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野蛙

鎖定
田野蛙(學名:Rana arvalis)是蛙屬、蛙屬兩棲動物。雄蛙體長41-58毫米,雌蛙體長36-55毫米。頭扁平,長寬幾相等。吻端鈍尖,略突出於下唇;吻稜較明顯。鼻孔位吻眼之間,頰部向外傾斜,鼻間距略大於眼間距及上眼瞼寬。瞳孔橫置。 鼓膜較明顯,近圓形。後端缺刻明顯。犁骨齒兩小團,位於內鼻孔內後方。 背側褶較寬厚,在頹部上方成曲折狀。前肢短,前臂及手長為體長的40%左右。背面皮膚有長疣,斷續排列,背側褶間2行,體側各1行,其間有許多小疣;腹面皮膚光滑,股後及肛周圍有小圓疣,內、外跗褶明顯。生活時背面為褐色、灰黃色,有少許黑色或灰綠色斑;殷、脛、跗部各有3-5條橫紋。腹面黃白色而無斑點。
生活於海拔1300–1500米山地的森林或草原地區。常棲息在水域及其附近,部分個體可遠離水域到潮濕草地內覓食。該蛙捕食多種昆蟲、蟻類和其它小動物。性成熟年齡為2-5年,雌蛙通常晚於雄蛙。最大年齡11年。廣泛分佈於中國、法國、中歐、北歐、中亞、西亞及西西伯利亞;在中國分佈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的哈拉斯湖及布爾津河上游一帶。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田野蛙
拉丁學名
Rana arva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蛙屬
蛙屬
田野蛙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Nilsson,1842
保護級別
IUCN標準:無危
外文名
Moor Frog

田野蛙形態特徵

田野蛙
田野蛙(11張)
外形:雄蛙體長41-58毫米,雌蛙體長36-55毫米。頭扁平,長寬幾相等。吻端鈍尖,略突出於下唇;吻稜較明顯。鼻孔位吻眼之間,頰部向外傾斜,鼻間距略大於眼間距及上眼瞼寬。瞳孔橫置。 鼓膜較明顯,近圓形,約為眼徑一半,距眼較遠,間距與鼓膜直徑相等。 顳褶細弱。後端缺刻明顯。犁骨齒兩小團,位於內鼻孔內後方。 背側褶較寬厚,在頹部上方成曲折狀。前肢短,前臂及手長為體長的40%左右。 [1] 
第二性徵雄蛙第一指上有灰色絨毛狀橢圓形婚墊。無雄性線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雄蛙脛跗關節達鼓膜。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疊。 脛長為體長44%。趾端鈍尖。趾側緣膜窄。趾式:3>1>4>2,第一、第三指幾乎等長。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發達,明顯高起。長橢圓形,略短於第一趾,約為第一指長的3/4,外蹠突小或無。 [1] 
皮膚、體色:背面皮膚有長疣,斷續排列,背側褶間2行,體側各1行,其間有許多小疣;腹面皮膚光滑,股後及肛周圍有小圓疣,內、外跗褶明顯。生活時背面為褐色、灰黃色,有少許黑色或灰綠色斑;從兩眼間至體後端有淺色寬脊紋;體側淺灰色,有少許斑點;鞭部有深色角斑;殷、脛、跗部各有3-5條橫紋。腹面黃白色而無斑點。 [1] 

田野蛙近種區別


田野蛙
內蹠突
大,略短於第一趾,約為第一趾的3/4。
大於第一趾的1/2。
小,僅為第一趾的1
4-1/3。
背疣
體背面長疣排列成行背側褶間2行,體側各行。
皮膚光滑或有小疣,沿脊線兩側排列成行。
體背、後腹部及後肢背面密佈圓形大疣。
趾蹼
雄性第四趾兩側蹼達遠端關節下瘤。
雄性第四趾外側滿蹼,內側以緣膜達指端。
雄性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雌性蹼略遜。
聲囊
有內聲囊
[4] 

田野蛙生活習性

田野蛙生活於海拔1300–1500米山地的森林或草原地區。常棲息在水域及其附近,部分個體可遠離水域到潮濕草地內覓食。該蛙捕食多種昆蟲、蟻類和其它小動物。 [1] 

田野蛙分佈範圍

田野蛙世界

原產地: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哈薩克斯坦、拉脱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荷蘭、挪威、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烏克蘭。 [2] 
滅絕:瑞士。 [2] 

田野蛙中國

在中國分佈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的哈拉斯湖及布爾津河上游一帶。 [1] 
田野蛙中國分佈圖 田野蛙中國分佈圖

田野蛙繁殖方式

性成熟年齡為2-5年,雌蛙通常晚於雄蛙。最大年齡11年。繁殖季節為3-6月。繁殖時多產卵於林間沼澤和水坑內。繁殖期雄性會變為淡藍色,變色程度與種羣密度相關,雌性仍為黃褐色。 [1] 

田野蛙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無危(LC)。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