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甲殼動物學

鎖定
甲殼動物學是研究甲殼動物的分類、形態、生理、發生、生態、地理分佈以及與人類的關係,從而發展和利用有益種類,控制、防治和消滅有害種類的科學。甲殼動物種類繁多,與人類關係密切,有些是重要水產(如河蟹、對蝦),有些為魚類的餌料(如枝角類、橈足類),也有一些對人體健康,漁業、航運等有害(如溪蟹、錨頭魚蚤、藤壺)。 [1] 
中文名
甲殼動物學
外文名
crustaceology
性    質
動物學
屬    性
甲殼
時    間
1982年

甲殼動物學甲殼動物分類

甲殼動物長期以來被作為節肢動物門的一綱,近年來的研究認為應從綱提升為總綱,也有人認為應提至亞門或門,各家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於資料積累的不足, 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案。 下面按鮑曼和艾貝爾(1982年)的分類系統列出主要類羣。這個系統將甲殼動物分為6個綱,採納了E.達布爾1956年的意見,將橈足類、鰓尾類、蔓足類和須蝦類合併為顎足綱,與頭蝦綱、鰓足綱、槳足綱、介形綱、軟甲綱並列為 6個綱。這個方案反映了甲殼動物分類研究的新進展。連同1983年G.A.博克斯歇爾和R.J.林肯發現的微蝦綱,共為7個綱。
頭蝦綱(class Cephalocarida) 海生,有4屬9種。
鰓足綱(class Branchiopoda) 軀幹附肢呈葉片狀。多為淡水種;海生種很少,如滷蟲(Artemia salina)等。共約820種。
槳足綱(class Remipedia) 海生,僅1種。
微蝦綱(class Tantulocarida) 海生,營寄生生活。有4種。
顎足綱(class Maxillopoda) 體形變化極大,一般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多具單眼。下分4個亞綱:①須蝦亞綱(subclass Mystacocarida),海生,共9種。②蔓足亞綱(subclass Cirripedia),全為海產,極少數為半鹹水種,如藤壺(Balanus)。共約1020種。③橈足亞綱(subclassCopepoda),主要為海生,佔海洋浮游動物的大部分,如哲水蚤(Calanus)。少數淡水產。共約 8400種。④鰓尾亞綱 (subclass Branchiura),多為淡水種,少數海生。共有150種。
介形綱(class Ostracoda) 身體不分節,體外包有兩枚介殼。有相當數量的種生活在海洋中,少數營浮游生活,如海螢(Cypridina),大多為底棲種;淡水種不少。共約5600種。
軟甲綱(class Malacostraca) 高等大型甲殼動物,頭胸甲有或無;軀幹部有15~16節,除尾節外均具附肢;有成對的複眼(少數種退化)。下分3個亞綱:①葉蝦亞綱(subclass Phyllocarida),頭胸甲雙瓣,介殼形,腹部7節,尾節具尾叉。全為海產,如葉蝦(Nebalia bipes)。共約10種。②掠蝦亞綱(subclass Hoplocarida),胸部附肢有顎足5對,步足3對。全為海生。共約 350種。③真軟甲亞綱(subclass Eumalacostraca),下屬種類甚多,是甲殼動物中經濟價值最大的一類。

甲殼動物學甲殼動物形態

甲殼動物--蜣螂
甲殼動物--蜣螂(6張)
甲殼動物體軀呈長筒形,或縮短為豆形或蟹形;一般分節明顯,但部分體節常有癒合現象,寄生類型常失去分節和附肢。
體軀 由頭、胸、腹部組成。頭部一般較小,由6節構成;除第1節外;其餘5節各有1對附肢(口前2對為觸角,口後1對為大顎,2對為小顎)。頭部和胸部體節常癒合,稱為頭胸部;頭部後緣常有一片背甲,稱為頭胸甲。
低等甲殼動物(如鰓足類)的胸、腹部分界不明顯,稱為軀幹部或胴部。高等甲殼動物(如軟甲類)身體分節數目基本固定,胸部為8節,腹部為7節。
附肢 由三部分構成:柄部為原肢,末部雙叉,分內肢和外肢。除軟甲綱外,其餘各綱動物的腹部都無附肢。
頭部和胸部附肢不同程度特化。頭部第1、2對附肢特化為觸角,在游泳生活的種類中較發達;第3、4對特化為大顎和第一小顎,其形態變化很大,為咀嚼器官,一般只有原肢和內肢,後者變為觸鬚;第 5對附肢特化為第二小顎,高等類羣(十足目)其外肢發達,稱為顎舟片,借其擺動能使水流進入鰓室。
軀幹肢(口後附肢)的形狀、數目及功能在不同類羣中有很大變化。基本結構為雙枝型,即在原肢上分出內肢和外肢,如蝦類的腹肢。鰓足類的軀幹肢為葉足型,呈葉片狀,無內外肢之分。介形類中可少到 2對,鰓足類中可多到60對以上。軟甲類的軀幹肢已分化為胸肢(8對)和腹肢(6對);游泳生活種類的尾肢和尾節常形成寬的尾扇,游泳時保持平衡,借腹部的突然屈曲可使體軀迅速後退。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辭海 生物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