧如呼籲社會,律師宋銘勳伸張正義據理辯護,法庭在社會輿論壓力下,被迫將陸當庭釋放。20世紀30年代初,夏福麟、楊月英以幕表演出於雙龍園。其他班社也紛紛上演。1988年崇明縣滬劇團由劉衞國改為《主僕姻緣》演出。
阮玲玉自殺
劇情簡介:阮玲玉幼年喪父,由母幫傭扶養,供其就讀。一日邂逅張達明,互為傾心,欲結伴侶。適張母病危,阮遂伴張返里探親,至時張母已故,阮與張遂在靈前成婚。未久,張失業,阮又生女小玉,日計維艱,幸得胞兄介紹,阮入國風影片公司任演員。未幾成為電影明星。張由同鄉茶商唐季珊介紹去香港就業,唐乘機追求玲玉;阮母貪圖富貴,逼女依允,唐妻知情後,掀起家庭風波。數月後,達明返滬,知阮已與唐同居,即去評理,而阮願與張離異。張雖請律師代訴,但終於同意離婚。後張去唐宅欲見女兒,阮母不允並辱之,張向法院起訴。小報記者獲訊,輿論紛紜,轟動滬上,玲玉拍片緊張,又接法院傳票,只得停機與唐商議,誰料唐對此置之不理。玲玉力孤無援,竟服安眠藥自盡,臨終遺書:“人言可畏。”張聞訊至殯儀館撫屍痛哭,悔恨莫及。宋掌輕、石筱英根據文明戲《玲玉香消記》整理改編為幕表。石美英主演,民國24年(1935年)石根福、石美英領銜之福英社首演於國貨商場申曲場。同年農曆4月,中山社亦於松江松匯小築演出此劇。由王夢良根據文明戲編排幕表,楊美梅飾阮玲玉。建國後努力滬劇團於1996年曾整理上演。
空谷蘭
又名《幽蘭夫人》。劇情簡介:紀蘭孫受同窗摯友陶某臨終之託,攜遺書扶棺到陶家,代為撫養老父弱妹。陶妹紉珠與蘭孫相戀而結婚。蘭孫表妹柔雲,由妒生恨,進行離間。紉珠產子良彥,滿月時,賓客盈門,有馮雲顯者,向柔雲求愛,為蘭孫撞見,柔雲誣稱馮為紉珠情夫。蘭孫不辨是非,紉珠憤而攜婢女出走,途中被火車碰撞,婢死而紉珠倖存,紀家則誤以為紉珠亦遇難,柔雲遂乘機與蘭孫成婚。柔雲生子後,對良彥百般虐待,年幼的良彥常在生母遺像前哭訴。家庭教師幽蘭夫人為之大慟,原來幽蘭夫人乃是改裝化名而應徵紀家執教的紉珠。良彥生病,柔雲欲下毒害他,事被紉珠察覺,紉珠露出真實身份,柔雲無言以對,倉忙駕車出走,造成車翻身亡。蘭孫、紉珠又重歸於好。王夢良根據同名電影以幕表編排。筱月珍、筱文濱、凌愛珍、顧月珍、邵濱孫等主演。民國27年(1938年)4月文月社首演於大世界。此劇為滬劇較早根據電影改編的劇目之一,對滬劇走向時裝戲有一定影響。此時顧月珍、邵濱孫等才入滬劇界學藝,顧月珍反串良彥,一曲“良彥哭靈”頗受觀眾讚賞。
冰娘慘史
劇情簡介:明萬曆年間,浙江吳興一鄉宦世家兄弟3人,長兄效義任邊關參將,二弟伯義是個秀才,生性懦弱,三弟明義能文能武,生性豪爽。父過世後,由母親沙老夫人主持家政。效義妻邢氏是撫台之女,因夫難得回家,誘使伯義與其發生關係。伯義早與表妹謝冰娘相戀,當沙老夫人六秩壽誕時作主促成了他們的婚事。邢氏在他們新婚之夜,指使人劫走冰娘,當明義找到冰娘時,邢氏則反誣他們叔嫂通姦,使明義陷入冤獄。一天,邢氏深夜潛入伯義房中,欲温舊情,落入冰娘眼中,驚動沙老夫人。邢氏競下毒手弄瞎沙老夫人雙目,並謀殺了冰娘,將屍首拋在荒郊蘆花蕩中。效義奉命剿倭歸來,夜過蘆蕩,冰娘飛屍告狀,效義回到故鄉,進行審問,冰孃的沉冤得以昭雪。徐醉梅以幕表編排;筱月珍、邵濱孫、凌愛珍、楊月英、筱文濱主演。民國27年(1938年)10月25日文濱劇團首演於恩派亞大戲院。此劇演出時,採用連台本戲軟硬結合的佈景裝置,一場《飛屍告狀》,聲情並茂,成為文濱劇團的保留劇目之一。建國以後藝華滬劇團曾整理演出此劇,編劇徐醉梅,整理張智行、蘇丹,導演萬之。主演小筱月珍、王盤聲、王雅琴、金耕泉、陳美英等。
雷雨
