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申仲義

鎖定
申仲義(1922-1988.4.14),河北宛平(今屬北京昌平)人。1937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軍委三局無線電材料廠試驗室主任、西北軍區通訊處技術主任。建國後,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長、總參謀部四部副部長、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7-8] 
中文名
申仲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1988年4月14日
職    業
雷達技術專家
出生地
河北省宛平縣(現北京市豐台區)辛莊村
信    仰
共產主義

申仲義人物生平

申仲義,1922年生於河北宛平縣。申仲義受父親和其兄的影響,從小就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初中時用攢下來的午餐錢去讀業餘無線電學校,並拿到了畢業證書。1937年10月,父親送他去延安學習無線電,那年他15歲。
申仲義到延安後,在軍委三局通信學校學習。在那裏他找到一本工科大學的英文教材,他便一邊學英語,一邊啃無線電,很快就可以讀英文無線電原著了。不久,他被聘為通信學校教員、軍委二局的技術員。
1939年1月申仲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申仲義調到軍委三局通訊材料廠實驗室。那幾年,正是陝甘寧邊區最困難的時候,由於敵人的經濟封鎖,部隊的物資極端匱乏。當時發信機可以用手搖發電機供電,但收信機需要用電池供電。由於敵人的封鎖,電池沒有了來源。在此艱難時刻,申仲義刻苦鑽研,日夜奮戰,終於用手搖發電機代替了電池,解決了收信機能源的難題。申仲義創制的成果從1941年開始在部隊各個系統使用,直到有了其他電源才逐漸停止使用。1944年5月,在陝甘寧邊區職工代表大會上,申仲義被評為特等勞動英雄,被譽為:“技術與政治統一,科學原理與技術經驗相結合的青年技術家。”
1947年3月,胡宗南進攻延安,延安新華廣播電台隨中央機關進行戰略轉移,留下部分器材在山西臨縣三交鎮,申仲義此時是晉西北軍區司令部三科工程師、西北軍區通聯處科長。經過重新設計、重新佈局、重新組裝的設備,運到延安後安裝調試一次成功。1949年1月5日西北新華廣播電台正式向全國播音(即陝西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8日,軍委通信部接管了南京雷達研究所。年僅28歲的申仲義作為第三任軍代表到任。
1950年12月,南京雷達研究所更名為軍委通信部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申仲義任所長。以後他的職務有多次變動,但他負責研究雷達的使命沒有改變,直到1982年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兼雷達工業管理局局長。1983年退居二線。 [3]  1988年4月14日去世。 [5] 

