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姓

鎖定
申姓,得姓歷史悠久。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中文名
申姓
姓氏先祖
曰憬
拼    音
Shēn
性    質
中國姓氏
名    人
申不害、申棖、申叔儀等
地    位
中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

申姓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申(Shēn)姓,源出有:
1、出自姜姓。
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上古周朝子孫後裔申呂,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後建立申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1] 
2、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朝鮮族申氏有兩支本貫
  • 是王氏高麗開國君主太祖王建時期(公元918~943年在位)的大將軍、長節公申祟謙,及其裔孫高麗檢校軍紀監申成勇,是朝鮮民族中申氏的正宗鼻祖。申祟謙的封地在平山志妙寺(今韓國平山),申成勇的封地在高靈(今韓國高靈郡)。該支申氏本貫以平山為本貫、分衍有高靈本貫。
  • 是高麗王朝早期的申英美,時任杖志護長之官,其後裔分衍有殷風、全安、梨川、神川、谷城、朔寧、昌州、臣昌等數支本貫。
實際上,雖然朝鮮人、韓國人皆稱鮮族申氏有一百零三支本源,實際上只有兩支本貫,即上述的平山、殷風兩支本貫。而這兩支申氏族人的先祖,皆是魏、晉時期遷居渤海國的漢族申氏族人後裔,屬於後被契丹遼國滅亡的渤海國遺民,根本就不是辰韓六個部落中任何一部之民。
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曆史的高麗朝鮮。
3、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申氏主要有兩個來源
  • 第一,今分佈在河北省的邢台、邯鄲兩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稱“銅鍋申”、“鍋片申”,傳其始祖為申璟,蒙名失考。據其族人自己的傳説,申璟是元順帝孛爾只斤·妥鏷貼睦爾的胞叔,精通漢文,原來的漢姓為“曰”,以“璟”為漢名,時號“老曰公”,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曰璟生了十八個兒子,分別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結果後來有奸臣誣告,説朝中重要部門都有老曰家人,有謀反之患。皇帝聽信讒言,下旨滿門抄斬,時老曰公年邁在家頤養天年,軍隊領旨直撲曰家而來。帶隊將領不忍殺害忠良便事先派人密報老曰公。老曰公急密召十八子回家,家人剛聚齊便聞追兵殺到,時老祖奶奶正在使雙刀剁餃子餡,急中生智,提雙刀奔向曰家大門,手起刀落,在“曰府”的“曰”字正中砍下一豎。此刻,軍隊也到了曰家祠堂。祖奶奶告訴軍隊這裏申家而不是曰家,帶隊將領心知肚明,抬頭看了一下府額楣牌後,便埋怨路探帶錯了地方,轉而率隊他走。這樣就為曰家逃亡贏得了時間。為日後團聚有憑,老曰家人便將飯鍋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為訓,十八子各執一片四下逃亡。斗轉星移,若干年後家人陸續返鄉,最後十七子及後裔聚齊,鍋片少了一片。據説,少的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兒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內蒙古,因年幼記憶模糊,改了田氏。這就是蒙古族“鍋片申”申氏一族和內蒙田氏的來源。
  • 第二,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的記載:蒙古族徹穆袞氏,亦稱 申佳氏、沈谷氏、沈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以姓為氏,金國滅亡後被裹脅入蒙古部族,並融合於蒙古族中,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復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emg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徹穆袞氏多冠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4、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雲南保山地區歷史悠久,是各民族先民在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以雲南省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游流域是人類的起源地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早在八千多年前的洪荒時代,保山先民“蒲縹人”就在該地區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獨具區域特徵的“塘子溝文化”。殷商時期,當地土著“僕人”已向商王朝納貢,至遲在戰國中期的周烈王姬喜六年(公元前370年),“哀牢夷”在該地區建立了興盛一時的奴隸制國家哀牢國”。秦朝時期,秦始皇曾設官吏予以管轄。
