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公元帥

鎖定
田公元帥,又稱相公爺、田元帥、田都元帥,是閩台一帶盛行的傳統民間信仰 [1]  。原名雷海青,唐朝人,祖籍其一清源郡(泉州)南安縣(今泉州市南安市羅東坑口人)、其二清源郡(泉州)田莊村(今莆田東嶠鎮田莊村)、其三杭州鐵板橋頭 [9] 
玄宗時期著名宮廷樂師。 [2]  閩、粵、台尊“田都元帥”者為戲神的劇種還有莆仙戲、閩劇、歌仔戲、漢劇、潮劇、白字戲、正音戲、西秦戲、鐵枝木偶戲、皮影戲、南管(南音)、北管西皮派等。 [9] 
為了紀念雷海青傳播梨園樂技之功以及緣於對其忠烈精神的崇仰,藝人遂將其神化,尊為“田公元帥”,奉為戲神。
本    名
雷海青
別    名
田公元帥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清源郡(泉州)南安縣、清源郡(泉州)莆田縣、杭州鐵板橋頭 [9] 

田公元帥歷史文獻

據歷史文獻載,雷海青 [3]  ,唐朝人,祖籍其一清源郡(泉州)南安縣(今泉州市南安市羅東坑口人)、其二清源郡(泉州)田莊村(今莆田東嶠鎮田莊村)、其三杭州鐵板橋頭 [9]  玄宗時期著名宮廷樂師。
因其出生時、嘴巴周圍皮膚黝黑,父母以為不祥,就把他抱放在村外路旁的田埂邊。飢餓使他嗷嗷大哭,此時一隻小毛蟹爬了過來,用涎沫喂他。恰逢一木偶戲班途經該地,將他收養,見他頭上戴的帽子繡有一雷字,就取名“雷海青”。在戲班長大的雷海青、學會了彈奏各種樂器,尤其是琵琶和篳篥(筆者按:篳篥,一種古老的笛管樂器,曾經有人認為在我國已失傳,後在莆仙戲中被找到,莆仙戲至今還在運用)。後被選入宮,才華橫溢的他、得到了唐明皇的賞識和器重,於是委任他為梨園教官。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安祿山於洛陽稱帝設宴慶賀,命梨園子弟教坊樂工前來祝興,對唐明皇忠心耿耿的雷海青、拒絕為安祿山彈奏,把懷抱的琵琶擲於地上、並痛訴安祿山的不忠、叛國等惡行,終被惱羞成怒的安祿山殘忍的殺害。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明皇感其“忠烈”誥封其為“天下梨園大總管”。
田公元帥 田公元帥
唐代、莆仙戲曲的雛形就已初步形成,據佛教文獻《景德傳燈錄》載:唐福州宗一大師“南遊莆田,縣排百戲接迎”,莆仙戲就是在“百戲”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改進而形成的。相傳邑人江採萍(梅妃)得寵之時,唐明皇曾命雷海青領宮廷梨園子弟到“梅妃”的家鄉演出,演出地點就在今荔城區拱辰一帶,演出受到莆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雷海青等宮廷梨園子弟的到來、對莆田“百戲”發展、莆仙戲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莆田“百戲”(木偶戲、雜戲等)樂工們、在得知雷海青犧牲之後,懷着景仰和感恩之情、拜雷海青為其保護神、祖師爺、虔誠的膜拜,戲神雷海青信仰就這樣誕生了,之後閩劇、梨園戲、高甲戲等劇種紛紛效仿。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在當年雷海青回莆演出的地方、當時的官道頭亭驛站(今荔城區拱辰),莆仙民眾在這裏建造了目前有史可考的世界上第一座專門祭祀戲神雷海青的廟宇--瑞雲祖廟。瑞雲祖廟的建設意味着戲神信仰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具有里程碑意義。
到了宋朝,高宗皇帝又加封雷海青為“大元帥”,作為一種神祗,他往往有文武兩種不同造型,文造型多為金面金身,頭戴“金聖冠”,即“戲神”裝扮。武造型則是紅臉紅袍,頭頂打兩條辮子,兩旁有風火二童,一佩弓,一執鷹。前有“靈牙將軍”,狗頭人身,手執令旗,即“大元帥”裝扮。傳説有一年,一個莆仙戲班出海演出遭遇風暴,危急時刻他們請求戲神“雷海青”庇佑,雷海青顯靈救了戲班,由於在天空中,帥旗上的雷字被雲彩遮住,只露出田字部分,於是雷海青就是天庭田公元帥的傳言就傳開了。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田公元帥信仰不再侷限於戲劇界,莆仙民間盛傳“田公元帥”能消災解厄、扶正祛邪,賦予了他全民保護神的身份。莆田民間在正月鬧元宵的時候,通常都有抬着菩薩神像繞境巡道的習俗,這些菩薩有“娘媽”(媽祖)、“張公”(張巡)以及“田公元帥”(雷海青)等等,比如荔城區的東壩村、步雲村、涵江區的太白莊村等村落,每年的元宵節都要舉行“田公元帥”繞境巡安活動。 [2] 

