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煜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

鎖定
田煜,1975年出生重慶市,199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2001年在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年加州大學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任, 摩擦學研究所所長 。
中文名
田煜
外文名
Tian Y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5年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温詩鑄楓葉獎-青年學者獎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出生地
重慶市

田煜教育背景

1993.9-1998.7 清華大學精儀系 工學學士 (學制5年)
1998.9-2001.12 清華大學精儀系 工學博士 (學制3.5年)

田煜工作履歷

2013.1- 清華大學機械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2009.12-2012.12 清華大學精儀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員
2011.3- 2011.7 南洋理工大學 訪問副教授
2004.12-2009.11 清華大學精儀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副研究員
2005.7-2007.6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博士後
2002.2-2004.11 清華大學精儀系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助理研究員

田煜學術兼職

2014/01- 《Journal of Bio & Tribo- Corrosion》(Springer出版社) 主編
2014/10- 《Biotribology》(Elsevier出版社) 編委
2012/05- 《Friction》(清華大學出版社 & Springer出版社) 編委
2009/05-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2014/01- 摩擦學分會潤滑材料與摩擦化學專業委員會 委員
2006/10-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高級會員
2011/04- 中國力學學會 高級會員
2007/09- 中國物理學會 終身會員
2003/01- 美國物理學會流變學分會(SOR) 會員

田煜研究領域

摩擦與潤滑機理與摩擦控制、摩擦多物理場現象、智能流變(電/磁流變)機理及應用、仿生粘附與摩擦控制、生物與仿生摩擦學、傳統機械零部件摩擦磨損機理與控制理論與技術

田煜研究概況

機械錶面/界面的黏着和摩擦行為與控制是現代超精密、微型機械以及先進裝備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前沿研究領域。其中在固/固、固/液及液/液界面行為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表面力、毛細力等都源於原子、分子間的近程範德華力作用,包括瞬時偶極子間的色散力、固有偶極子之間的取向力、誘導偶極子與固有偶極子之間的誘導力和氫鍵等電性引力作用。當有外加電/磁場存在時,界面行為還受遠程靜電力和磁力的影響。這些近程或遠程作用的範德華力、靜電力和磁力本質上都是電磁力,它們的作用決定了機械錶面/界面的黏着和摩擦行為。
圍繞基於電磁力作用的機械錶面/界面行為規律、機理與控制,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取得以下四項成果:(一)基於固/固界面的範德華力作用,提出了同時考慮微納薄板結構摩擦與黏着的理論模型,揭示了生物體剛毛的快速黏/脱附控制機理;(二)提出了強黏附易脱附仿生剛毛表面與器件的設計方法,研製了仿壁虎剛毛表面和夾持器原型;(三)研製了高強度電流變液材料,系統揭示了電/磁流變材料的各向異性力學性能及規律,發現了可逆剪切增稠現象,指出摩擦在電/磁流變效應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四)測試了不相溶液/液界面的滑移力學行為,發現了與固/固界面類似的靜摩擦與動摩擦行為。
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有:高速潤滑脂的失效機理、新型抗膠合潤滑劑、低摩擦阻力摩擦副設計、機械低速粘滑機理與控制、磁流變拋光、電/磁流變傳動、爬行機器人可控黏脱附關鍵技術、空間環境下的摩擦與黏着。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和專項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課題等項目。已在PNAS, Adv. Funct. Mater., Adv. Mater. Interface, JACS, Scientific Reports, Carbon, Langmuir, Phys. Rev. E和Appl. Phys. Lett.等期刊上發表SCI收錄的論文80餘篇,被國內外同行在Science、Nature Mater.、PNAS和PRL等等期刊論文SCI引用千餘次,單篇最高SCI他引200餘次,揭示的壁虎剛毛快速黏/脱附機理被列入MIT課程講義;已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4 項。 [1] 

田煜獎勵與榮譽

201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3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2012年獲温詩鑄楓葉獎-青年學者獎
2012年入選清華大學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劃
2011年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
2009年獲首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青年學者獎
2008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
2008年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 [2] 
2005年獲清華大學華新傑出學者獎學金,加州大學博士後(導師:Jacob Israelachvili教授,NAS、NAE、FRS)
2004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中科院院士 温詩鑄教授)