申仲義人物事蹟

“一切為了前線!”,修復老舊殘廢雷達,助力抗美援朝雷達部隊的發展
1949年10月,南京雷達研究所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系列,由華東軍區航空處領導。解放初的上海遭受了國民黨的狂轟濫炸,由於我方炮兵沒有雷達指引,損失嚴重。南京雷達研究所經過整頓學習後,開始修理雷達。不到一年的時間,修復了雷達10部。1950年4月,軍代表劉子真奉命組建101雷達營。8月,101雷達營5箇中隊,每個中隊配備2部雷達,後奔赴朝鮮戰場。
6月,申仲義接手雷達研究所時,原有的技術人員大部分已經支援了101雷達營,技術人員、器材奇缺。
10月,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打響抗美援朝第一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打得非常艱苦,敵人仗着空中的優勢大肆對我軍進行轟炸,我軍急需防空警戒雷達。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南京電信修配廠)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肩負起了為朝鮮戰場提供雷達裝備的任務。
申仲義一方面跑遍全國收集日美散落在各地的雷達器材;一方面廣招英才,邀來一批全國各地的專家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電子工業很不發達,一切從頭開始。從上任的第一天,申仲義想的就是要製造中國自己的雷達,他是心存遠大的。
“一切為了前線!”在申仲義的帶領下,全所員工投入到搶修雷達的大會戰中。
當時庫存的雷達,多是一些老舊廢殘的美式、日式雷達,許多還是泡過水的,機內沉積泥土。而且維修設備也很差,工具不成套,儀器儀表極端缺乏。申仲義和大家一起冒着嚴寒酷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車間、實驗室和整架場。缺乏技術資料,就憑着無線電的基礎知識在實踐中邊幹邊學;雷達器材不夠,就東挪西湊;零件需要配置,工人師傅馬上就按照技術人員的意圖加工。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琢磨,一部一部地修復,將那些老舊廢殘雷達修復起來,源源不斷送往朝鮮戰場。
從1950年到1953年,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共向部隊提供防空警戒雷達129部。在修復的過程中,還對美式雷達和日式雷達進行改造,產生了一箇中國式雷達——101雷達,101雷達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國年輕的雷達兵就是用這些修復起來的老舊廢殘雷達,在朝鮮戰場上創造了奇蹟。整個戰爭期間,我雷達部隊共保障志願軍空軍部隊擊落敵機330架,保障志願軍高炮部隊擊落敵機413架,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立下赫赫戰功。
組織技術人員攻堅克難,做出中國製造的雷達
經過抗美援朝修理雷達這一階段,積累了知識與經驗,1953年,在申仲義的領導下,南京電信修配廠開始了中國製造。
開始是仿製,申仲義想辦法弄到一台蘇聯Π-3雷達的樣機,但是殘缺不全,既沒有圖紙資料,也沒有天線和饋線。當得知東北地區有一台類似的雷達後,申仲義來到東北,因無法近距離觀察,他就用望遠鏡觀測了雷達的天線結構。
根據觀測來的結果,以張直中為首的研發小組“管中窺豹”,自行設計了二排八木天線;缺少的關鍵器件從蘇聯和民主德國進口。經過多次場外測試,一部重達400多公斤、具有100公里探測距離的314甲中程警戒雷達終於誕生了。這個雷達雖然不算先進,但它是我國製造的第一部雷達,從此結束了中國自己不能製造雷達的歷史。
1954年7月,南京電信修配廠派技術員與講解員,帶三部雷達:101雷達、314甲雷達、SP-1M雷達(美製炮塔雷達),參加軍委通訊部的雷達新技術展覽,地點就在中南海瀛台。展覽展了3個月,羅瑞卿彭德懷、劉少奇、陳雲、鄧小平、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參觀了展覽。
毛澤東主席是最後一個來參觀的。10月14日下午4點左右,毛主席來了。毛主席對101雷達和314甲雷達看得很仔細,他詢問雷達的工作原理,稱讚道:“我們中國人什麼都可以幹出來!”毛主席在雷達車上足足待了半小時,參觀後又同有關領導座談,持續到晚上7點鐘。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是對新中國雷達人的最大鼓舞。申仲義又發動技術人員將二排八木天線改進為四排八木天線,設計了二維平面位置顯示器(PPI),改用了大型發射管,使雷達的探測距離有了明顯提高,稱為314乙雷達。314乙雷達批量生產裝備部隊,是我國50年代中期生產最多的中程警戒雷達。
中國雷達從浴火中誕生,並迅速發展壯大,在國防事業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心繫中國雷達事業的發展,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1983年,申仲義退居二線。他雖離開崗位,但並沒有休息。他全力支持新幹部的工作,在部、院領導工作中參與決策。他關心科研生產的發展,常常深入到一些重點工程項目,親臨指導;也曾親自為三線所的搬遷工作四處奔走。
以下這些是申仲義在這段時間裏思考的問題,他前後寫了十幾封信,與王福如、黃為倬等相關同志進行探討:
其一:“上次去信提出米波雷達的頻帶寬度與你們討論,這次提出了三座標雷達的幾個問題與你討論……”
其二:“我們的國土防空網,怎樣組成是最佳方案?(花錢最少,綜合效益最高),現在還有不少的矛盾待解決。”
其三:“在現代‘電子戰’‘尋的導彈’的環境,雷達生命受到威脅,是否要發展無源雷達,如何對付這些威脅?”
其四:“地面雷達如何實現‘四化’,這是個大問題,如何搞法,永遠這樣分散下去是不行的,花錢多,週期長,還拿不到好的裝備,這是誰都知道的,怎麼辦,如何起步,並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其五:“我看到某廠要引進某雷達,如果人家要(我們)引進一批,我們能否説:我們可以搞,引進一個樣機可以,引進那樣多沒必要(每部300萬美金)……”
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是:一個共產黨人的赤子之心。
十四所原所長嚴敦善回憶説:
“臨終前,十四所的古書記,還有二十八所的書記,我們兩家的書記被叫了去。因為他的愛人齊翔延講:他昏迷的時候,嘴裏總是14、28,14、28的唸叨,不知是什麼意思……
後來通知我們兩家去看申所長。去的時候已經昏迷了,沒多久就走了。他對十四所、二十八所費盡了心力,臨終還念念不忘,實在是讓人感到心痛。” [3] 

申仲義親屬關係

申仲義父親申伯純,1899年生,1934年參加革命。其兄申仲仁(又名申銘鴻),1916年生,1935年參加革命,是地下黨秘密電台的報務員,1940年犧牲在延安,革命烈士。 [3] 
妻子齊翔延。 [3]  岳父齊燕銘、岳母馮慧德。 [6] 