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不韋縣,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永昌郡,保山的古名“永昌”便由此始,從此該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通商大道“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是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最後一段,在歷史上有着頻繁的商貿活動。
三國時期,保山地區歸蜀漢益州來降都督轄,西晉時期屬寧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唐朝政府在太保山下始建土城,至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宋朝時期的大理國置為永昌府。元朝時期設永昌三千户所,後改設為大理金齒都元帥府,再後又改為永昌州、永昌府。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地置永昌府、金齒衞。當時的雲南地區府衞參設、土流並舉。其中直隸都司是統管民政和軍事的最高機構。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年)罷府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改建為永昌軍民府。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又將永昌府軍民府的廓金齒、永昌守禦兩千户合併,將施甸、鳳溪兩長官司劃入,並歸一處建立保山縣,縣名因城池雄踞太保山而得名。永昌軍民府是後來明、清兩朝雲南府治中下屬政區最多、地域範圍最大的府地之一。
申保,是明朝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今雲南保山)傈僳族酋長,被明世宗任命為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佐官,官職全稱為“同知院”,簡稱“同知、運同”。他在改土歸流運動中取漢字單姓“申”為姓氏,取地名“太保山”為名,稱申保。其後裔子孫世代沿襲,稱申氏至今。
5、源於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申氏,源出雲南涼山地區古老的彝族阿牛氏部落。
大小涼山彝族在家族中實行嚴格的父系財產繼承製度,財產均由親子繼承,幼子享有優待,女子沒有財產繼承權。基於父系繼承製度,形成了一套父子連名制,兒子名前冠以父名,以示自己的身份。這也是父系制度下一種文化現象的遺風。這種父子連名制的擴大,就形成了涼山有名的家支譜系。家支是由父子連名的系譜作為一根鏈條貫穿起來的。彝族人通過它來嚴格區別不同的家支,以及支與支之間的長幼輩分和對娃子的隸屬關係,從而鞏固自己的勢力、地位和家支制度。
父子連名的方法是,父名的最後一兩個音節與兒子名字連綴。如,“烏羅羅”的烏是父親“曲木烏烏”的最末一個字,“羅羅”是子名。“羅羅布西”的“羅羅”是父名,“布西”是子名。命名時還須在父名前冠上姓或家支的名稱。如,“阿侯魯木子”的全名是“阿侯·吉哈·魯木子”。“阿侯”是家支名,“吉哈”是父名,“魯木子”才是本人名字。
彝族在父子連名制原則下命名的方式,根據不同區域或不同家支的喜好和習慣,還有多種多樣的命名形式。如在甘洛等地,在本名前冠以孩子在家中的排行。大兒子叫“木衣拉達”,其中,“木衣”就是老大之意,“拉達”則是本名;二兒子叫“木乃曲布”,“木乃”即是老二之意,“曲布”則是本名;小兒子叫“木牛什呷”,“木牛”意即小兒子,“什呷”是本名。如果是女孩,則將本名前的排行名換成“阿衣”、“阿呷”、“阿牛”等即可。
彝族阿牛氏部落是一個古老的部落,保留着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遺痕。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整個彝族阿牛氏部落還處於原始的奴隸制社會形態中。
在明、清兩朝五百餘年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彝族阿牛氏部族竟然未改冠漢姓,一直到清末民國初期,才有少部分具有官身的頭人開始冠以漢姓,其中就有改冠漢字單姓為申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申佳氏,滿語為S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恢復漢姓為申氏、沈氏等。
⑵、滿族申穆哩氏,滿語為Senmuri Hala,世居朱舍裏(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所冠漢姓即為申氏。
7、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申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申姓得姓始祖

