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螺山遺址

鎖定
田螺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圍,是浙江省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 [6] 
田螺山遺址考古,從2004年開始持續了十多年,是已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條件較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村落遺址,在空間位置上與河姆渡遺址遙相呼應,並具有與河姆渡遺址相近的聚落規模和年代跨度,是繼河姆渡、鯔山遺址之後,河姆渡文化早期聚落遺址的又一重要發現,對於充實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內涵,推進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體局面提供了契機。田螺山遺址的發現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在姚江流域空間分佈“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對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時空分佈格局和社會規模具有重要的價值。 [6] 
2013年5月,田螺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田螺山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圍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3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166-1-16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田螺山遺址歷史沿革

2001年初,當地一傢俬營熱處理廠為解決生產用水在打井時從2、3米深的地層裏挖出了許多陶片、動物骨骼、木頭等地下文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趕到現場查勘,初步認定其文化內涵與河姆渡遺址相似,年代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 [8] 
田螺山遺址
田螺山遺址(2張)
2004年2月18日至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業人員對田螺山遺址開展了第一期約3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的考古發掘。從地下2、3米深處的飽水土層裏出土了與當初河姆渡遺址類似的、保存良好的幹欄式木構建築遺蹟和極為豐富的生產、生活遺存。 [7]  [8] 
2012年,在田螺山遺址保護棚內1200平方米發掘區的中部、東部500多平方米的範圍內,初步清理出了以排樁式基礎為特徵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幹欄式建築典型遺蹟。 [4] 

田螺山遺址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田螺山遺址,地處姚江河谷北側低丘環繞的小盆地中部,北面橫亙四明山支脈翠屏山,東距海岸30~40千米,西南距河姆渡遺址約7千米。該遺址圍繞一個名為田螺山的小山頭分佈,周圍是大片低平濕軟的稻田,面積為3萬多平方米,海拔2.3米,埋深2~3米。 [8] 
木構遺蹟
2014年,發掘區處在整個遺址範圍的西北部,田螺山西南側。地層堆積最大厚度在350釐米左右,主要分為8個地層。東邊7個探方的大部分範圍內,文化層暴露很淺,距水稻田僅30釐米左右,西邊T103內的水稻田下直接出現的是約2米厚的淤泥層,其下覆蓋着第5層以下的文化層。因此,形成了東、西兩部分發掘範圍內文化層的明顯落差。這個現象直接反映了遺址形成過程中周圍自然環境劇烈變化的歷史背景,並根據出土遺物推斷,出現這一環境劇變事件的年代應在河姆渡文化中期,即距今約6000年。
第4層下出現的“柱坑”底部常有一塊以上厚薄不一的多層墊板,其中有一個柱坑內竟錯向摞疊着6層木板,總厚度達50釐米。從這些柱坑的形狀和木板的加工、處置技術來看,它們代表了以“挖坑、墊板、立柱”作為木構建築基礎營建技術的成熟形式。
由於埋藏深度的加大,第5、6層中出土了除大量墊板以外的骨、角、牙類等動物性遺存,但更不易保存的木屑、果核種子、米粒等植物性遺存還不多,而器形和裝飾比較簡單的侈口、斂口、直口陶釜、陶罐、盆、缽類生活器具的碎片很多,另外,以骨鏃為主的骨器、石器也大量出現。
受穩定的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距地表2米多深的第6層以下堆積中出現了異常豐富的木屑、木炭顆粒、樹枝樹葉、菱角、橡子、焚實、葫蘆、酸棗、炭化米粒、動物碎骨等有機質遺存,它們在土壤中的數量甚至超過了泥土,反映了遺址早期更加温曖濕潤的生存環境。更主要的是在東邊探方的大部分範圍內出土了排列整齊、加工規整、工藝熟練、用材講究的眾多方體木柱,它們多數露頭於第5層以下,而在第6層下幾乎都可找到柱坑開口,因此可以肯定,它們是該遺址中保存良好的早期木構建築遺蹟。
最西邊的探方T103內,發現了早期木構遺蹟,它的附近還出土了2件完整無缺的木槳和一塊殘菜葉,正處於該遺址的西部邊緣較深的位置,很可能是一處臨近河湖的小“碼頭”或河埠頭、獨木橋類設施。 [8] 
建築遺蹟
保護棚內發掘區全景
保護棚內發掘區全景(2張)
2012年,初步清理出了田螺山遺址幹欄式建築遺蹟。排樁大多露頭於距地表2米多深的第7層下部,並穿過第8層,打破第9層,基本呈東北-西南和西北-東南兩種垂直相交方向排列,木構建築整體大致顯示依託田螺山西南坡下濕軟的海相沉積灘塗佈置成東北-西南走向的幹欄式長排房,單元和麪積大小受發掘面積侷限和因現場保護的需要,不能清晰揭露。每根樁的粗細在10釐米左右,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多數很近,約10~20釐米。
第②層下紅燒土坑—第四期建築基礎遺蹟
第②層下紅燒土坑—第四期建築基礎遺蹟(4張)
結合以前發掘的第6層下的大方柱建築遺蹟和第4層下的墊板坑遺蹟、第2層下的紅燒土坑遺蹟,首次在同一個聚落遺址內完整地發現了代表河姆渡文化早晚4個不同階段的木構建築遺蹟,即第一期的以打插密集排樁為基礎的幹欄式建築遺蹟,具有容易施工、承重性能不佳的特點,年代屬河姆渡文化早期早段,約7000年曆史。
第二期的以挖坑埋柱方式佈置粗大柱網作為建築基礎的遺蹟,木柱大多為直角方體或扁方體,加工異常規整,較多方柱單體巨大,邊長有的達到50釐米以上,大多在邊長30~40釐米。它們排列大多顯示一定的規律性,建築遺蹟的單元形態相對比較清楚,發掘區北部呈現南北長20多米、東西進深約8~10米的一個長排房單元,木柱單體略小。它的東南方向,出土了眾多單體巨大的方柱,且大致構成一個規模壯觀的建築整體,面積近300平方米,從它所處的聚落偏中心位置和建築規模來看,應屬該村落中心大房子,是一座禮儀性的建築,而位於它西北面的規模略小的木構房屋,加上其北側出土的大量日常生活廢棄物,表明它是一座村落日常居住建築,並且它們兩組建築的有機佈局也表明當時在同一村落中已出現了日常居住建築和禮儀建築的功能分區現象。此期遺存的年代為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段,約6500年曆史。
第三期的以挖坑、墊板再立木柱的方式佈置柱網作為基礎的建築遺蹟,是前期建築技術和經驗的發展形式,也應是後代中國傳統土木建築結構和技術的成熟來源,距今約6000年,屬河姆渡文化晚期早段;
第四期的建築以挖淺坑、墊石塊、木條等雜物,再立柱,並在其周圍填塞紅燒土的方式營建房屋基礎,此期遺存的年代為河姆渡文化晚期晚段,約5500年曆史。 [4]  [7] 