雷雨》是根據曹禺同名話劇改編。民國27年(1938年)12月施家劇團由施春軒改為幕表演出於大中華劇場。主演金耕泉、施春軒、邵鶴峯、俞麟童、施文韻、施春娥、楊美梅等。次年9月由解洪元、楊雲霞、俞麟童、夏福麟領銜的新光劇團也以幕表演出於東方劇場。其他如“文濱”、“敬文”及上海滬劇社也競相以幕表演出。1954年愛華滬劇團由張承基改編,導演貝凡,作曲水輝,舞美設計關復。主演凌愛珍、楊月霞、吳樂聲、袁濱忠、杜智華、楊美梅、凌大可、沈天紅。演出於國泰劇場。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由宗華改編,導演藍流,作曲何樹柏,舞美設計俞亮。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俞麟童、李廷康、顧智春、李仁忠。演出於新光劇場,後巡迴演出於武漢、長沙、南昌及福州、廈門等地。此劇內容和結構和原著無大差異。1959年滬劇大會串,由上海市人民、藝華、努力、勤藝、長江、愛華6個劇團聯合演出於大舞台。採用宗華編本。導演藍流,作曲姚牧,舞美設計魏徵、姜雲峯。主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濱孫、王盤聲、小筱月珍、楊飛飛、筱愛琴、袁濱忠、趙雲鳴等。1987年上海滬劇院三團為參加“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由藍天、虞元芳改編,導演楊文龍,音樂指導劉如曾,作曲瞿春泉、楊妙康、吳正奎,舞美設計沈希宇、王魯平。主演陳瑜、茅善玉、孫徐春、汪華忠、李仲英、王明道、王立海、金玉明。同年6月14日演出於共舞台。1989年上海滬劇院赴港演出,仍採用宗華改編本,導演藍流,作曲萬智卿,舞美設計石炯。主演邵濱孫、馬莉莉、張清、孫徐春、陳瑜、沈仁偉、王明達、倪幸佳。1990年冬,上海滬劇院舉行六代同堂會串暨部分優秀劇目展演,演出此劇於大舞台。採用宗華的刪節本,宋之華整理;藝術指導凌琯如,導演藍流,作曲萬智卿、汝金山,舞美設計杜時象,燈光設計應日隆,服裝設計陳國梅,造型設計靡惠良。主演汪華忠、馬莉莉、張杏聲、孫徐春、諸惠琴、茅善玉。後又演出於上海商城劇場。
魂斷藍橋
根據美國同名電影改編。劇情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機空襲英倫,軍官羅伊與芭蕾舞演員瑪拉在藍橋邂逅相識,互生愛慕。羅出征前夕,觀賞了瑪拉的表演,兩人海誓山盟。羅伊出征,瑪拉相送未及,反被劇團解僱。戰爭中誤傳羅伊陣亡,瑪拉迫於生計淪為妓女。戰爭結束,瑪拉與羅伊重逢,羅仍愛瑪拉如故,攜瑪拉回歸故鄉。由於門庭觀念,瑪拉未能實現與羅伊(公爵)結合的願望,只得留書訣別;待羅伊追尋到瑪拉行蹤時,玉人已魂斷藍橋,香消玉殞。民國30年(1941年)1月,上海滬劇社成立時首演此劇,以外國戲中國化演出。編劇戈戈,導演嚴幼祥,王雅琴、解洪元分飾男女主角。演出借鑑了電影、話劇的藝術表現手法,使觀眾有面目一新的感覺。劇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觀眾歡迎。1980年1月,長寧滬劇團重新改編此劇。由蘇里編劇,高雪君、金志耕導演,張杏聲、陳蘇萍分飾男女主角,亦以時裝演出。1983年6月,上海滬劇院三團改編演出此劇於延安劇場,此時,恢復原電影人物故事,並以外國裝演出。由藍天編劇,楊文龍導演,徐俊、茅善玉分飾主角羅伊和瑪拉。
秋海棠
根據秦瘦鷗同名小説改編。劇情簡介:天津女子師範高材生羅湘綺,在畢業典禮上被鎮守使袁寶藩看中,藉勢強娶羅為妾。有名噪一時的旦角秋海棠來津演出,因其藝兄趙玉昆肇禍,謁袁求助,得晤湘綺,彼此意氣相投,遂盟永好;事泄後,袁毀秋海棠面容,深錮湘綺。秋海棠攜與湘綺所生之女梅寶隱居僻壤。十餘年後,梅寶長成,為生計,從師習京戲,秋海棠力加阻撓。後秋海棠帶梅寶到上海,困居逆旅,梅寶外出賣唱,在酒肆被無賴調戲,青年羅少華仗義解圍,並悉其父病重,傾囊相助。此前,軍閥戰敗,袁寶藩垮台,湘綺遂得自由,遍訪秋海棠無着,適其兄羅裕華電召來滬。羅少華是湘綺兄裕華之子,湘綺因少華熱戀梅寶,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時秋海棠病入膏肓,不願再見湘綺,當湘綺趕到時,他已跳樓自盡。