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社

鎖定
田社,古代奉祀田神的處所。 [1]  三國 魏 曹植 《<社頌>序》:“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第,故封此桑,以為田社。”
在青海民間,漢族保留有一種“田社”①習俗,其舉行日期的計算方法②與春社大致相符,只是祭祀的對象主要針對祖先神靈,而非土地神,但其習俗中依然保留了一些春社祭社的內容,對於青海漢族“田社”習俗的記載主要集中在一些方誌資料裏。如清代的《西寧府續志》和《丹噶爾廳志》中對其習俗略有提及 J,20世紀90年代青海各縣市的志書中也有簡略的描述。對“田社”習俗的研究論文僅有2篇:李存福《青海漢族祖、社同祭習俗探議》 和都興宙《青海漢族的社日風俗及其他》 J。前者認為青海“田社”是一種社、祖同祭的習俗,並闡述了社、祖同祭的社會文化功能;後者認為“田社”即為古代的春社,但在儀式內容上發生了變遷。
中文名
田社
讀    音
tián shè
釋    義
古代奉祀田神的處所
出    處
《序》

目錄

田社讀音

tián shè ㄊㄧㄢˊ ㄕㄜˋ

田社詳細介紹

田社儀式

“田社”習俗的主題以祭祖祈福為主,日期通常在春社至清明期間,各地不完全一致。祭祀場地基本都在祖先墳地,墳地中除了已故祖先墳塋外,通常還專門設有後土的位置,后土一般都是一個較小的土堆。參加祭祀的人員並無嚴格限制,男女老少均可。祭祀的物品主要是一副(12個)饅頭、燒紙香燭、酒、茶、菜、肉等。有的大家族現還保留殺豬獻牲的習俗,如《大通縣誌》:“殺豬獻牲,設宴聚餐。 《門源縣誌》:“有的家族按户輪流獻墳豬、墳羊。禮畢支鍋煮肉,飲酒野餐。” 祭祀時,首先要祭后土,表示向土地神稟告祭祀事宜,然後燒紙、貢獻祭祀物品。男性按照行輩、年齡長幼等排列,向先祖三叩首。有的地方除了向已故祖先叩首外,還有小輩向長輩叩頭並祝長壽的習俗。 之後要整修墳墓,除去雜草,給墳堆添加新土。還有就是要進行“滾饅頭”儀式,這個儀式就是由家中長者從墳頭將饅頭滾下,落到誰身前即為誰的,一次滾2個,順序將12個饅頭都滾落。至於其中意義,各地説法並不完全一致。《湟源縣誌》:前一年新娶媳婦必由老人領上墳,如得到饅頭,預示將得子嗣;其他人得到饅頭則意味會得到祖先護佑、諸事如意。 《大通縣誌》:舊時,婦女為求子女,在墳前滾饅頭以求先兆。 《高廟村志》:得饅頭者則預示無子得子,才子遇到佳人,求學者定能中舉,有病者將要康復。另外,西寧市很多人家於“田社”祭祖時還有放風箏的習俗,謂之“放晦氣”。最後,舉家圍坐、暢飲野餐。其問許多地方家中長者還要與晚輩訓話談心,教育晚輩如何做人等。到此,“田社”祭祖結束。

田社祭拜后土

另外,“田社”中除了祭祀祖先外,還有祭拜后土的儀式,這與春社是否有關?“關於后土的身份、來歷,《山海經》、《左傳》、《周禮》、《禮記》諸書記載不一,但總的來看,在文獻記載中后土主要有三種意義,一是官職名,一是人名,一是土地神名。三者關係密切,文獻中經常交雜在一起,需認真辨別,才能分清楚其所指。” 有學者認為,后土與社略有區別,社是具體的土地神,它代表一定集團所擁有的特定區域的土地;后土是抽象概念上的土地,它所代表的是大地的自然屬性及其規律。 秦漢以後,在官方,社有專門的社稷祭祀,地則有皇地祗后土祭祀。另外,由於古代人死之後多實行土葬,墓祭后土之俗也就隨之而起。上墳祭祀時,先要拜后土神,然後祭祖。如朱熹撰《家禮》之卷四《喪禮》中記載,人死後“擇日開瑩域祠后土”,埋葬過程中“及墓,下棺,祠后土” 。如此看來,后土作為土地神具有掌管靈魂的職能,墓祭后土的儀式古已有之。因此,筆者認為“田社”中祭拜后土,其儀式系統的歸屬仍然屬於祭祖範疇,而非祭社,與春社祭祀社神並無關聯。
參考資料
  • 1.    田社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