田螺山遺址文化遺存

綜述
類似茶壺陶器 類似茶壺陶器
田螺山遺址出土較完整、豐富的文物,質地有陶、石、玉、骨、角、牙、木等。有些陶器器物是以前較少出土過的,如一件刻畫着人臉形的陶釜支腳、一件為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幾件製作粗糙的陶塑、一件侈口簡腹淺圜底陶釜、一件周身刻畫着幾何形和動物形圖案的夾碳黑陶器、一件夾炭紅衣陶盤口釜和一件形體高大(高約90釐米)的雙耳深腹夾炭陶罐(甕)等;木質的文物有,木槳、象紋雕刻木板、獨木梯、雙鳥木雕神器、木磨盤、木豆形器、長劍形木器等;在一個灰坑內還出土了一堆瑩石、燃石製品,由39件塊狀原料、管珠玦類半成品和2件石質鑽具組成。另外,還有大量陶片和保存尚好豐富的各種動植物遺存。 [4]  [8] 
龜背形陶盉
龜背形陶盉,夾炭陶,通高22釐米,最大徑達26釐米,頂面呈龜背形,正中有脊略呈人字形鼓起,器身斜直腹。頂部以凸脊為界兩邊對稱佈滿芽葉紋,腹部刻畫豬、鹿圖案,龜背尾脊下方刻劃一火焰紋。祭祀用具可能性大。 [9] 
碳化稻米
炭化米粒 炭化米粒
田螺山遺址發掘到大約幾十萬顆碳化稻米,數量大,保存好,為農業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 [2-3] 
骨耜
田螺山遺址出土數十件骨耜,看上去很像現代的鍁或鏟,主要用途是鬆土。表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東南沿海一帶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人已經脱離了刀耕火種狀態,發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產工具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
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茶樹根 茶樹根
田螺山遺址,發現茶樹根。這些樹根集中分佈於遺址居住區的幹欄式木結構房屋周圍,粗細樹根大多豎立於人工挖掘的熟土淺坑內,考古發掘表明他們屬於先民在此人工種植樹木的遺存。從樹根形態、解剖結構、茶樹特徵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綜合鑑定結果,可以認定這批樹根為山茶屬茶種植物的遺存。 [4] 
鵝骨
田螺山遺址遺址發掘了232塊鵝骨,其中4塊來自8~16周齡的幼鵝。研究人員對這些骨頭進行了碳年代測定,發現當地圈養的鵝大約生活在7000年前。 [1] 

田螺山遺址主要展覽

田螺山遺址現場館
田螺山遺址現場館,佔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由文物陳列廳和發掘現場展示區兩部分組成。現場館陳列廳展出文物110件,配以燈箱、雕塑,向觀眾介紹田螺山遺址的基本情況,現場展示區以邊發掘邊展示為理念,在各個層面保留遺蹟和遺物,使觀眾能親歷考古現場,感受考古工作的氛圍。
田螺山遺址現場館是中國南方水鄉地區實行原址保護和展示的第一處,開創了先建保護棚再發掘的考古新方式,它不僅為野外考古提供了優越的工作條件,也為觀眾觀摩考古過程、普及考古知識提供了可能。 [6] 

田螺山遺址研究價值

田螺山遺址發現的鵝骨,為近7000年前中國鵝的馴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這一發現可能意味着鵝是第一批被馴化的鳥類。 [1] 
田螺山遺址發現炭化米粒,説明了河姆渡文化先民在大約7000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田螺山不僅是早期水稻農業的重要聚落,更見證了野生稻向馴化稻轉變的重要過程。 [3] 
田螺山遺址出土了山茶屬茶種植物的樹根遺存,經有關專家和機構鑑定,這是中國境內考古已發現的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把中國境內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約3000年,上推到了約6000年。 [4] 
田螺山遺址2012年出土的遺蹟、遺物為科學系統地研究河姆渡文化,重新確認河姆渡文化在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發展進程,以及幹欄式建築起源、中國南方史前聚落形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南島語族文化淵源等國內外重大學術課題均展示出重要的意義。 [4] 

田螺山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田螺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田螺山遺址旅遊信息

田螺山遺址地理位置

田螺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圍。

田螺山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田螺山遺址,路程約24.7千米,時間約3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