改編邵濱孫。主演邵濱孫、凌愛珍、筱愛琴等。文濱劇團民國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於大中華劇場。後中藝滬劇團重演此劇,主演邵濱孫、石筱英、衞鳴歧、筱愛琴。1956年,由勤藝滬劇團演於明星大戲院,改編金人,導演商周,主演楊飛飛、趙春芳、丁國斌。1960年,蘇州市滬劇團重新改編演出,改本重點修改了第一場《被騙成婚》、第五場《咫尺天涯》及最後一場《名伶之死》。1960年,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演出,邵濱孫、姚聲黃、楊文龍、戴俊生改編,楊文龍、李廷康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夏福麟主演。此改本最後一場與蘇州改本略同,即將秋海棠跳樓自盡改為秋海棠化名吳三喜,在上海某舞台充當“筋斗蟲”,在台上失手,當湘綺趕來時,已奄奄一息,控訴了社會的殘酷迫害。1982年2月上海滬劇院再度修改演出。改編姚聲黃,導演王育,主演汪華忠、李建華、華雯、倪幸佳、王明道。這是滬劇改編演出較多的劇目之一。
馬永貞
根據發生在上海的實事衍化而成。宋掌輕移植於文明戲的幕表戲,主要演員夏福麟、楊美梅、趙雲鳴等,民國32年(1943年)由上海滬劇社首演於皇后劇場。劇情簡介:山東人馬永貞,以販馬為業,任俠好義,並有一手好武術,來上海販馬,得識義士柴九雲。時當地霸頭白瘌痢與柴有隙,因懾於馬永貞的武術高強,乃設計騙其與正在上海逞強於擂台的洋人黃鬍子對擂,不料黃鬍子為馬所敗,並使白瘌痢當場出醜。白積怨於心,屢圖報復,馬永貞防不勝防,終為白暗害身亡。馬之妹馬素貞,自小從兄習藝,也有一身好武術,得悉兄長凶訊,喬裝男性轉輾來滬,設法接近白瘌痢,終於手刃惡霸,為兄報仇。此劇內容獨具上海地方色彩,又有除暴安良拳打殖民者等內容,故為觀眾歡迎。1954年5月陳谷加工整理成劇本。導演田馳,作曲莊嚴,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有施春軒、汪小英、趙雲鳴、趙雲聲、蔡志芳、朱吟楓等。長江滬劇團演出於中央大戲院。
鐵漢嬌娃
根據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劇情簡介:清代,有朱、羅兩姓世代為仇,互不通婚。朱姓有女麗雲,綺年玉貌,性甚孤高,一日去佛寺進香,邂逅羅傑,見其英姿魁偉,頓生愛慕,羅見朱亦驚為天人,一見傾心。可是家庭世仇,良緣難締。幸得奶孃幫助,始得月夜私會,共訂白首之約。此事被屢次求愛於麗雲的表兄濮天龍所知,遂挑唆朱父及其後母強逼麗雲與其成婚。在迎娶之日,麗雲服佛寺長老之藥假意“自盡”,羅傑不知真情與濮決鬥,將其殺死,至麗雲靈前大哭,自戕而亡。麗雲藥性過後醒來,見情悲痛欲絕,也自殉情。編導趙燕士,主要演員邵濱孫、王雅琴、筱月珍。民國33年(1944年)4月文濱劇團首演於恩派亞大戲院。以石筱英、衞鳴歧、邵濱孫、筱愛琴領銜的中藝滬劇團於1951年重新演出於中央大戲院,邵濱孫導演。1963年又由藝華滬劇團上演。整理周致,導演應雲衞,主演有王盤聲、王雅琴等。
叛逆的女性
劇情簡介:民國19年(1930年)秋,新寡徐紉秋回上海時在公園中遇到青年周民偉,歸還給她遺失的手帕。徐紉秋被逼返蘇州婆家守寡時,從上海讀書畢業回家的小叔竟是周民偉。兩人由同情而愛憐,但礙於叔嫂,彼此不敢表白,後經婢女阿菱撮合,表兄王公達支持,民偉擬與紉秋結為伴侶。周父以名節為重,迫使民偉另娶高門。紉秋受盡公婆冷嘲熱諷,悲憤成疾,乃於民偉結婚之日,服毒自盡。編劇(幕表)趙燕士,導演邵濱孫、田馳,主演石筱英、邵濱孫、楊飛飛、向美玲、衞鳴歧。民國34年12月29日文濱劇團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61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由石筱英、邵濱孫、李廷康、戴俊生、萬智卿重新整理,導演李廷康、邵濱孫,音樂設計沈開文、萬智卿、瞿東森,舞美設計姜雲峯。主演石筱英、邵濱孫、向佩玲、陳松林、夏福麟、丁婉娥、李廷康,當年8月演出於美琪大戲院。1986年上海滬劇院三團由朱楊再次整理,導演吳伯英,作曲萬智卿、楊妙康、汝金山,舞美設計商嘉民等。主演茅善玉、孫徐春、王惠鈞、李仲英。是年12月演出於共舞台。1991年4月赴香港演出劇目之一。