  • 曰憬
曰憬。據晉冀豫交界地區的部分申姓族譜記載,當地申姓祖先來由是蒙古皇族後裔、元朝末代潞王曰憬。據“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誌銘”記載和《元史》“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賜太宗窩闊台之孫、闊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於潞州上黨”的推斷、考證,上黨申姓始祖當為元皇的窩闊台宗族後裔。當時明軍北上勢如破竹,“元帝遷往和林,元裔殺戮殆盡,公藩潞乃 攜眷避兵屯留,而絳州,為存宗嗣計,故改曰姓申,折銅鍋十 八塊”。其十八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兒子隨蒙古風俗留在父親身邊外,各自出走,遷往山西各處。後明代建立,幾次移民中,此支申姓後裔又隨移民遷往各省。以晉冀豫魯蘇最多。現今當地申姓多稱自己為“銅鍋申”“鍋片申”等。(據當地另外的一支申姓家譜分析,之所以改姓申和當地的另一支漢族申姓曾任北魏北齊趙郡太守申穆的後代聚居此處有關)。

申姓遷徙分佈

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二十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族人多以魏郡、琅琊、丹陽遼東為郡望。

申姓遷徙簡史

春秋初期,西申國、南申國分別秦國、楚國所吞併,伯夷、叔齊的後人並以國為氏而姓申,為申氏主源。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期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著名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
春秋戰國期間,申氏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佈於魯、鄭、楚、韓、晉、吳等諸侯國,表明當時申氏族人已分佈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廣大地。
西漢時期,申氏名人依舊甚多,如有櫟陽人(今江蘇溧陽)申碭,蒼梧人(今廣西蒼梧)申朔等,表明此際已有申氏族人入居廣西地區。此期至東漢時期,東漢人見諸史冊的申氏有申鹹、申轉、申君,為後期申氏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氏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氏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氏的發展。
隋、唐之際,申氏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信州)。
五代十國到兩宋時期,申氏族人已廣泛地分佈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
明朝初期,山西申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氏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清朝初期,閩、粵一帶的申氏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氏遷入東北。
如今,申氏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氏約佔全國漢族申氏人口的43%。
山東河南兩省申姓人口占全國申姓人口的43%,山東魯西南地區更是全國申姓人口最多集聚地之一。魯西南地區申氏家譜關於申曰一家、鍋鐵申及十八先祖的記述:申氏為炎帝神農之後,申呂所傳。並述南宋理宗時我申氏先祖、浙西置制史申憲為南宋奸臣宰相賈似道迫害,棄官全家潛逃至山西潞安州,改姓為曰,卒後葬於長子縣,延四世,支浱繁庶,聲勢昌大。至元朝又被占卜者上言曰曰氏墳有王氣而被官吏追殺,曰氏子孫自此復更姓為申,逃之東明之南(歸直隸管)荊棘叢中,叢中有井,井旁有魚,取而食之不盡,因名“魚窩”。深恐人多不能久居,遂議分散,父子兄弟自此分手。太老府君囑曰:“尓等均守耕讀之舊業,敦孝弟之懿行,遵孔孟之道、程朱之禮,教訓子孫勿作匪為,永遠之福豈可量乎!況我先人經過千辛萬苦,受得九災八難,於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若非先人培植之深、積德之長,何以得此哉!雖境遇不佳,而長幼全家福、子孫滿堂歡,且喜今日之聚會,未卜何年之重逢”。當日破鍋一十八片,兄弟十八人(九乳)各執其一,為日後聚會之驗,為子孫之考證。兄弟十八人均有名諱(仁、義、禮、智、信、金、木、水、火、土、奎、光、恩、照、言、合、恭、欽),世代未詳。長支仁逃於魯之西鄙,其後為變故所迫,遂又分散於鉅野之南、鉅野之北與成武之東北各地。二支義逃於古載州之陽(即今成武縣之南)。三支禮先遷於晉陽,後於徙鄒魯各處。唯有四支智、五支信、八支水均逃於齊。十一支奎、十四支照皆逃於徐州之西,後復南遷。十六支合逃於曹州之北境(即今菏澤之北)。其餘分適晉、魏、韓、趙各地。

