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培林

鎖定
田培林(1893~1975),字伯蒼。河南襄城人。著名的教育家,1945~1946年間任國立河南大學校長,“為河大抗戰勝利後的維持、遷回開封覆校和擴建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少時入私塾,新學制提倡後到開封讀中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研讀哲學。北大是實行新學制後的第一所國立大學,校長蔡元培聘請一批著名學者任教,教授陣容龐大。田培林除了大學必讀課外,興趣也很廣泛。 [1] 
中文名
田培林
外文名
伯蒼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75年5月9日
人物生平
1920年從北大畢業應聘到保定育德中學任教,表現出循循善誘的風範。翌年,為服務桑梓,回到河南在河南省立中學、開封師範、法政專門學校(後併入中州大學)等校任教。當時河南有一個各級學校教職員聯合會的組織,公選知名人士組織評議會,田培林於1922年當選為評議會主席。他與同學創辦了《少年河南》刊物,每週出版一次,寫了很多時評,反映知識青年的心聲。並且提倡設置和大力發展河南大學,積極培育人才。他對留學政策也提出了很多建議,申述留學政策的要旨和派遣留學生的目的。1928年,田培林又回到北平,任教於國立女子師範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等校講授哲學和心理學等科目。聽過他的課的人,不僅在當時推崇他,就是日後也仍然對其敬愛有加。
1935年,田培林在河南大學考取公費留學德國柏林大學研讀教育。他之所以選擇教育,是因為在北大就學時,受蔡元培的影響,此外由於歷年教學工作,確定了對教育的興趣和研究的熱誠。在學術上,他因原具有哲學基礎,對於哲學家的教育主張,有深刻的認識和評價,而對斯普朗格的文化哲學尤有透徹的瞭解。他常常直接訪問教育行政人員,到各地參觀教育實況。同時無形中,便有了一個大學校長的思想與作為的想法和意向,1939年獲得了該校哲學博士學位。這時正是抗戰時期,本來已應西北師院院長李建勳之聘為教授,又有香港書院洽聘。最後他選定了西南聯合大學,後又兼任公民訓育系主任。此後同濟大學因為內部糾紛,董事會特邀田培林主持教務,併兼任附中校長,以便整頓,他上任不久便平息了教務方面的糾紛。1941年,應朱家驊之邀到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擔任黨員訓練處處長,後任河南省黨部主任,並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委員、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二屆中央幹事。
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國立河南大學校長。不久又因西北農學院常常發生校產管理問題,兼任該院院長兩個月,至抗戰勝利後辭去此兼職。由於他與各方關係密切,使河南大學經費的困難得到緩解。8月,日寇投降,闊別家園多年的師生,久客思鄉,歸心似箭。田校長決定抓緊時間結束課程,期考結束後,學生便可自行編組返校。為做好從寶雞返回開封復課的準備,他在張伯英的幫助下,從河南省善後救濟分署爭取到了一筆經費,另又派遣精幹人員先行返汴做準備工作。10月底,學校從寶雞返回開封,8年的流亡生活從此結束。覆校之後,田校長_方面擴充校舍,一方面將黃河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併入河南大學組建水利系,並與土木工程系和機械工程學系合為工學院,又將醫學專科學校併入河南大學,增強了醫學院,期望河南大學成為國內一所完備的大學。“至此,河大有文、理、法、農、醫、工6個學院,15個學系,正副教授達126人之多,講師、助教110人,學生達2150餘人,成為華北地區院系最多、校園最大的學校之一,為新中國建立之前河南大學歷史上的最盛時期。
1946年11月,田培林升為教育部次長,佐部長朱家驊。1949年秋辭職,應騁任台灣師範學院教育系教授,翌年兼系主任。至台灣師院改為台灣師大後,又兼任教育學院院長。主張“建教合作”,即產學研合作。1955年又兼任教育研究所主任。1975年5月9日逝世,終年83歲。
參考資料
  • 1.    劉衞東主編,河南大學百年人物誌,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08,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