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餘慶

鎖定
田餘慶(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 [1]  ),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人,出生於陝西省南鄭縣。1950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3] 
先後於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政治系(昆明)肄業,1950年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田餘慶先生早年從事中華民國史、中國近代史研究工作,曾與金毓黻合編《太平天國史料》,並參加編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後來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側重秦漢史與魏晉南北朝史,參加編著的大學教科書《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獲國家教委特等獎。他擔任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術人才。代表作有《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 [2]  2014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 [2] 
全    名
田餘慶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陝西省南鄭縣(今漢中市)
出生日期
1924年2月11日
逝世日期
2014年12月25日
主要作品
《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
本    名
田餘慶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歷史學家
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 [4] 

田餘慶人物生平

田餘慶求學經歷

民國十三年(1924年)2月11日,田餘慶生於陝西南鄭縣(今漢中市),湖南湘陰縣人。田餘慶的孩提時代生活於一個單親家庭,日子過得越來越困難。 [7]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田餘慶上初中時,抗戰全面爆發。田餘慶家在戰區,戰局不定,籌措學費也更困難,所以上學只能時斷時續。 [7]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初,發生了第四次湘北戰役,田餘慶隻身逃離家鄉。作為流亡學生,在大後方讀大學。 [7]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湘桂撤退後,田餘慶到貴陽進了湘雅醫學院,以後又隨學校轉移到重慶。 [7]  入學一年後,受魯迅的影響,為了抗日救國,他不安於成為一個醫生,申請退學未準,於是以去貴陽做美軍翻譯為跳板,離開學校。在貴陽短暫停留後,準備去昆明投考西南聯大。田餘慶先在昆明讀西南聯大,田餘慶在學生時代,參加地下黨的組織的學生運動。 [8]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國民政府登報通緝十二名學生運動積極分子,田餘慶是其中之一。北大校方盡其所能保護學生,鄧廣銘當時擔任校長秘書,聽説軍警要進校搜捕學生運動積極分子,馬上設法通知田餘慶躲避。 [8] 
抗戰勝利後,田餘慶回北平讀北京大學,是一直是靠獎助金生活的學生。1950年,田餘慶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 [11]  解放後,田餘慶被分配到北平公安局工作。他不願從政,還是想回學校,經反覆申請,終得同意脱離機關。先被批准到人民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之後才調回北京大學歷史系。 [8]  留校工作後,田餘慶先從事中國革命史、中國近代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後來才轉到了中國古代史。 [9] 

田餘慶致力古史

1952年院系調整,田餘慶調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講授中國通史等課程,主要致力於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與教學。 [11] 
1955年起,田餘慶接替汪籛擔任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的教學。在教學中,他傳承了錢穆雷海宗、汪籛等人體現在北大歷史系過去的教材《國史大綱》中的研究成果,經過三四年的反覆努力,完成了一部包含這幾年研究成果的高水平的魏晉南北朝史講義。20世紀60年代《中國史綱要》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寫作完成的。 [10]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田餘慶在政治運動之餘,把教學當作一小塊“自留地”,願盡心盡力耕作,一來為學生,二來也讓自己獲得一點教員的奉獻感。 [13] 

田餘慶學術盛期

1989年,田餘慶(左二)與鄧廣銘(左三)、季羨林(左四)等 1989年,田餘慶(左二)與鄧廣銘(左三)、季羨林(左四)等
1978年,撥亂反正之後,田餘慶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和研究中。1979年,田餘慶發表《釋“王與馬共天下”》一文,頗受史學界重視。 [7] 
1985至1986年,田餘慶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學。專於中國古代史,對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尤有研究。1989年,田餘慶對門閥政治的研究成果結集為《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一書。 [11]  《東晉門閥政治》一經問世,便獲得學界的高度評價,他也被稱為陳寅恪之後的中古史大家。 [13] 
1993年,田餘慶的關於秦漢魏晉史的若干論文,彙編為《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1993年初版),收入《説“張楚”》《論輪台詔》《隆中對再認識》《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孫吳建國的道路》等十幾篇重要論文。對秦漢魏晉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實質性推進。 [11] 