碧落黃泉
劇情簡介:杭州某大學學生汪志超與同學李玉如訂有婚約;另一女同學金彩雯則單戀於汪。志超畢業後失業,金憑藉其父權勢,趁汪父挪用其經手款項,對汪施加壓力,汪為其父而違心與金家聯姻。此時,李玉如因拒兄嫂逼婚而出走,不幸遭車禍入院搶救。汪、金成婚之日,汪收到李的“賀信”深感內疚,急赴醫院與李互訴衷腸,李含恨而逝。編導範青鳳,主演王盤聲、凌愛珍、王雅琴。民國35年(1946年)文濱劇團首演於新光劇場。該劇上演後,不少中小型劇團紛紛搬演。王盤聲演唱的“志超讀信”廣為流傳。解放後,藝華、愛華等滬劇團都相繼整理演出,成為劇團的“看家戲”。“文化大革命”後,新藝華滬劇團又曾重演,李玉如一角由邢月莉扮演。
少奶奶的扇子
劇情簡介:港澳名交際花金曼萍,為尋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離的女兒而來上海。經過多方探詢,終於得知女兒杜曼萍的下落,但由於女婿徐志明深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地位,加以阻撓,金被迫同意不認女兒,只求能見上一面。杜曼萍生日那天,金雖趁機與女兒相見,但終不敢相認。詎料杜曼萍卻誤認金為徐的情婦,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投奔同學劉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劉的為人品行,勸説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離去時,恰巧劉伯英、徐志明和吳八等人到來。金曼萍為了保持女兒的清白,寧願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設法讓杜脱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腸,亟圖報答相救之恩。此時,徐再次加以阻撓,脅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離開上海。根據洪深話劇本改編。改編白莎,導演萬之,作曲張棟,舞美設計徐渠,燈光設計金長烈,造型設計陳紹周。主演凌愛珍、袁濱忠、韓玉敏、吳樂聲、凌大可。愛華滬劇團1956年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61年復演,採用江敦熙的整理改編本。民國36年(1947年)由丁是娥、解洪元、顧月珍領銜的上藝滬劇團曾演此劇,葉子改編,劇名為《和合結》。上海滬劇團1979年復演本劇。仍由江敦熙整理改編,萬之導演,主演韓玉敏、張清、馬莉莉、邵濱孫、陸敬業等。
鐵骨紅梅
劇情簡介:小家碧玉顧梅英和在上海當記者的表兄易瑞青相逢於蘇州,兩人意氣相投,遂互生愛情其後,由於家庭阻撓,瑞青誤以為表妹拒婚,被迫另娶淑女。時過若干年,雙方又重逢,誤會冰釋,相約私奔。但當梅英得悉表嫂賢惠,夫妻恩愛,不忍插足破壞他人幸福,乃留書斷情,並立即另嫁於人。豈知丈夫竟是漢奸,梅英雖不明真相,卻仍遭瑞青相辱,並斥其不是“鐵骨紅梅”而是“輕薄桃花”。最後在這漢奸欲捉拿“抗日分子”易瑞青時,梅英奪槍將其夫擊斃,同時自己也身受重傷。臨終時,她含笑對錶兄反詰:“我到底是‘輕薄桃花’還是‘鐵骨紅梅’?”編劇葉子。主要演員丁是娥、李廷康、俞麟童、陳松林等。民國36年(1947年)夏,文濱劇團首演於中央大戲院。是年7月1日,田漢第一次看滬劇,看了這個戲後,曾作題為《滬劇第一課》文發表於《新聞報》,對滬劇的改進大加讚賞和鼓勵。