申姓地區分佈

人口分佈地區
國內
甘肅省
武威市
青海省
海東地區樂都縣
河北省
石家莊市正定縣、行唐縣、張家口市陽原縣、保定市清苑縣、定州市、曲陽縣、邯鄲市大名縣、曲周縣、永年縣、武安縣、磁縣、涉縣、雞澤縣、魏縣、邢台市威縣、沙河縣、臨西縣、寧晉縣、唐山市灤南縣、滄州市青縣
山西省
長治市潞城、上黨縣、壺關縣、黎城縣、平順縣、屯留縣、襄垣縣、沁縣、長子縣、晉中市左權縣、昔陽縣、呂梁市文水縣、孝義縣、臨汾市
陝西省
西安市、榆林市米脂縣、志丹縣、渭南市蒲城縣、安康市、寶雞市
山東省
濟南市、煙台市福山區、蓬萊市、海陽市、臨沂市蘭山縣、蒼山縣、濟寧市兗州區、梁山縣、嘉祥縣、萊蕪市萊城區、菏澤市鄄城縣、東明縣、鄆城縣、聊城市莘縣、陽穀縣、東阿縣、日照市莒縣、棗莊市、滕州市
河南省
鄭州市、濮陽市範縣、台前縣、周口市太康縣、淮陽市、新鄉市輝縣市、延津縣、原陽縣、封丘縣、鶴壁市浚縣、焦作市温縣、安陽市滑縣、林縣、商丘市寧陵縣、睢縣、夏邑縣、開封市尉氏縣、杞縣、駐馬店市遂平縣、上蔡縣、洛陽市、南陽市、固始縣
江蘇省
蘇州市吳縣、徐州市銅山新、泰州市、南通市如皋縣、淮安市、宿遷市、連雲港市
浙江省
杭州市、温州市
湖北省
恩施市利川縣、孝感市、黃岡市、襄陽市、隨州市、沙市區
安徽省
滁州市鳳陽縣、巢湖市、宿州市碭山縣、六安市壽縣、霍邱縣、阜陽界首市
湖南省
邵陽市邵東市、邵陵縣、岳陽市云溪區、永州市祁陽縣
貴州省
遵義市餘慶縣、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畢節市、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
四川省
廣安市華鎣市、鄰水縣、達州市大竹縣、宜賓市興文縣、廣元市蒼溪縣、德陽市
江西省
九江市、贛州市
雲南省
玉溪市、曲靖市羅平縣、鎮雄市
黑龍江省
牡丹江市密山縣、鶴崗市
遼寧省
瀋陽市、撫順市、營口市
吉林省
扶余縣、東遼縣、延吉市、白山市
廣東省
雲浮市鬱南縣、梅州市梅縣區、陽江市、河源市
福建省
福州市
內蒙古自治區
烏海市,赤峯市,巴彥淖爾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市、中衞市
中國香港

中國台灣

海外
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泰國,越南等地

申姓姓氏文化

申姓郡望堂號

  • 郡望
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遼東郡
  •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鄴邑堂、安陽堂、臨漳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潤州堂、丹楊堂、宛陵堂、丹徒堂、鎮江堂。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漢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説“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説“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説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肆嶽堂、法家堂、賜閒堂、忠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申姓家譜文獻

河北平山申氏世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有殘缺。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蘇州申氏世譜,(清)申理等纂,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十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
湖南邵陽申氏受族再續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江蘇蘇州申氏續修世譜八卷,首一卷,(清)申祖璠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蘇州市踏歌、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
江蘇申氏世譜八卷,(清)申王番等纂修,清道光辛丑年(公元1841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申氏譜系略,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賜閒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蘇州申氏譜系略,(清)申濬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賜閒堂稿本。現被收藏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南邵陽申氏受族三續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江蘇蘇州申氏世譜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祖為[元]申敏三,先祖為申處士、申保御。
浙江金華仙源申氏宗譜二十六卷,行傳十四卷,(民國)申紹周總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後晉]申寒。
湖南祁陽申氏八修族譜,(民國)申蕙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明]申智照。
江蘇蘇州申氏乙酉修譜外記八卷,(民國)申聽禪撰,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濟寧唐口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複印件。現被收藏在中國異俠網站傳記部。
雲南鎮雄畢節申氏宗譜不分卷,(現代)申時譽主編,1997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明]申召祿、申鳳
四川資陽申氏族譜,著者待考,1999計算機激光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重慶璧山縣申氏宗族家譜,(現代)申永康主編,2000年油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注始遷祖為[清]申朝仲。
湖南邵東新編申氏族譜,著者待考,2005年計算機激光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申姓姓氏祖訓