田餘慶晚年時期

2003年,田餘慶以近80歲的高齡完成《拓跋史探》一書。對北魏子貴母死、離散部落等現象,北魏國史和鮮卑與烏桓的“共生”關係等問題,加以精細辨析。 [11] 
2014年12月25日凌晨6時09分,田餘慶去世,享年90歲。 [12]  12月26日,北大歷史系設靈堂供師生追思,田餘慶告別儀式於12月27日上午10點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田餘慶主要影響

田餘慶古史研究

  • 東晉門閥政治
田餘慶的主要學術成就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史研究方面。他治學嚴謹精密,視野開闊,研究方法獨具特色。他強調傳統史料考證與科學分析的細緻結合,特別注重揭示紛紜史實的內在聯繫及其歷史意義。他能在翔實考證的基礎上,以小見大,提出獨到的史學見解,從而勾勒出一代政治變遷的重大線索,把握其關鍵,解決一些比較重大的歷史問題。所著論文多創新之見,發人之所未發。其力作《東晉門閥政治》通過對東晉王、馬關係形成的複雜過程,郗鑑的獨特作用,諸士族門閥的發展和彼此替代,北府兵始末,流民問題,諸桓與司馬皇權的關係,太原王氏的政治作用、代表次等士族的各種政治力量的消長升沉等關鍵問題的考析,對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內涵和演變提出了系統的論證和新解,其分析方法和結論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學術風格與獨到史識,受到了高度評價。
在《東晉門閥政治》這部書中,很大篇幅用於考察流民武裝。僅憑文化士族不足以支撐政權。北方士民在南遷過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民軍事羣體。江左朝廷吸納這種力量,令他們承擔江北防務,用做抵禦少數民族南侵的軍事屏障。如京口重鎮的北府兵和襄陽重鎮之兵,皆以流民武裝力量為基礎。東晉一朝政爭,往往跟流民武裝、流民帥相關。相應地,東晉政治的基本特點,被概括為“皇帝垂拱,門閥當權,流民出力”,流民武裝問題由此就跟與門閥政治內在地聯繫在一起了。而且流民武裝後來又成了門閥政治的終結者。以往學界對北府兵的討論,大多不出軍事、戰爭本身;而田餘慶拓寬視野,把它看成門閥政治的必要組成部分,後來又成了門閥政治的異化因素。這是一個重大創穫。面對着紛紜的史料、錯雜的史實,田餘慶展示了其考索辨析與剪裁提煉的卓越能力。例如全書以“王與馬,共天下”一句謠諺的考辨發端,由東晉初琅邪王司馬睿與琅邪王導的結合,上到西晉末東海王司馬越與琅邪王衍的結合,由此打通了兩晉間皇權與門閥的合作過程。其筆法兼精微、恢弘之致,謀篇佈局匠心獨具。 [15] 
《東晉門閥政治》採用的是經典的政治史方法,即圍繞人物、集團、事件等等而切入、展開。這樣的方法,在傳統史學中已有豐富積累。田餘慶用“門閥政治”概念,特指“門閥與皇權的共治”。在他看來,東晉的門閥政治,只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自皇權政治,又逐步地迴歸於皇權政治”。在這樣的闡述中,不但中古時期的皇權傳統變得更鮮明濃重了,而且為讀者展示了一個“變態─迴歸”的歷史觀照。這個“變態─迴歸”的史觀,為魏晉南北朝史的解釋開拓出了新的空間。 [15] 
  • 秦漢魏晉史
秦漢魏晉史探微》彙集了田餘慶在1979年至1989年間的一批論文,共19篇。這些論文就秦漢魏晉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提出了個人新見。《説張楚──關於“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一文,對秦漢之際的楚地反秦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進而通過探討秦政權、陳勝政權與漢政權之間關係,展示此期的政治發展的宏觀趨勢。《論輪台詔》一文,考證漢武帝由帝國擴張政策向“守文”政策的轉變;以衞太子為首的“守文”勢力與用法興功勢力的矛盾,是其中心線索,尤有新意。《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係的發展歷程》一文,得出瞭如下推論:“在人身依附關係開始出現的階段,專制政權的干預所導致的依附關係發展的遲緩,也是影響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性的諸多原因之一。”