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邦璇

鎖定
田邦璇(1878-1900),字均一,甘堰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肄業於湖南時務學堂時,梁啓超在該學堂任中文總教習。他因成績優異,頗受梁的器重。在這裏他接觸了維新變法思想。光緒二十六年初,他們回國後,往來於長沙、常德、慈利等地六七次,聯絡哥老會黨,發展組織,籌措經費。各軍定期在這年夏曆七月十五日同時起義。起義前,因各方捐款遲遲沒有匯到,加上清政府已有所覺察,長江各口岸防範嚴密等原因而一再延期,以至事機敗露,七月廿七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親軍營破獲。唐才常、林圭、田邦璇、李炳寰等20餘人同時被捕,英勇就義於武昌紫陽湖畔。 [1] 
中文名
田邦璇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慈利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00年
出生地
慈利縣
性    別

目錄

田邦璇人物生平

田邦璇(1878-1900),字均一,甘堰人,生於清光緒四年(1878)。幼時隨父金楠就學,才華橫溢。及長,目睹清政府昏庸腐朽,列強虎視眈眈,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憂國憂民之心流露在詩文中。他在《悲台灣》一詩中,指出清政府戰敗後割地賠款,是乾的“抱薪救火”的蠢事,痛斥清政府“黃金輸敵如擲土”,怒罵“賊相喪心彘狗倫”。他在少年時代懷抱着洗雪國恥、扭轉乾坤的偉大抱負,要“一掃天下魑魅”。
光緒二十三年(1897),肄業於湖南時務學堂時,梁啓超在該學堂任中文總教習。他因成績優異,頗受梁的器重。在這裏他接觸了維新變法思想。次年8月,“戊戌六君子”死難,梁啓超逃亡日本。他義憤填膺,在縣人吳恭亨的寓所裏,指責慈禧太后那拉氏“禍國殃民“,並表示,不殺掉這個老寡婦,國家就沒有出路。時熊希齡也在座,熊見他年少氣盛,口出大言,急忙勸他切勿意氣用事。光緒二十五年,梁啓超在東京創辦高等大同學校,均一與李炳寰等應邀於這年7月赴日深造。當時,他們與孫中山發生較為密切的關係。受到孫中山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薰陶,他的思想已超出了改良的範圍,具有明顯的反清革命傾向。曾在湖南時務學堂任教的唐才常也在日本,唐為維新變法的激進派,這時思想也有急劇變化,和孫中山的政見日漸接近。田邦璇和唐有師生之誼。又志同道合。這年夏秋之間,唐才常與梁啓超、林圭、吳祿貞等曾在東京集會,商討利用長江中下游會黨,組織起義。唐才常回國後,函邀他和林圭,李炳寰等人回國舉事。
光緒二十六年初,他們回國後,往來於長沙、常德、慈利等地六七次,聯絡哥老會黨,發展組織,籌措經費。田邦璇曾瞞着父親向朋友借四百串錢(注:直到死難後,其父田金楠才知道借這筆錢已作為自立軍軍餉,於是變賣田產,償還了這筆債)。同年3月6日,他與林圭、李炳寰等,聯絡哥老會首領數人,在漢口集會,秘密組織自立會,與會者“皆臨歃,以傾覆清政府為誓詞”。自立會建立後,分軍事、政治兩部,軍稱自立軍,組建中、左、右、前、後5軍,田為後軍統領,負責在安慶發難。各軍定期在這年夏曆七月十五日同時起義。起義前,因各方捐款遲遲沒有匯到,加上清政府已有所覺察,長江各口岸防範嚴密等原因而一再延期,以至事機敗露,七月廿七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親軍營破獲。唐才常、林圭、田邦璇、李炳寰等20餘人同時被捕,英勇就義於武昌紫陽湖畔。民國政府成立後,烈士遺骸公葬於武昌洪山山麓。 [1] 
參考資料
  • 1.    慈利縣誌編纂委員會,慈利縣誌,農業出版社,1990年12月,第591-5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