立人品,敬親長,睦族黨,慎交遊,忌輕薄,戒淫博,守耕讀,務勤儉。

申姓字輩排行

河南太康申氏字輩“林田運本(繼)貴華西……”
河南信陽申氏字輩“仁義禮志信”。
河南遂平申氏字輩“國全清新修”。
河南固始申氏字輩“慶光明道永昌”。
河南淮陽申氏字輩“玉廣兆明國增”。
河南浚縣申氏字輩“永文希寶明存德”。
河南林州申氏字輩“天德長保元善永懷”。
河南鄭州申氏字輩“學廣懷文子大進金殿書如雨開元先知運信應同建善繼述祖中(宗)傳”。
河南安陽申氏字輩“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忠繼才長”。
河南濮陽申氏字輩“........朝君茂才.......”
山東濟寧申氏字輩“繼鳴振家本,徳傳偉延常”
山東鄄城申氏字輩“崇廣明景玉……”
山東梁山、東平申氏字輩“廣忠厚生……”
山東萊蕪申氏字輩“可曰樂立君”。
山東棗莊申氏字輩“玉鳳鳴振金志”。
山東曹縣申氏字輩“景志古傳世端”。
山東德州申氏字輩“如亭登洪永清德”。
山東聊城申氏字輩“保洪生之正大光明”。
山東冠縣申氏字輩“懷成國建華宗偉顏英耀運夏輝永恆”
山東鉅野申氏字輩
一支“儒英廼昭景玉和龍”;
二支“思漢振慶景玉和龍”。
山東莘縣申氏字輩“恩景保玉合金福玉慶洪振”。
山東滕州申氏字輩
原始字派“鳳茂殿田長志”;
馬窪支派“玉鳳鳴振金志”;
新河支派“玉鳳寶成現永”;
崔莊支派“玉鳳傳來忠厚”;
陸莊支派“玉鳳傳才建德”;
統一字輩“玉鳳鳴振金志立繼世常祥龍兆家昌光宗安榮強”。
山東日照申氏字輩
長支:十九世至二十八世:永作家法傳 之可致廣遠 ;
二支:二十世至二十九世:延家法傳曰 克葆基業在”。
山東莒縣申氏字輩“可大景繼明得立學士成有恆傳世勇久蘇已道宏”。
山東東阿、黑龍江密山申氏字輩“慶連長得志中式化招方玉若富海東”。
山東沂源、黑龍江申氏字輩“可繼明大景德立學士成有恆傳世永久思維道宏”。
山東淄博申氏字輩“鳴振金(銀)志玉鳳寶成(桂)現永傳來忠厚傳才建德”。
河北阜城申氏字輩“仕林金世其”。
河北魏縣申氏字輩“和廣泰庭學寶世”。
河北衡水申氏字輩“效明世(士)寶(保)中(忠)慶”。
河北、山西鍋片申字輩
沙河支派“璟文……瑞永興宗大保佔太文武魁”;
上黨支派“文子大進金殿蜀魯豫開源縣知識巡祖宗傳”。
河北磁縣申氏字輩“朝試儒崇重才載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士佐廷用道濟羣生泰治成人文光令德為邦望家名永自芳”。
江蘇蘇州申氏字輩“為學石明道大德一生”。
江蘇徐州申氏字輩“來朝桂玉思修德傳家寶”。
江蘇宿遷申氏字輩“加佩斯文向延遵紀”。
江蘇武進申氏字輩“時用芳允澤世宏昭祖範丕顯”。
貴州遵義、上海申氏字輩“一永文章尚茂修學有恆孔字昌必久四下廣賢仁”。
貴州畢節申氏字輩:
……
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
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
忠功繼才長……
貴州六盤特區、湖南邵陵申氏字輩“朝世儒叢仲源文添試廣定萬子如松民安財上國永泰曰興宗立業光呈謨貽澤續賢名寶學承君思”。