白毛女
現代劇。根據賀敬之、丁毅同名歌劇移植改編。劇情簡介:此劇基本情節與歌劇《白毛女》相同,講地主黃世仁逼死貧苦農民楊白勞、搶走楊女喜兒,喜兒伺隙逃入深山,秀髮變白,後得參加八路軍的戀人大春相救,終獲解放,惡霸地主黃世仁終被嚴懲的故事。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王雅琴、小筱月珍、金耕泉、施春軒,1949年7月先後由上藝和文濱、施家劇團首演於皇后劇場和中央大戲院。1951年秋,由文牧、俞麟童、李智雁、莫凱、張智行、張幸之集體移植改編,上藝、中藝、英施、藝華4個劇團同時在光華、中央、九星、新光劇場上演。1952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創作研究室集體改編,李智雁、莫凱、藍流執筆,導演莫凱、藍流,主演筱愛琴、解洪元、丁是娥、石筱英、李廷康、俞麟童、夏福麟,作曲董源、劉如曾,舞美設計張堅安。由當時上藝、中藝合併的上海滬劇團展覽演出於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二等獎,演員筱愛琴、解洪元獲演員二等獎。1959年上海市青年匯演時由陳劍雲改寫《逼打手印》一折,導演楊文龍,主演許幗華、沈仁偉,同獲青年演員獎,楊文龍獲青年導演獎,陳劍雲獲青年編劇獎。此外,紅旗滬劇團在解放初也曾在郊區移植演出此劇。
大雷雨
劇情簡介:20世紀20年代江南一個書香門第早年守寡的馬老太,含辛茹苦把兒子惠卿、女兒惠敏撫養長大,並娶了媳婦劉若蘭;馬老太憂慮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尤其對女兒受新思想影響而有反抗情緒,更感苦惱。惠卿生性懦弱,他既愛妻子又孝順母親。一日,馬老太看到若蘭表弟梁世英前來探望,認為是敗壞馬家門風,又聽了內侄應金耕的讒言,竟把若蘭逐回孃家。若蘭回孃家後,仍想着丈夫會來接她回去;曾與她相戀過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應。當傳來馬惠卿將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時,若蘭仍對丈夫始終不渝,直至惠敏前來證實,才大失所望。丈夫雖來向她解釋,也難治她心靈創傷。加上馬母給她的難堪和污辱,使她無法忍受,發瘋般奪門而出,在大雷雨中結束了生命。惠卿經受刺激不再彷徨,終於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而惠敏也為追求理想的新生活離家而去。該劇根據吳琛話劇本《寒夜曲》改編,改編莫凱、李智雁,導演莫凱,作曲範佩蘭,舞美設計曾國標。主要演員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1950年中藝滬劇團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滬劇團經過整理再度演出於中央大戲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於人民大舞台,主要演員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丁婉娥、沈俠民、李廷康、夏福麟、筱彩霞、筱惠琴。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凱、李智雁改編的單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聲黃重新整理改編,導演王育,作曲奚耿虎,舞美姜雲峯。主要演員諸惠琴、徐伯濤、石筱英、沈仁偉、王珊妹。1991年4月赴港演出片段,由茅善玉、孫徐春主演。