這是一個涉及了古代社會性質以及歷史分期的論斷,其中對專制政治與經濟依附關係的分析,可與“門閥政治是皇權政治的變態”之論點相呼應。《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曹袁鬥爭與世家大族》等文,揭示了曹氏政權在草創期,與世家大族、黃巾餘部、地方豪強等政治勢力的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隆中對>的再認識》《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蜀史四題》等考察蜀國政治史,對千古聞名的《隆中對》的戰略根據、來源和可行性重新評析,指出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缺乏可行性;通過對大臣李嚴的興廢,展示了諸葛亮用人政策之實質,即如何處理劉備荊楚勢力、劉璋勢力和本土勢力幾個集團的關係,這個着眼點,顯然高於“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泛泛之論。以往孫吳史的研究者,大抵把這個政權視為孫氏集團與江東大族的結合產物。而此書所收的《孫吳建國的道路》《暨豔案及相關問題——兼論孫吳政權的江東化》等文,又揭示了孫氏淮泗集團與江東大族還曾存在尖鋭對立、相互敵視的階段,兩個勢力的最終合作,乃形勢所迫,並非自初如此。 [16] 
  • 拓跋北魏史
田餘慶把視線轉向北朝,轉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政權,並陸續發表論文,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關論文,彙總為《拓跋史探》一書(三聯書店2003年初版)。這時候田餘慶已值耄耋之年,竟能完成一部考索之作,殊屬難能。北魏史的研究,漢化、改制、均田、士族、六鎮起義等向為熱點,研究者眾多。但拓跋史的研究,尤其是拓跋族由部落向國家政權發展的早期歷程,則因資料奇缺,相關研究相對薄弱。就是在這個資料奇缺之處,田餘慶又有新論。 [16] 
田餘慶從一個具體細節,也就是“子貴母死”制度開始,由此牽引出了一系列論題,如“離散部落”等問題。它們都圍繞着這一主題:拓跋集團由草原部落聯盟向中央集權專制國家的過渡時,拓跋族面對着什麼問題又如何去解決那些問題,進而思考草原部落向國家轉化時的規律性現象。 [16] 
其《拓跋史探》中的民族政治史研究,也指向了某些體制性的問題。具體説來,就是在草原部落向國家進化的歷程中,一族與他部族的姻戚、結盟、共生等關係,對國家發育的各種影響。甚至在國家、王權誕生後,這種影響還可能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一向是先秦史的熱點之一。近幾十年有先秦研究者提出,中國學者一度以階級鬥爭解釋國家起源,然而夏商周的國家形成過程中,看不到激烈的階級鬥爭,反而是各部族間的聯盟、對抗與征服分外活躍。面對中國北方草原民族,人們看到這裏存在着探討國家演生規律的又一空間。《拓跋史探》的方法與結論,為跨入國家門檻時相關各部族的政治關係,提供了一種富有創意的研究範式,可以激發很多聯想。 [16] 

田餘慶獲獎情況

獲獎書籍
獲獎內容
1990年“光明杯”優秀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
1991年第三屆北京大學科學研究著作一等獎
1991年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991年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獎”優秀獎
1992年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
1994年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2008年北京大學“三十年學術精品”獎
2011年“思勉原創獎”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
中國史綱要》(合著)
第一屆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