田煜學術成果

1. Ming Zhou, Yu Tian,* Hongbo Zeng, Noshir Pesika, Jacob Israelachvili, Clumping Criteria of Vertical Nanofi bers on Surfaces,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 2015, 2:1400466. (Cover)
2. Kaikai Chen, Lei Shan, Siyuan He, Guoqing Hu, Yonggang Meng, Yu Tian*, Biphasic Resistive Pulses and Ion Concentration Modulation during Particle Translocation through Cylindrical Nanopores, J Phys Chem C 2015,119(15):8329–8335.
3. Yu Tian*, KaiKai Chen, Lei Shan, Xiangjun Zhang, and Yonggang Meng, Unexpected shear strength change in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s, APL Materials2014, 2:096102.
4. Yu Tian*, Jin Wan, Noshir Pesika, Ming Zhou, Bridging nanocontacts to macroscale gecko adhesion by sliding soft lamellar skin supported setal array, Scientific Reports 2013,3:1382.
5. Ming Zhou, Yu Tian*, Dan Sameoto, Xiangjun Zhang, Yonggang Meng, Shizhu Wen, Controllable Interfacial Adhesion Applied to Transfer Light and Fragile Objects by Using Gecko Inspired Mushroom-Shaped Pillar Surfac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3,5, 10137?10144.
6. Kejia Jin, Yu Tian, Jeffrey Erickson, Jonathan Puthoff, Kellar Autumn, Noshir S. Pesika*,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Gecko-inspired Adhesives, Langmuir 2012, 28: 5737-5742.
7. Jile Jiang, Yu Tian*, Yonggang Meng, Structure Parameter of 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 in Shear Flow, Langmuir 2011, 27:5814–5823.
8. Yu Tian*, Jile Jiang, Yonggang Meng, Shizhu Wen, A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on in magnetic field controlled-dipolar suspension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0, 97: 151904.
9. Yu Tian*, Minliang Zhang, Noshir Pesika, Hongbo Zeng, Jacob Israelachvili,Yonggang Meng, Jile Jiang, Shizhu Wen, Reversible electric field-induced shear thickening in 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 Physical Review E 2010,83:011401.
10. Yu Tian, Noshir Pesika, Hongbo Zeng, Kenny Rosenberg, Boxin Zhao, Patricia McGuiggan, Kellar Autumn, Jacob Israelachvili*, Adhesion and friction in gecko toe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103(51):19320-19325.

田煜人生格言

享受格物致知的樂趣

田煜個人事蹟

田煜,清華大學摩擦學研究所副所長。
“好年輕的所長啊。”初次見到田煜,記者如此感嘆。
“其實不年輕了,貌似年輕,呵呵。”
沒見到田煜之前,記者就從他同事那得知,早在本科畢業時他就顯示出了非一般的科研動手能力。他本科畢業設計的題目是“超薄壁筒加工試驗機的研製”,完成這個設計需要搭建一個三維運動的試驗平台,最後加工的精度需要到微米量級。他獨立完成了該試驗平台的設計和加工裝配,同時選擇合理控制方法,編寫控制軟件,最後加工出了壁厚30微米左右的超薄壁筒。他的畢業設計得了全班最高分,其他學校的老師來實驗室參觀時,根本不相信這是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
科研之路上的田煜,成績斐然。他的博士論文《電流變機理及應用研究》獲2002年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同時還被評為2004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是温詩鑄院士。2005年,他獲得清華華新傑出學者獎學金去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做博士後,當年獲得該獎學金的只有兩個人。在這個規模不大但研究水平非常高的學校裏,他師從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的表面與界面科學權威JacobIsraelachvili教授。他認為這期間最大的收穫是對科學研究的本質和方法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認識。
2006年12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網絡版上刊登了田煜(第一作者)和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分析壁虎腳趾接觸和不接觸表面時的粘着力和摩擦力的論文。在論文影響因子大於3就被認為是具備較高學術水平的摩擦學領域,田煜這篇論文的影響因子竟高達10,這足以證明其出色的科研能力。然而這些成績,大都出自其同事之口,他自己則一直保持靦腆的笑容。
他除了從事摩擦學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外,還帶了一個碩士生和兩個博士生。“你們不知道,他剛回來的時候好多學生慕名而來,想投到田老師門下,現在連我的學生都經常説田老師如何如何,還是心嚮往之啊。”他的同事打趣道,而他還是微微一笑。
“我只是儘量把我知道的告訴他們,但是能學到多少還需要他們自己努力,我覺得研究生期間最重要的還是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我已經明顯感覺能沉下來鑽進科研的學生沒有以前多了。”説這些話時,他是嚴肅的。
田煜的同事告訴記者,他很會爬山,每次實驗室爬山活動中他都爬得最快。科研、看書、爬山,在田煜看來這樣的生活就很充實。壓力大嗎?“大,做科研的總要做出點成績。”但是他樂在其中,“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會覺得辛苦,摩擦學研究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能夠充分滿足格物致知的興趣和願望。”

田煜社會評價

田煜:鍾情“摩擦” 為國獻力
——記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田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