田公元帥人物傳説

傳説唐明皇“遊月宮”時,羨慕天上仙樂,命樂師按其旋律譜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練演奏時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樂官奏稟,閩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韻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無論任何樂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什麼曲譜他都一看就會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尋訪,宣召雷海青入宮,殿試取用。雷海青應召赴考,一舉中了探花,皇后親自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簫,當殿吹起悠揚悦耳、優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滿朝文武百官和樂師名優們聽了,拍手喝彩,齊聲叫絕;唐明皇當即恩賜雷海青狀元及第,並封他為翰林院大學士,欽賜御酒飲宴獎賞。
雷海青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華橫溢,唐明皇十分器重,任命他為掌管宮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園戲劇的教官。他精研戲曲,通曉樂理;身居大唐樂府著名樂師,依然不恥下問,對音樂歌舞精益求精,把莆、仙各地流行的十音、八樂、大鼓吹和俚歌、山裏詩等等民間音樂、曲藝節目引進了宮廷,又在宮中專攻琵琶彈奏,終成聲震天下的一代琵琶高手。
唐天寶十四年秋,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舉兵叛變,佔洛陽,入潼關,攻陷長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三百餘人,都擄進洛陽城,在凝碧池設宴慶功,令雷海青和眾樂官彈奏琵琶宮樂,叫宮娥妃嬪歌舞助興,以顯示他的威風。雷海青手抱琵琶,義憤填膺,與梨園舊人相對黯泣,久久不肯動手演奏,又痛斥安祿山之罪惡,安祿山惱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罵不絕口,安祿山急令將其舌頭割掉。雷海青口含鮮血,忍着劇痛,拼盡全力將手中琵琶對準安祿山的頭部擲去!安祿山當殿受辱,氣急敗壞,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綁到戲馬殿前處死!頃刻之間,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時為唐天寶十四年八月廿三日(也有一些傳説記載雷海青能文能武,安史之亂時奉旨領兵征戰,最後戰死沙場)。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唐玄宗從四川避難歸來,獲悉了雷海青忠貞不屈的悲壯事蹟,頒旨追贈他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唐肅宗時又加封為“太常寺卿”,受萬民祀拜。傳説,郭子儀率兵收復長安都城時,與頑敵浴血戰鬥中,雷海青帶領天兵天將,在空中助戰,一舉殲滅賊寇,奪回唐室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風暴襲擊;萬分危急之際,雷海青在天上顯聖,帶神兵解難,海面風浪立時平靜,君臣得以安然脱險;端宗驚魂稍定後,翹首仰望,但見雲端上有天兵、天將,帥旗上鑲繡個“靁”字,因“雨”頭被雲霧遮蔽了,只隱約露出下邊的三個“田”字,於是頒詔天下,大塑金身,賜名“田公元帥”,四時香火供祭。

田公元帥人物特徵

田公元帥有文武兩種不同造型,文造型多為金面金身,頭戴“金聖冠”,即“戲神”裝扮。武造型則是紅臉紅袍,頭頂打兩條辮子,兩旁有風火二童,一佩弓,一執鷹。前有“靈牙將軍”,狗頭人身,手執令旗,即“大元帥”裝扮。 [4] 

田公元帥瑞雲祖廟

田公元帥泉州坑口宮祖廟

坑口宮祖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羅東鎮振興村,始建於宋,主要由大殿和拜亭組成,宮廟臨近公路處還立有氣勢雄渾的三間三重石牌樓,牌樓正中坊樑上有“聖地靈光”石匾額。 [10] 
上世紀90年代重修,屋頂改成單檐歇山式,蓋琉璃瓦,屋脊燕尾形,裝飾有剪黏的雙龍和寶塔,步口廊內有一對輝綠岩的透雕蟠龍大柱,又裝飾有許多精美的木雕、石雕,顯得格外富麗堂皇。正面開通三門,最中間的門上高懸“田都元帥廟”燙金匾額,下有“坑口古地”石門額。 [10] 

田公元帥莆田瑞雲祖廟

,坐落於莆田荔城區拱辰村的辰門兜,古稱頭亭,奉祀的主神田公元帥,是莆仙地區和八閩各地民間及戲劇界共同崇奉的戲神。 [5] 
瑞雲祖廟是全國戲曲行業信仰田公元帥最有影響力的祖廟,其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間毀於倭亂,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重建,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擴建。傳説因唐朝宮廷樂官雷海青在與叛臣的殊死搏鬥中壯烈捐軀,忠魂顯現在彩雲中而得名。 [6] 
2003年9月,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製作《走遍中國——莆田》專題節目,特來瑞雲祖廟現場採訪,拍攝田公元帥及莆仙戲有關資料。之後,英、德、美、日、加等國家地區以及台灣省眾多專家、學者相繼組團來瑞雲祖廟考察調研;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省等地田公信眾不時來廟觀光拜謁。台灣省嘉義市、新加坡西蓮宮、馬來西亞檳城紅燈角等則每年都率團前來觀光拜謁,已成慣例瑞雲祖廟在世界各地影響力不斷擴大。 [7] 

田公元帥民俗活動

莆田民間在正月鬧元宵的時候,通常都有抬着菩薩神像繞境巡道的習俗,菩薩有“娘媽”(媽祖)、“張公”(張慈)以及“田公元帥”(雷海青)等等,比如荔城區的東壩村、步雲村、涵江區的太白莊村等村落,每年的元宵節都要舉行“田公元帥”繞境巡安活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