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莉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生)

鎖定
田莉,女,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生,90後,出生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龍山縣白羊鄉浦家河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 [1] 
中文名
田莉
出生地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龍山縣白羊鄉浦家河村
畢業院校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性    別
個人事蹟
5歲時因父母離異,童年生活一直過得很心酸,但也從小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掙錢不多,給她的貼補十分有限,田莉十分懂事,從不埋怨,還時常提醒父親要自己保重自己。
從初中開始,田莉就利用寒暑假勤工儉學,自已掙學費和生活費,而且一堅持下來就是8年。雖然田莉心中也時常充滿着對父愛、母愛和完整的“家”的渴望,但至今上了大學的她卻仍沒有感受過家的温暖。她幾乎以校園為家,學習、生活、工作自個兒安排得有條不紊。
對於這樣一個女孩子,能這樣自力更生就已十分不容易了。然而,更令人欽佩的是她還在堅持不懈地幫助着她家鄉的其他貧困孩子。因為“自己是在留守和貧困中長大”,所以田莉更知道留守貧困兒童需要什麼。從初中到大學,她一直都在努力幫助跟自己有同樣經歷的貧困孩子,給他們幼小心靈填補一份真摯的愛,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精神與物質幫助。
田莉説:自己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心裏很缺愛,小時候特殊的生活經歷,讓我變得更成熟。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還可以去幫助別人。
為了奉獻這份愛,為了有能力實現對孩子們的幫助,從17歲開始的每一個寒暑假,田莉的足跡遍佈湖南、雲南、廣東、廣西、北京、上海……全國的許多城市,還是學生的她過早地開始了打工生涯。
田莉説,外出打工雖然很艱辛,但可以生活自立,還可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是件很高興的事情。這種經歷有助於鍛鍊自己,增長見識,為日後工作積累經驗。這種磨礪讓田莉變得很堅強、很自信。
她説:“無論走到哪裏,只要別人能做的事情,我都會努力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在外打工的日子是心酸的,繁重的工作和異地漂泊的孤獨感,對於一個學生女孩來説似乎太殘酷了點,田莉很多次想放棄,但是她沒有,很多次,她獨自一個人躲在被窩裏哭泣。
由於田莉捨得吃苦,工作又很努力,打工收入不斷增加,資助孩子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相繼得到田莉資助的留守兒童有16個之多。
為了省出更多的錢來幫助孩子們,田莉生活中總是挑最便宜的飯菜吃,挑最便宜的衣服穿,她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一頓只吃一個素菜和一份5毛錢的米飯,即便偶爾“奢侈”一天吃兩頓飯,但每頓消費也絕對不會超過兩塊錢。作為一個在省城長沙上大學的學生,每月平均消費不到二百元,其節儉程度恐怕是其他學生想都不敢想的。
很多人問過田莉:為什麼自己的生活這麼貧困還要去幫助那些孩子們,為什麼不等自己有錢了再去幫助別人?田莉回答:我再怎麼困難都不愁温飽,吃飽不一定要吃好,穿暖不一定要穿好,節餘些錢幫助那些沒有解決温飽的孩子生活和上學,比我吃好穿好有意義得多。對於貧困孩子來説,越貧困讀書的機會越珍貴,確保不失學、多讀書是最關鍵的,也許他們的機會和童年一樣,都只有一次……上大學以後,身邊的同學被田莉深深地感動了,她與四位同學一起組成了“寶貝希揚”公益團隊,一起做公益,一起分享苦與樂。
田莉每個週末都出去做兼職,商場促銷、活動主持、做服務員、發傳單……只要能賺錢幫助孩子們的,再苦再累都沒有阻擋她兼職的腳步。很多人都説她這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做賭注,她回答説:“我沒想那麼多,只想讓貧困孩子過得好些!”
田莉有個好習慣,就是將自己的生活點滴和心靈感應記錄下來: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我們可以靠雙手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還要去幫助別人。
我再怎麼困難每天都有飯吃,每頓飯至少可以吃到一個菜,而我家鄉還有一些孩子連米飯都吃不上。
自己本來就是貧苦家庭出身,吃點苦沒什麼,只要通過我的努力可以讓他們維持學業多讀書,心裏就很滿足了。
我是可以等有錢了再去幫助他們,但這些貧困的孩子,如果不幫,他們就有可能失去讀書的最好時期。有些人一生只有一次讀書的機會。
未來我最期望的職業,還是要去做公益,繼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讀了這些日記,我很是感動,甚至流淚了。很難想象這是出自於一位年僅20歲標準90後女大學生之筆。然而,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她來自湘西貧困山區,因為她有一顆美麗而善良的心,她被湖南省涉外經濟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稱為“涉外天使”.
田莉從來沒有放棄過,也從來沒有想過停止自己幫助他人的腳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