蝴蝶夫人
劇情簡介:19世紀末,長崎市的日本藝妓蝴蝶,因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為美國海軍炮艦軍官平克爾頓所惑,不顧家人所阻,與平克秘密舉行了婚禮。半月後,平克奉命回國,兩人當時相約來年燕子做窠的時候,再來相聚。不料平克一去五年,杳無音訊,蝴蝶孑然一身經受着各方面的生活煎熬,並悉心撫養平克所留下的孩子,而平克卻早已把她遺忘了。一天,平克的炮艦又來長崎,蝴蝶以為平克可以回到身邊,但負情的平克卻是與新婚的美國妻子來度蜜月。當得知蝴蝶還在等他,便授意美國領事索走蝴蝶所生的孩子,而自己狼狽地逃走了。蝴蝶受此打擊,大夢終醒,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以她父親所遺的匕首切腹自殺了。根據當時同名的美國電影改編。改編者張恂子、文牧,作詞喬紅薇,導演周起,作曲翔村,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演出是以外國戲中國化(但女主角蝶子仍為日本裝)的形式。故劇情與原著略有出入,主題改為反封建。1950年12月21日由上藝滬劇團首演於巴黎大戲院。1962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根據普契尼原著重新改編,以外國裝演出。改編藍流、陳劍雲,導演朱端鈞,副導演藍流、王興仁,編曲劉如曾,舞美設計孫浩然,造型設計陳紹周。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筱惠琴、李廷康、顧力羣。首演於美琪大戲院。原歌劇以歌唱為主,較少戲劇情節,改編本除保留了原有著名的歌劇唱段“在那晴朗的一天”以外,根據滬劇特點,豐富了若干細節,使演出更增添了感人的悲劇色彩。
阿必大回孃家
為灘簧、申曲時期經常演唱的傳統劇目之一。劇情簡介:姑娘阿必大,父母雙亡,家貧,由嬸孃作主給李家作童養媳,不許回孃家,受盡虐待。一日,嬸孃命必大哥哥去接必大回家。不料其婆婆非但不允,並將其哥哥打出門外。嬸孃聞訊大怒,親去李家評理,將其婆婆制服,領了必大回家。該劇1952年努力滬劇團曾演出於紅都劇場。孔嘉賓整理並飾雌老虎,顧月珍飾後阿必大,陸美君飾嬸孃。1954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由文牧整理,張娟珍飾雌老虎。演出於新光劇場。1961年由石筱英、丁是娥、許幗華等主演,演出於美琪大戲院。文牧整理本分別於1957年1月及1979年3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及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母與子
現代戲。劇情簡介:天真無瑕的姑娘羅碧華,被擅於權變的顏達夫誘騙失身,產下私生子寶寶。顏達夫不但拋棄了她,又劫走了她的兒子。16年後顏達夫偶然發現話劇舞台的著名演員葉露霜就是當年的羅碧華。為了需要,顏達夫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威逼利誘,但遭到了葉露霜的拒絕,並揭露了顏無恥的醜惡靈魂,幾經周折迫使顏達夫交還她的兒子,終使母子相認,遠走高飛,奔赴解放區。白沉、韋弦根據俄國電影《無罪的人》改編,導演劉謙,作曲王元堅,舞美設計仲美,主演顧月珍、石良、筱谷聲。努力滬劇團1952年初夏首演於紅都大戲院。此劇改編者依照滬劇的演唱規律,組織了“失子”、“思子”以及“索子”、“母子相會”等多段獨唱和對唱。1966年顧月珍曾以此劇的《母子相會》一場參加了滬劇流派演唱會。1983年上海滬劇院將此劇按外國裝演出,並恢復原名《無辜的罪人》,上演於大眾劇場。改編宋之華,導演王育。主要演員有陳瑜、汪華忠、陳波、徐伯濤等。
