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面村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華富街道田面社區轄村)

鎖定
田面村是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華富街道田面社區轄村,位於華富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1千米,面積0.82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福田街道福田村、崗廈村。村東北有筆架山,海拔178米。福田河從村東流過。
中文名
田面村
行政區類別
鄉村
所屬地區
上步區辦事處
地理位置
深圳市福田區華富街道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編碼
518000
車牌代碼
粵B

田面村歷史沿革

始建於清朝,原村址位於蚊洲(即今皇崗路與紅荔路交界處東北角)。因村落建在田地的前面,故稱田面村。1938-1945年日軍侵華期間,日軍在蚊洲南側修建臨時軍用機場,村民全部被趕走,南遷至現深南大道北側(現村民稱之為田面舊村),南遷後的田面村分為田面上村和田面下村。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第二區沙頭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1959年,屬附城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公社;1983年,屬上步區福田街道崗廈行政村管理(田面村村址位於上步區園嶺街道轄區內);1989年,屬上步區華富街道田面行政村;1990年,屬福田區華富街道田面行政村;1992年,屬華富街道田面社區。

田面村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以林、李、張姓為主。林姓,南宋從福建遷至寶安赤尾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赤尾村遷至此地。林姓村民分為兩支,分居在田面上村和田面下村。李姓、張姓均於清康熙年間從惠陽遷入,李姓居住在田而上村,張姓居住在田面下村。
人口鼎盛時期,該村有近100户人家,300多人。日軍侵華期間,部分村民為躲避戰亂,逃至香港新界一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更多村民陸續到香港定居,田面村村民減少至30多户,人口僅剩100餘人。60年代末,國家鼓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部分廣州市的知青插隊到田面村。直至70年代末,還陸續接收廣東省內的農民落户。1979年,深圳特區成立時,在田面村新落户人口近百人。
2015年末,户籍人口292人,其中男性135人,女性157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90歲(女);海外留學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3萬餘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2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有廣府民系和客家民系,使用粵方言、客家方言。

田面村歷史事件

田面上村、田面下村的北面,就是日軍侵華時的臨時機場,在機場荒廢之後,這裏便改成了農田,但村民們仍將這裏叫作“飛機場”。1985年初,田面村委會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在“飛機場”規劃建設有51棟民宅的田面新村。1986年,部分村民陸續遷入田面新村居住。
200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參觀文博會分會場—田面創意設計產業園。201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視察田面設計之都。張德江、汪洋、劉延東等中央領導先後視察田面設計一之都。
2013年12月28日,田面(香港)同鄉會在田面新村正式成立。

田面村經濟發展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等,飼養家禽。1979年,在生產隊集體組織下,村民開始過境到香港耕作,並進行自發的邊境貿易1983年10月,田面企業公司興建了工業廠房、市場等,引進“三來一補”企業。1992年,深圳實施農村城市化改革,村委會對原田面企業公司進行內部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深圳市田面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底,田面股份公司的集體經濟收入翻了近四倍,股東的年度分紅也由1991年公司成立前的人均3500元增長到人均5.46萬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有價證券等。

田面村歷史遺蹟

村裏有一棵古樟樹,種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田面村社會事業

該村位於深圳中心公園n1區紅荔路南側,深南大道北側,皇崗北路東側,華富路西側。1972年通電,1977年通電話,1985年通自來水,198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村中有城市綠洲學校,設9個年級,27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693人,教職工129人。深圳景山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230人,教職工30人。有籃球場、游泳羽毛球場及深圳市中心公園。另有田面老年人活動中心、田面社區圖書館(藏書15000冊)。 [1]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全粵村情·深圳市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卷[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