安徽碭山申氏字輩“傳德正大寶福榮昌”。
安徽鳳陽申氏字輩“仁良廣盛世家國啓明現孝義成宗美修德部邦全”。
安徽界首申氏字輩“治丙振付亞建”。
湖南祁陽縣申氏字輩
長房支派“大開隆運 永益洪修 治朝學贊 孔憲敦求”;
二房支派“大啓祥光 毓為家慶 定兆聯元 繼述日盛”;
三房支派“大庭榮登 正建良時 志紹先德 萬世承之”;
仁房支派“大本允念 法立道存 自崇上達 肇錫常尊”;
雷房支派“大振嗣福 樹遠其宜 超明仁化 懋守前貽”;
重慶響堂申氏字輩
一支“朝世入從仲才再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仕佐廷用道濟民安太丹臣輔國君恩思福慶遠德傑聖賢倫文獻堪徵禮”;
二支“朝試儒崇重才載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士佐廷用道濟羣生泰忠厚人文光令德為邦望家門永嗣芳文獻堪徵禮”;
三支“朝世儒縱仲財再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仕佐庭用道濟民生泰化成人文光令德為邦望佳名永嗣芳文獻堪徵禮”;
四支“朝試儒崇重才載添大季惟友定先君臣啓安國仁治道隆正泰邦家慶永興文章經濟本裕德迪明良文獻堪徵禮”。
湖南邵陽申氏字輩
一支“傳家代守文”。
二支“乾坤舒瑞氣誕發肇周姜經師推漢學紘綱布晉唐星辰煥江右忠厚溥三湘淵浚修明遠嘉猷浩澤長言行樹功業詩禮昭前芳克存亮在茲蔭餘保壽康
湖南邵東申氏字輩“道濟羣生(深)泰忠厚溥(輔)三湘”。
江西九江申氏字輩“會禮樂和平治”。
江西申氏一支字輩“積世鼎其昌繼茂佑華香”。
江西贛南始祖碧巖公一支字輩(第十四世始):“龍華上學元積世鼎其昌繼美有發祥英才連雲起丹桂永傳芳昭穆鹹統序禮義冠書香忠孝宜繩祖錫爵慶悠長康福顯旺盛嗣湧仕賢良天佑宗恩澤輝煌騰達廣”
雲南鎮雄申氏字輩“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顯萬世永方廷”。
雲南昭通申氏字輩“大啓祥光毓為家慶定兆聯元繼述明盛”。
四川申氏一支字輩“安國定有志傳家代守文裕後仰宗功”。
雲南羅平申氏字輩:“忠臣輔國君,恩思福慶衍”。
四川華鎣大竹申氏字輩“興世坐庭用,道紀明清安,化成人文光,令德為邦望,佳名永嗣芳”。
遼寧撫順申氏字輩“祥明恩澤德”。該支為滿族。
遼寧營口鮁魚圈區字輩:勤儉克守道旭龍。
浙江温州申氏字輩“進茂日子王宗賢良”。
湖北恩施申氏字輩“奕永文章尚才高學問(大)成忠孝啓家國俊秀應龍廷遠志貴久長世富廣賢明仁德定榮昌吉慶萬代興”。
湖北隨州申氏字輩"春秋佔聖義,奇仕之大金,永少先宗煕,傳家自克昌,明倫為學業,華國本文章"。
申氏一支字輩(滿族正黃旗):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申氏一支字輩“貫德萬忠秉秀泓”。
申氏一支字輩“和廣泰庭學寶世”。
申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長興嘉慶”。
申氏一支字輩“士必光先祖學思建性天忠孝家傳永盛世作良緣”。