田餘慶歷史評價

  • 田餘慶自評:教書不只是一個吃飯的職業,也不只是給學生灌輸一些具體知識,而是要跟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我教學生,學生進步了,提高了認識,又會提出新的問題,反饋給我,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探索新的領域,獲得新的認識。 [5] 
  • 祝總斌:一部史學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觀方面的理論概括和創造性見解,而且需要有微觀方面的嚴謹處理和史料的細緻考訂和巧妙運用。前者欠缺,後者便易流於餖飣、繁瑣;後者單薄,前者又會失之空洞、缺乏説服力”。田先生的研究是“兩者有機結合的一個典範。”其文章很少應景之作、急就之章,篇篇精粹可讀,這一點在學界頗有口碑。 [11] 
  • 孟憲實:田先生治學秦漢魏晉南北朝,是公認最有成績的歷史學家。當年唐長孺先生去世的時候,週一良與田餘慶先生撰聯認為唐先生是陳寅恪之後最有成績的史學家。周先生已經去世多年,田先生也走了。一代史學風流,如此逝去。哀慟,哀慟。
  • 樓勁:毫無疑問,他是繼陳寅恪、唐長孺之後,我們魏晉南北朝史的一面旗幟。 [5] 
    • ①自己從田先生那裏獲益無疑是十分大的。每年給復旦歷史系本科生講中國古代史,一定會鄭重推薦田先生的書。 [5] 
    • ②讀田先生的書最大的感受是,他是如此早地擺脱了時代思潮的束縛。 [5] 
  • 孟彥弘:有兩點可概括田先生。一是學問有追求、上境界。沉潛深思,出手不凡。他們這代人,大學畢業,即解放,然後就是運動;“文革”結束,已五十多歲,讀書的大好年華被“運動”了,但最後取得了這樣好的學術成績,令人欽佩。也許是因為沒有量化考核吧,他最重視的,是學術論著的質量,強調的始終是心得、閃光點。《東晉門閥政治》作為個人著作,獲當年的國家圖書獎,良有以也。二是作人律己甚嚴,有所為有所不為。盛名之下,異常清醒,從未掛着主編,主持編寫大而無當,甚至是不三不四的大書,可謂愛惜羽毛。放眼這十幾二十年的學術界,田先生能做到這一點,絕對是難能可貴。 [5] 
    • ①在學術上,他這一代人本來優勢不多,因為幾十年的政治運動,他們舊學基礎不能跟上一代比,在對於國際學術新潮流的瞭解、理解上,他們也不能跟現在的年輕人比。不僅沒有優勢,相反,這一代人實際上受僵化的教條主義影響最深。但是田餘慶先生與同代人有相同的方面,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他受僵化理論影響最小,他的思考特點是,總是拒絕從概念出發,而是要從具體的歷史情境出發,去發現問題。回答問題。在我看來,這是他在學術上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5] 
    • ②他本來可以活得十分熱鬧,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他非常低調,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低調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5] 
    • ①先生的學術,精緻幽深。先生行文佈局考究,文辭洗練精美,有一種難得的歷史學之美,我曾經概括為精緻的藝術性史學。先生史學之另一個特點是高瞻遠矚,能夠從細微而不為人所察覺處鈎沉出史實間的隱秘關係,進而刻畫出貼切深邃的時代精神來,這是史家治史的至難和極致,由此而現的先生之史學,是一種基於科學精神的人文史學。先生的史學論文,索隱鈎沉考證,夾敍夾議敍事,絕無龐雜的臃注,只有精當的選文,那種起伏跌宕的説理推論,娓娓道來的解釋敍述,不但可以作史學論文研讀,也可以作文學作品品讀。 [6] 
    • ②先生著文,對於史料之選用謹慎而精細。《通鑑》敍巫蠱之亂,使用了《史記》《漢書》以外的史料,先生查不到出處,信其有而有所不安。最近,有學者考證這些史料可能出於《漢武故事》,先生的不安庶幾可以塵埃落定。至少自司馬遷以來,用歷史故事作史料編撰史書,已經成為中國史學的一種傳統。新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戰國秦漢以來,大量的歷史故事廣為流傳,成為一種公用的資料庫,外交家用其作為遊説的談資,思想家用其作為論説的插話,歷史學家則用其作為編撰史書的材料。這些歷史故事,年代不清,真假混雜,又摻雜變形誇張,改寫創作,作為史料來使用的時候須要作編年的排比和真偽虛實的鑑別,最是考驗史家的見識能力。 [6] 
    • ③先生之學術,多從宏觀大局着眼,從微觀細處入手,結論在史實關係間的中觀層面。我曾經當面將先生的史學,稱為中觀史學的精品。先生自謙説,太大的題目,我把握不住。然而,通觀先生之論著,自有其宏觀大局的眼點。先生主治政治史,其一以貫之的關注點,在於皇權。 [6] 
  • 閻步克:先生總説能拼搏的時日有限,必須量力而為,心無旁騖。他平日裏很少從事社會活動,淡泊名利,是個純粹的學者。他經常囑咐我們,學者真正的價值要以自己的作品體現。 [14] 