申仲義親友回憶

十四所標準化室原主任王文華:
八十年代,改革之風席捲全國。我們的老所長申仲義同志剛從電子工業部副部長的崗位上退下來離職休養。當時,他還是一位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經手術治療後,正處在康復過程中。但是,他一直惦念着十四所、二十八所和三十八所的改革。他隻身來到南京,通過調閲有關文件以及與一些基層幹部交流,對三個所的改革途徑提出自己的建議。為慎重起見,還採用了書面文字形式。當時我和二十八所的陸副總還做過他的臨時文字秘書。他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仍和以往一樣,真令人感動。
申仲義同志在寧期間,還在二十八所的招待所安排了一次聚餐會,邀請上述三個所的領導,共同暢想各自的改革設想及其實現途徑。在會上,他對三十八所積極創造條件搞軍品出口的做法,深表讚賞。申仲義同志離而不休,始終堅持勤奮工作,直到體力不支,才回到北京,不久就與世長辭了。真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感人至深。
原國家信息產業部南京雷達研究中心主任王福如:
申所長的事蹟,最主要就是延安作風,從無到有,電台是,雷達也是,這種貢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很苦的,基本沒有生活,全身心放在工作上。
從開始一直到他去世,我一直跟着他,他的這種精神始終沒有變,始終是為國家、為國防服務,這個貢獻最大。整個十四所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大的成就,規模這麼大,這麼雄厚,申所長的這種精神是很關鍵的,“一切為了國防”。 [3] 

申仲義社會評價

申仲義比我小几歲,他是我的領導,也是我的同事。我在十四所的若干貢獻,得益於他的支持和鼓勵。
他能以科學精神和求實作風對待,以存疑的態度關注決策的實際執行情況。他白天黑夜地工作併到第一線去調查,一旦發現決策有誤時就勇於改正。當發現下面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他就親到現場,與有關人員研究後,給予儘快解決。因此他的威信是很高的,但是,當同志們在工作中犯錯誤而影響工作進程時,他也毫不客氣地給予嚴肅批評,有的人怕他,背後給他一個諢名“申霸天”。
申仲義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十四所的集體利益放在第二位,把個人的自身利益放在最後,這絕無誇張。有人説申仲義對十四所的職工集體利益不關心,其實他是關心的。但尚若集體利益有損於國家利益時,他是絕對不幹的。因此他不像某些領導那樣不惜慷國家之概,去籠絡下屬特別是其周圍的親信,以換取感恩戴德,吹喇叭抬轎子。申仲義堪稱正氣凜然。因此,長期和申仲義共事和接近他的人,均敬佩他的人格品德,而並不是感謝他的恩賜。 [2] 
《現代雷達》雜誌:
申仲義同志是一 位自學成才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長期從事無線電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他是我國第一個雷達廠 廠長和第一個雷達技術研究所所長,是我國雷達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申仲義同志潛心於科學事業,在技術上刻苦鑽研,不斷開拓創新,為雷達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傾注了畢生的精力。我國每一代新技術雷達多數都是他首先提出研 制或親自倡導推動的。申仲義 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們黨的科學技術工作的一大損失。 [4] 
《人民日報》:
申仲義同志長期從事無線電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是自學成才的我國雷達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他為我國戰時的通訊事業,為新興的雷達事業和國防科研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申仲義同志作風正派,襟懷坦白,廉潔奉公,嚴於律己,他的逝世是我黨科技工作的一大損失。 [5] 

申仲義社會紀念

“申仲義雷達獎”
據《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簡報》1993 年第5期報導,為了紀念我國雷達事業創始人之一、已故的申仲義同志,同時表彰對我國雷達技術的發展和學術繁榮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促進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迅速成長,雷達分會五屆一次會議研究決定設立“申仲義獎”。 [1] 
參考資料
  • 1.    華:《張直中同志獲第一屆》,《現代雷達》1993年第6期,第122頁
  • 2.    張直中口述;錢永紅訪問整理,雷達人生:張直中口述自傳,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07,第127-129頁
  • 3.    申曉亭:《申仲義與中國雷達》,(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華魂》2021年第10期,第57-63頁
  • 4.    《我國雷達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申仲義同志逝世》,《現代雷達》1988第3期,第2-3頁
  • 5.    《申仲義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人民日報》1988年4月25日,第4版
  • 6.    馬永順,朱雨滋,齊翔安編,齊燕銘紀念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01,第437-438頁
  • 7.    盛平主編,中國共產黨人名大辭典  1921-1991,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05,第125頁
  • 8.    鑄就“大國之眼”-——來自中國雷達工業發源地中國電科第14研究所的蹲點報告 - -精神文明報數字報-  .精神文明報[引用日期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