申姓宗祠對聯

  • 四言
姓啓申國;望出琅玡
全聯典指申氏的源流和郡望。
文武是憲;黃老為宗
上聯典指西周宣王的舅父申伯,為賢卿士,在謝地築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詩贈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憲(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申不害,鄭國京地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使韓“國治兵強”。其學本於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家思想)而主刑名,即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加強君主專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偉業;戡亂宏才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楚國貴族申包胥,與伍子胥為知交。伍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時對他説“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他説“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能讓它復興!”後來,吳國用伍子胥計攻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晝夜,水米不入口,終於使秦國發兵救楚。楚昭王返國賞功時,他逃避而不領受。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堅曾任他為拂蓋郎。
狀元宰相;耆碩神仙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長洲人申時行,字汝默,明嘉靖年間狀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學士領翰林院張居正賞識,被薦為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後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洛陽人申秦芝,相傳其母吞芝而孕,與玄宗同日生。隱居邵陽山修煉,玄宗夢中見他,命人畫出圖像去找。後來白日升仙。
  • 五言
霜添柏樹冷;氣指桂林寒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武進尉申堂栒詩句聯。申堂栒,丹徙人。
  • 七言
茅束悲歌於申後;蒲輪見迎於培公
上聯典指周幽王廢申後,後作告哀詩,有“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聯典指漢武帝常以蒲輪迎申培公入都。
  • 八言以上
真理學從五倫做起;大文章自六經分
此聯為清朝順治中期恩貢生申涵光自題聯。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少以詩名河朔間,與殷嶽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有《聰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標青史;貞節不朽,詩載召南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楚國人申鳴,以孝聞名,惠王時官左司馬。大夫白公勝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鳴的父親,申鳴説“還不能為早臣嗎?”於是,隨葉公打敗白公勝,父親也被害。楚王賞他時,他説“食祿避難,我不算忠臣;為國喪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兩全!”自刎而死。下聯典指周朝時期的女子申女,許嫁後,因夫家輕禮違制,堅決不出嫁,守節持義,後被告而入獄,也不屈服。後作《行露》詩以表達心志,收入《詩經·召南》。有句“雖速我訟(致我入獄),亦不女從(也絕不順從你)!”
通學得傳,洵聖門賢哲;文武是憲,實周家翰蕃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申棖。孔子嘗言“吾未見剛者,或以申棖對”。下聯典指周代賢卿士申伯。為宣王的母舅。
室書四知,黎庶扳轅共挽;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期的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儀,歷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書右僕射、襄州刺史等。為政謹慎廉潔,曾畫東漢名臣楊震像,並書其“四知”,一併懸掛於寢室,用來自戒。從襄州離任時,吏民扳轅相送數十里。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魯郡人申培公,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少年時,跟從齊人浮丘伯學《詩》,漢文帝時立為博士,傳授“魯詩”,後歸家,從各地來跟他學習的弟子千餘人。漢武帝時,他已八十多歲,漢武帝派人安車蒲輪(在車輪上裹蒲草編的軟套,以減少震動),束帛加璧(帶上帛和璧),請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申姓姓氏名人

