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壩鄉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轄原田壩鄉)

鎖定
田壩鄉,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地處瀘定縣縣境西南部,東與瀘橋鎮隔大渡河相望,南與杵坭鄉連界,西與新興鄉接壤,北與瀘橋鎮毗鄰。 [4]  區域面積229.4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5117人。 [3] 
1951年10月,設田壩鄉。1958年,劃歸瀘橋公社。1961年,析置田壩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 [4]  2019年12月,撤銷田壩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瀘橋鎮管轄。 [1] 
2019年,田壩鄉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3] 
中文名
田壩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
地理位置
瀘定縣縣境西南部
面    積
229.49 km²
下轄地區
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田壩村2組17號
電話區號
0836
郵政編碼
626100
車牌代碼
川V
人    口
5117人(2019年户籍人口)

田壩鄉歷史沿革

1951年10月,設田壩鄉。
1958年,劃歸瀘橋公社。
1961年,析置田壩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4] 
2019年12月,撤銷田壩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瀘橋鎮管轄。 [1] 

田壩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田壩鄉轄田壩、下田、紫河、磨河、上松、下松、甘草、木角、木杉9個村民委員會。 [4] 
截至2018年10月,田壩鄉下轄9個行政村。 [5]  鎮人民政府駐田壩村2組17號。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513322202204
121
田壩村
513322202205
122
下田村
513322202206
220
紫河村
513322202207
220
木角村
513322202208
220
木杉村
513322202209
122
甘草村
513322202210
220
磨河村
513322202211
220
下松村
513322202212
220
上松村

田壩鄉地理環境

田壩鄉位置境域

田壩鄉地處瀘定縣縣境西南部,東與瀘橋鎮隔大渡河相望,南與杵坭鄉連界,西與新興鄉接壤,北與瀘橋鎮毗鄰。 [4]  區域面積229.49平方千米。 [3] 

田壩鄉地形地貌

田壩鄉為高山峽谷地貌,平均海拔1500米。 [4] 

田壩鄉氣候

田壩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季乾燥温暖。 [4] 

田壩鄉人口

2011年末,田壩鄉轄區總人口4825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藏、彝、回、羌、黎、瑤、土家7個少數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2.1‰,人口死亡率5.71‰,人口自然增長率6.39‰。 [4] 
2017年,田壩鄉常住人口4619人。 [2] 
截至2019年末,田壩鄉户籍人口5117人。 [3] 

田壩鄉經濟

田壩鄉綜述

2019年,田壩鄉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3] 

田壩鄉農業

田壩鄉有農業耕地面積3884畝,以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377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各類牲畜年末存欄9737頭(只、匹),出欄8441頭(只、匹)。 [4] 

田壩鄉社會事業

田壩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田壩鄉有中心校1所,在校生288人,專任教師3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4] 

田壩鄉文化事業

2011年末,田壩鄉有文化站1個,村活動場所9個;各類農家書屋9個,藏書1.5萬餘冊。 [4] 

田壩鄉醫療衞生

2011年末,田壩鄉有衞生院1個;病牀2張,專業衞生人員12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659人次。 [4] 

田壩鄉社會保障

2011年,田壩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7人,支出5.3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71人,支出74.9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4人次,支出26.6萬元。撫卹事業費支出2500元。敬老院1家,牀位64張,收養農村五保30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64人。 [4] 

田壩鄉交通

2011年,田壩鄉境內有318國道、縣道瀘(定)德(威)公路過境。 [4] 

田壩鄉歷史文化

田壩鄉地名由來

田壩鄉因人民政府駐田壩村而得名。 [4] 

田壩鄉風俗民情

《嵐安鍋莊》是康巴藏區諸多鍋莊藝術中魅力獨樹的一支奇葩,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嵐安古稱羅巖、昂州,古羅巖時期土著人為羌人,是瀘定縣唯一的藏族聚居鄉,藏、羌、漢等多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其風俗奇特,人們能歌善舞,吉慶之時白石為神、羊作圖騰,每逢婚喪嫁娶節氣,都要跳起粗獷、遒勁的嵐安鍋莊。《嵐安鍋莊》也叫碉樓文化,而貴瓊人則生活在河流峽谷之中,以羣居碉樓為歷代生活之空間,其形式可分為“盧吟、就吟”(盧吟是坐唱,就吟是邊唱邊跳),後來“盧吟”演變為今天的對唱、民歌或山歌,有溜溜調的韻味,當地人叫窮腔或曇花調;“就吟”成為今天的《嵐安鍋莊》,其節奏隨劇情變化,形式多樣,老中青各有不同,老少鍋莊調式、服飾、舞步大有區別。《嵐安鍋莊》和山歌民歌古老劇本已失傳,口傳的現已挖掘整理了部分。《嵐安鍋莊》傳承人黃能貴早在40多年前,就在嵐安組織了20多人的演出隊,深入全鄉、縣、州演出,他根據自己蒐集的素材,整理、改編了《嵐安鍋莊》,讓這一文化遺產得以成型。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