羅漢錢
現代戲。劇情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張家莊青年李小晚和張艾艾相戀,互贈羅漢錢和小方戒為愛情表記。他們的自由戀愛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長的反對。艾艾的母親小飛娥發現女兒藏有羅漢錢,回憶起自己20年前與保安相愛,被父母逼迫嫁給張木匠的辛酸往事。她為了避免女兒遭到人們指責,在媒婆五嬸撮合下與張木匠同去東王莊王老太家相親。不料聽到五嬸與王老太在背後議論她的冷言惡語,小飛娥憤而離去回家,又經艾艾女友燕燕勸説,乃與張木匠商定,將艾艾許配小晚。根據趙樹理的短篇小説《登記》創作。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創作研究室集體改編,宗華、文牧、幸之執筆,導演張駿祥,助理導演藍流,作曲董源、劉如曾,舞台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丁是娥、筱愛琴、邵濱孫、解洪元、石筱英。上海滬劇團1952年10月17日首演於北京市北京劇場,是華東區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劇目之一。該劇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劇本獎、演出獎,演小飛娥、五嬸的丁是娥、石筱英獲演員一等獎,飾演張木匠、艾艾的解洪元、筱愛琴獲演員二等獎,邵濱孫獲獎狀。劇本發表於1952年《劇本》,1959年收入《戲曲選》第二卷。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導演顧而已。上海滬劇團演出之前,紅旗滬劇團曾根據同一原著改編演出《羅漢錢》。編導藍天蔚、姚士良,主要演員周素君、張雲珍、吳瑜、孟俊泉、趙佩華、吳蓮芳、陸蓮寶、張金德等。1951年11月首演於浦東義樂大戲院。後勤藝滬劇團用紅旗滬劇團本演出,導演穆尼,主演楊飛飛、丁國斌、趙春芳、趙燕華、顧秀玲等,1952年6月演出於麗都大戲院。
庵堂相會
有《大庵堂》和《小庵堂》。《大庵堂》是全出,《小庵堂》為其中《攙橋》、《庵會》一折,是滬劇灘簧時期傳統劇目之一。劇情簡介:暴富金學文之女金秀英,自幼許配同鄉富室陳宰庭,後陳家道中落,金父企圖賴婚。秀英獲悉陳棲身於靈神廟中,私出探望,途中巧遇宰庭,兩人相隔9年已不相識。秀英怕過木橋,不得已懇求宰庭攙橋,又請他引路去神廟。在秀英盤問下方知原委,遂相約端午節在金家花園贈銀助其趕考。不料事被金父所知,拷問婢女紅雲,紅雲故意將約會指在龍舟江畔。是日,金父、金母同去江畔查看,久候不見兩人蹤影,急返家中發現宰庭、秀英,逼宰庭寫退婚書。宰庭、秀英在金母幫助下逃出金家,終成眷屬。1953年,藝華滬劇團整理,由王盤聲、王雅琴、筱文濱、小筱月珍等演出於新光劇場。1954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移植上演錫劇《小庵堂》,導演藍流。由丁是娥、解洪元主演,1956年,文牧改編為5場大戲,導演藍流、石筱英,作曲何樹柏、範佩蘭,舞美設計魏徵。由丁是娥、石筱英、沈俠民、俞麟童等主演。1956年6月21日首演於新光劇場。藝華滬劇團也根據此本排演。導演藍流,於1956年赴京、津演出。1961年文牧再度加工整理。導演葛乃慶、王興仁,主演筱愛琴、沈仁偉、邵濱孫、石筱英、筱惠琴、許幗華。1988年4月和9月及1991年4月,上海滬劇院三度攜此劇赴香港演出。導演王興仁,主演茅善玉、呂賢麗、徐俊、孫徐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