田餘慶人際關係

關係
人物
女兒
田立 [21] 

田餘慶主要作品

田餘慶著作

著作名
出版社
出版年份
太平天國史料》(與金毓黻合編)
1950年
1989年初版,1991年第2版,
1996年第三版,2005年第四版,
2012年5月第五版
1993年11月
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中華學術精品)
中華書局
2004年2月新1版,
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2003年3月;修訂本2011年1月
中華書局
2011年6月第3版第4次印刷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
神州國光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全書八冊,負責編輯一、二冊)
-
參考資料: [19] 

田餘慶論文

文章名稱
出處
年份
睹書傷逝:紀念逯耀東先生
《書城》
2008年第11期
中國古代史上的國家統一問題
2008
關於拓跋猗盧殘碑及題記二則——兼釋殘碑出土地點之疑
2008年第1輯
彭城劉氏與佛學成實論的傳播
2004
關於“猗盧之碑”殘石拓片
《拓跋史探》
2003
文獻所見代北東部若干拓跋史蹟的探討
《燕京學報》新十三期
2002
代歌、代紀與北魏國史
2001年第1期
代北地區拓跋與烏桓的共生關係——《魏書·序紀》有關史實解析
2000
關於子貴母死制度研究的構思問題
學林春秋》二編上卷
1999
北魏後宮子貴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變
《國學研究》第五卷
1998
獨孤部落離散問題——北魏離散部落個案考察之二
1997
賀蘭部落離散問題——北魏離散部落個案考察之一
《歷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南北對立時期的彭城叢亭裏劉氏
《湯用彤先生誕辰百週年紀念論文集》
1993
東三郡與蜀魏歷史
《國學研究》第一卷
1993
蜀史四題——蜀國新舊糾葛的歷史追溯
《文史》第三十五輯
1992
孫吳建國的道路
《歷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暨豔案及相關問題
《中國文化》第四期
1991
隆中對再認識
1989年第5期
北府兵始末
《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
1989
古運河開發中所見的一個問題
《運河訪古》
1986
《歷史研究》
1985年第1期
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
《歷史研究》
1983年第3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係的發展
1983年第3期
諸葛亮《與兄瑾論白帝兵書》辨誤
《文史》第十四輯
1982
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
1981
曹袁鬥爭與世家大族
《歷史研究》
1974年第1期
關於曹操的幾個問題
1959年4月9日
參考資料: [17-18] 

田餘慶後世紀念

紀念文章
作者
文章名
刊登處
時間
羅新
《清商遠路自徘徊》
《文匯學人》
2015年1月9日
鄧小南
《田餘慶先生的尊嚴》
《上海書評》
2015年1月11日
閻步克
《田餘慶先生的治史成就及對我的啓迪》
《上海書評》
2015年1月11日
陳蘇鎮
《田先生的研究具有典範意義》
《上海書評》
2015年1月11日
榮新江
《一位嚴格又和藹的老師》
《上海書評》
2015年1月11日
張帆
《老吏斷獄、神探破案般的功力》
《上海書評》
2015年1月11日
參考資料: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