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駢

鎖定
田駢(pian),中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又稱陳駢,齊國人,與田齊宗室出於同姓。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與慎到齊名。曾講學稷下,雄於辯才。代表作品有《田子》。
別    名
陳駢
田子
天口駢
所處時代
戰國 齊
出生地
約前370
出生日期
前291
主要作品
《田子》
本    名
田駢

田駢人物生平

田駢(約公元前370—前291年),又名田廣,一名陳駢,人稱“天口駢”。齊國(今山東臨淄)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
田駢是齊國臨淄稷下的中堅人物。史稱他好高議,“設不為官”。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異常活躍。在齊國,從齊威王的父親田午開始,就在國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北)西邊的稷下設立學宮,廣招各國的學者、遊士等有才之士前來議論講學,著書立説。因為他們的地點在稷下,又受到齊國的保護和尊崇,因此,被請來講學議論的人,稱作“稷下先生”。田駢就是當時的“稷下先生”之一,是彭蒙的學生。 [1] 
後來,唐子在齊威王面前説田駢的壞話,齊威王要殺田駢。田駢就帶着他的親屬逃往薛地。孟嘗君聽説此事,就派人用車子迎接田駢一行人。田駢到後,孟嘗君用肉食米飯奉養他,一天三頓美味佳餚。冬天給田駢穿皮衣,夏天給田駢穿葛麻。出門不是乘牛車就是騎良馬。有一回孟嘗君問田駢:“你生在齊國,長在齊國,你對齊國還思念嗎?”田駢回答説:“我思念那位叫唐子的人。”孟嘗君説:“那位唐子不就是講你壞話的那個人?”田駢説:“是的。”孟嘗君問道:“你為什麼要思念這種人呢?”田駢回答道:“我在齊國的那陣子,吃的是糙米飯,喝的是野菜羹。冬天捱餓,夏天受熱。自從唐子説我壞話以後,我投奔到你門下,吃的是細糧肉食,穿的是輕暖衣服,乘的是牛車良馬。就憑這些,我就忘不掉這個唐子。” [2] 

田駢人物成就

學説
田駢學説的主要表現一個“齊”字。認為從“大道”來看,萬物是齊一的,即一致的。這種齊一或一致的説法,便被封建統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駢看來,對待事物最好的辦法是任其自然變化,強調“變化應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他反對“好得惡予”,認為“好得惡予,國雖不大為王,禍災日至”。田駢的這種思想,與當時稷下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他們都講究抽象的法治論,在思想理論上推崇法治,卻不知法治是地主階級意識和利益的體現,輕視賢能智者在法治中的作用,自以為是,一味獨行,沒有客觀真理作準則,把一切都看成絕對的,要麼就服從君主個人的意志,要麼就服從社會上的習俗,整天講論法律條文,卻不知法治究竟是為了什麼。他們強調法治,認為治國沒有法就會變亂,必須事斷於法,一切以法律為依據;但同時又講究“勢”,強調“勢”的作用,而且強調到過分的程度。認為只要權重位尊,就能令行禁止,否認賢智人才的作用,否定尚賢使能,不知道鞏固政權、奪取天下要用得其人。這些,都是脱離具體歷史實際的空談教條,缺乏實踐作用。
田駢學習於彭蒙,得不言之教。學到“貴齊”要領,主張“齊萬物以為首”,要求擺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從“不齊”中實現“齊”。他與慎到“之道”被稱為死人之理,非生人可行,是一種脱離實踐的教條,很難琢磨,人們都認為很“詭怪”,表現了田駢的論道本質和客觀效果。

田駢人物著作

對於田駢的著作,在他以後的諸子如《荀子》中有所論述。《漢書·藝文志著錄田子》25篇,今均已亡佚。但他作為先秦的思想家,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思想資料。

田駢軼事典故

田駢田駢論齊

慎到 慎到
一次,田駢拿學術向齊王講論。齊王説:“少講天下的大道理!我所擁有的地盤就是齊國,我只想知道如何搞好齊國政治。”田駢回答説:“我所講的大道可是了不起的,無為政治可以得到,好政治,它就好像是個大樹林,你若缺乏木材就可以從中取得木材,你完全是可以自己從其中得到齊國好政治的,這還是我從小的方面來説。如果從大的方面去説,那又豈止齊國的政治!若依了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有章可循,都是可以順乎情勢處理恰當的。彭祖的長壽,三代的興盛,五帝的昭明,神農的偉大,都是由於懂得‘道’這個了不起的東西,懂得‘道’也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一般規則和方法,難道還愁搞不好齊國政治嗎?”從田駢對齊王的這段闡述中,可見稷下學派的基本政治思想理論,即掌握和順乎客觀規律而達到有為的政治目的。 [3] 