歷史名人
申包胥(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申 舟:(公元?~前598年待考),本名申無畏;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申 犀(生卒年待考),申舟之子;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將領。
申 蒯:(生卒年待考),楚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將領。
申 棖:(生卒年待考),亦稱申黨、申續,字子周。著名孔子弟子,以倔強著稱。
申叔儀:(生卒年待考),吳國人。著名春秋時期吳國大夫。
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年待考),亦稱申子;鄭韓人(今河南滎陽)。著名戰國時期韓國思想家。
申 恬:(生卒年待考),魏郡魏人(今河北魏縣)。著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國大臣。
申 佑:(1425-1449年),字天錫,明仁宗洪熙元年出生於貴州務川縣火炭埡,即今務川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正統十年(1445)乙丑科進士,三甲四十七名,後官至四川道御史。明英宗北伐時,身陷重圍,申佑代替英宗殉難於土木堡景泰元年(1450)代宗朱祁鈺繼位,表揚忠烈,為申佑殉國褒顯,賜卹蔭,建祠於思南府(今思南縣)和務川。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後辭官迴歸故里。著有《賜閒堂集》等。
申佳胤: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閲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説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大年: 湖南祁陽縣蘭橋鄉(現蘭橋鎮)人,清朝乾隆時期的知名政治人物。自幼聰明過人,過目不忘,少年時期得秀才功名,後以湖南鄉試科舉第一名得舉人出身。申大年曾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接替鞠珖任邵武府知府一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廷毓接任。後先後調福州和山西太原任知府。官至工部侍朗及刑部侍朗等要職。個人事蹟收錄在湖南祁陽申氏族譜。 [2] 
申 安:天順八年(1464年)祥符府進士(時延津縣隸祥符府,沙河隸彰德府,均屬河南省,見河南通志)。成化乙丑年(1469年)大理寺左評事;成化辛丑年(1481年),南京監察御史;1482年,江西省監察僉事(見明憲宗實錄)。
申 敬(安長子):鴻臚寺序班沙河縣誌)。
申 政(安次子):明成化十三年丁酉科舉人,任鞏昌府通判(沙河縣誌)。
申 弘:明貢生,弘治甲子科進士,任河北吳橋縣知縣(見沙河縣誌、延津縣誌)。
申如壎延津縣人,萬曆乙酉科進士,歷任太倉學正國子監學正兵部司務、曹州學正、略陽縣知縣,漢陽府九江府通判,捐粟百石濟貧。
申廷撰:延津縣人,萬曆乙酉科亞魁,賜翰林庶吉士福建道御史、欽差巡按直隸、督理居庸關山海關。捐粟百石濟貧。
申廷對:延津縣人,歲貢,歷任樂州知州、靖府通判、建水州知州、秦府長吏,捐粟百石濟全縣貧民。
申啓賢:延津縣人,嘉慶七年進士,翰林庶吉士,道光帝侍講,更早主張及實施禁煙者(道光18年奏議查禁鴉片煙章程四條:一、力禁出洋買運以塞來源;二、重懲官署吸食以示準則;三、嚴開館之條不令煽誘;四、加興販之罪俾免流傳疏入。延津縣知名的仁義衚衕即由其所回覆宗親的一封信而起:千里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當代名人
申茂生:(1897--1974)國民黨少將。字睦耕,湖南祁東縣歸陽鎮(原屬祁陽縣)人,生於1897年9月20日。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1935年5月任剿匪軍第2縱隊4支隊少將司令,後任第166師副師長,1938年任軍政部第29補訓處副處長,1944年任重慶衞戍總司令部少將參議,1945年任第25軍官總隊總隊附,1946年7月退役,1949年7月任第1兵團少將高參,8月在長沙蔘加和平起義。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1974年1月27日在長沙病逝。
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申健(1915-1992),直隸(今河北)大城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申躍女,滿族,2000年7月當選為全國學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長江三峽技術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在校曾任清華學生會主席、全國學聯主席;獲清華土木系學士、經管學院碩士、博士學位;90週年校慶大會上代表全校學生髮言。 [3] 
申紀蘭(1929.12-2020.06.28)女,漢族,山西平順縣人,是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二屆、三屆、四屆全國婦聯執委會委員,三屆、四屆、五屆山西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山西省三次、四次、五次黨代會代表,三屆省委委員,四屆省委候補委員;1992年3月被中共長治市委授予“太行英雄”稱號;2001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獲得首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申紀蘭同志,因病於2020年6月28日在山西省長治市逝世,享年91歲。申紀蘭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脱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2019年榮獲“共和國勳章” [11] 
申聯彬:男,漢族,1950年3月生,山西省黎城縣人,1969年10月參加工作,197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申維辰男,漢族,1956年5月生,山西省潞城市人,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197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8月參加工作。參加工作後任潞城縣黃池鄉政府電話員,1972年入山西大學體育系學習;1975年後歷任潞城縣總工會幹事、縣委辦公室幹事、城關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 1983年4月任潞城縣委常委、紀委副書記,同年11月任共青團晉東南地委書記;1984年任共青團山西省委副書記;1988年任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主持工作);1989年任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1994年任晉中地委副書記(正廳級);1995年任晉中行署專員;1998年任晉中地委書記;2000年5月任晉中市委書記,同年9月任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 2001年任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6年1月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2010年9月,任中宣部副部長;2013年4月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
申貴雋,男,滿族,吉林東遼人。1960年8月20日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學位。大連大學教授,碩士導師。大連大學應用分析技術工作室負責人。所學專業為分析化學,研究方向為色譜分析 [4] 
申泮文(1916.09.07-2017.07.04)男,廣東省廣州從化人,1916年9月7日生於吉林市。無機化學家、教育家、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曾任山西大學化學系主任,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我國著名教育家、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申泮文因病治療無效,2017年7月4日0時在天津去世,享年101歲 [12] 
長期致力於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多次舉辦不同層次的無機化學教師講習班。撰寫並翻譯出版了一批無機化學專著和教科書。為發展我國無機化學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長期從事金屬氫化物化學的研究工作。以我國獨特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離子型金屬氫化物,包括硼和鋁的複合氫化物,以化學方法合成並研究了三類主要的儲氫合金,在儲氫合金研究的基礎上發展出鎳/金屬氫化物可逆電池,均取得較新成果。 [5] 
申長雨中共黨員,漢族,1963年6月出生,河南南陽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黨組書記。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6] 
申長友(1969-2020),山東茌平人,歷任山東省東營市委書記,山東省政府秘書長。2020年逝世,終年51歲 [7] 
申繼亮,男,現任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 [13]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
申涵(1906-2001),山東省泗水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軍裏面唯一的申姓將軍)。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
申良啓空軍少將,空軍裝備部原副部長。 [8-9] 
申勇(1941.10-—),解放軍少將,又名申世榮,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作戰士、警衞員、班長、學員、教員、幹事、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幹部科副科長、倉庫政委、信陽陸軍學院後勤訓練大隊大隊長、總後第一後方基地政委、總後駐武漢辦事處副主任、武漢後方基地副政委、軍事經濟學院副院長、政委(正軍職)等職,現已離休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