田駢田駢辯難

有個齊國人去見田駢,説:“聽説先生道德高尚,主張不能入仕途為官,一心只求為百姓出力。”田駢問:“你從哪裏聽來的?”那人答道:“從鄰家女處聽來。”田駢問:“你説這些是什麼意思?”那人説:“鄰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齡還沒到三十歲卻有子女七個人,説是不嫁吧,卻比出嫁更厲害。如今先生不仕,卻有俸祿千種,僕役百人,説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還富有呀!”田駢表示慚愧。 [4] 

田駢田駢論士

有個前來拜見田駢的客人,服飾合於法式,進退合於禮儀,舉止嫺靜文雅,言辭恭順敏捷。田駢剛聽他説完,便謝絕了他。客人離去的時候,田駢一直注視着他。弟子們對田駢説;“來客是位士吧?”田駢説:“恐怕不是士啊!剛才來客掩蔽收藏的地方,正是士申説施行的地方,而士掩蔽收藏的地方,也正是來客申説施行的地方,來客恐怕不是個士啊!”所以説,火光只照一個角落,就有半間房屋沒有光亮。骨骼過早長成,質地就疏鬆不實,身材一定長不高大。常人不謀求道義,只是拘謹於外部儀表,就會巧詐多端。心志如果不正,就不能建立功業。喜好聚斂而不願施捨,國家再大也不能統一天下,災禍就會天天發生。所以,君子的儀容風範.象崑崙山的玉石一樣美好,象高山上的大樹一樣挺拔他們樸樸實實,言行謹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驕傲自滿;他們孜孜不倦,取捨嚴肅不苟,而心地非常淳樸。 [5] 

田駢人物評價

莊子: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悦之。 [6] 
黃玉順:彭蒙之道在齊田,田駢之師有至言。亦彼亦此齊萬物,莫是莫非尚自然。陳駢,稷下人稱天口駢。物皆有可有不可,各因其性豈能偏?慎到亦曾遊稷下,尚法重勢已改弦。一於君兮斷於法,勢位足以屈其賢。無為而治堪標榜,法出於道有淵源。
參考資料
  • 1.    《莊子 天下篇》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
  • 2.    《淮南子》唐子短陳駢子於齊威王,威王欲殺之,陳駢子與其屬出亡,奔薛。孟嘗君聞之,使人以車迎之,至,而養以芻豢黍梁,五味之膳,日三至。冬日被裘 罽,夏日服絺紵,出則乘牢車,駕良馬。孟嘗君問之曰:“夫子生於齊、長於齊,夫子亦何思於齊?”對曰:“臣思夫唐子者。”孟嘗君曰:“唐子者,非短子者耶?”曰:“是也。” 孟嘗君曰:“子何為思之?”對曰:“臣之處於齊也,糲粢之飯,藜藿之羹,冬日則寒凍,夏日則暑傷。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歸君,食芻豢,飯黍粢,服輕暖,乘牢良,臣故思之。”此謂毀人而反利之者也,是故譭譽之言,不可不審也。
  • 3.    《呂氏春秋》田駢以道術説齊,齊王應之曰:“寡人所有者,齊國也,願聞齊國之政。” 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材。願王之自取齊國之政也。”駢猶淺言之也,博言之,豈獨齊國之政哉?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吳起謂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商文曰:“何謂也?”吳起曰:“治四境之內,成訓教,變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子與我孰賢?”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今日置質為臣,其主安重;今日釋璽辭官,其主安輕。子與我孰賢?”商文曰:“吾不若子。”曰:“士馬成列,馬與人敵,人在馬前,援桴一鼓,使三軍之士樂死若生,子與我孰賢?”商文曰:“吾不若子。”吳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則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商文曰:“善。子問我,我亦問子。世,變主少羣臣相疑,黔首不定,屬之子乎,屬之我乎?”吳起默然不對,少選,曰: “與子。”商文曰:“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吳起見其所以長,而不見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賢,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勝於西河,而困於王錯,傾造大難,身不得死焉。夫吳勝於齊,而不勝於越。齊勝於宋,而不勝於燕。故凡能全國完身者,其唯知長短贏絀之化邪!
  • 4.    《戰國策》 齊人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貲養千鍾,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田子辭
  • 5.    《呂氏春秋.士容篇》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閒雅,辭令遜敏。田子聽之畢而辭之。客出,田駢送之以目。弟子謂田駢曰:“客,士與?”田駢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斂,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客所術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骨節蚤成,空竅哭歷,身必不長;眾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為王;禍災日至。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鐘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捨不悦,而心甚素樸。
  • 6.    莊子 天下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