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元帥

鎖定
畲族人民普遍信仰田元帥,常將其畫像或香位立於廳堂供奉。每遇節日或田元帥誕辰日(六月十一日)都焚香敬奉。
中文名
田元帥
對    象
畲族人民
實    質
保護神
傳    説
田元帥本是唐明皇宮裏的樂師

目錄

田元帥民俗

“田元帥”是福建和粵東講閩語地區民間戲劇、樂舞所共同崇奉的保護神。在粵東,不但被正字戲、潮劇、紙影戲尊為戲神,而且民間鄉社的英歌舞和關戲童也一樣祀奉它。以前在潮州市有一座田元帥廟,農曆六月廿四日是其誕辰,必演影戲隆重祭拜。各潮劇班社都有專門放置戲神牌位和供具的戲箱,稱為“老爺籠”。每到一處演出,裝台完畢,便將牌位懸掛在底幕背面的正中處,香火日夜不斷。還有專司祀奉的“香公”,由一名演公末角色的二等老生擔任。開台吉祥戲“四出連”(又稱五福連)中的“淨棚”,就是由香公司演。
田元帥也是戲樂的祖師爺,戲班也藉着他神聖的權威來管教“子弟腳”(童伶)。有句行話説:“老爺姓雷,戲仔着捶。”“着捶”即必須嚴厲打罵管教。以前童伶入班,必先在戲神牌位前舉行授教儀式。童伶學藝過程倘有犯規或失誤,常被罰到戲神前長跪悔罪。

田元帥來歷

田元帥的名字和來歷,有神奇的傳説。一説田元帥本是唐明皇宮裏的樂師,由於曾奉旨帶兵出征而稱為元帥;一説他本姓雷,是當年名鼓師雷海青的兄弟雷萬春。後為張巡許遠部將守睢陽時盡節。閩南一帶則多認為是雷海青,而且出身是個畲族少年。由於姓雷,民俗便把他神化為“玉封九天風火院都元帥”。“九天風火院”是雷神的宅府,這是從雷海青的姓生髮而來。另外,由於海青的“海”與“蟹”諧音,因而也傳説戲神是蟹相,睡必流涎。潮州市田元帥的塑像頭部左右各有一巴掌,嘴角還有涎跡。又有一説田元帥是青蛙神,他原為樂師,最後一次譜曲成後便化作青蛙而隱。這又是從海青的“青”字做文章。
閩台兩地共仰的神祇很多,戲神“田都元帥”便是其中之一,兩地城鄉都有不少“元帥廟”(也稱“元帥府”),而台灣的元帥廟都是從福建分爐去的。每年農曆八月廿三,兩地田都元帥信仰者都要在元帥廟中連續三天舉行祭祀典禮,焚香化紙,器樂齊奏,場面十分隆重。更有許多信眾,渡海前來祖廟朝拜瞻禮。

田元帥傳説

相傳,田都元帥是唐代人,俗名雷海青,擅長音律,善歌舞,被召入宮中當樂師。由於才華出眾,唐玄宗李隆基令他管理宮中的樂工、歌舞女。安史之亂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出京逃難,雷海青被叛軍擒獲。有一日,叛將安祿山在宮中擺宴,要雷海青獻藝助興。威逼之下,雷海青奏了一曲哀樂,奏畢,擲樂器於地痛罵叛賊。安祿山大怒,令兵士把雷海青肢解示眾。雷海青死後,忠魂不散,一路追隨李隆基逃難。每逢叛軍追至,他都在空中顯靈護駕,煽風點火大敗叛軍。一次,其“雷”字大旗,上部被雲遮住,雨頭不顯,只見田字,這就是民間稱之為“田都元帥”的來由。
李隆基避難回京後,感念雷海青忠誠,追封他為梨園總管,梨園弟子尊他為會樂天尊、歌舞菩薩、田都元帥,建廟祀奉。雷海青忠心不二的精神也感動了上天,玉皇大帝敕封他為風火大元帥,助張天師驅疫鬼、除疫患。因此,田都元帥又從梨園弟子信奉的戲神,演化為驅鬼禦寇、保境安民,並能為兒童除病消災的神祇了。

田元帥著名景點

坐落於福州鼓樓區元帥路的“元帥廟”,據傳是福建年代最久的祀奉田都元帥的廟宇,有閩台兩地元帥廟祖殿之稱。據《福建壇廟志》載,該廟始建於唐末,迄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福州元帥廟祖殿原為唐宮殿式建築,規制宏偉,擁有大殿、拜殿、戲台、酒樓等。如今,正殿、偏殿、監殿、真廊、門廳等建築仍在,信眾們集資修葺,有關部門闢為宗教活動場所。
福州地區信仰“田都元帥”的民眾很多,福州人移居台灣後,把閩劇、亻尺唱等也帶到台北、基隆、淡水等福州人聚居的地方,元帥廟也隨之而建。台北龍山紫來宮、漳化鹿港玉渠宮、新竹元帥府等都是台灣著名的元帥廟,這些廟宇的信徒,都尊福州元帥廟為祖廟。
田都元帥信仰在閩南也很普遍,清道光年間編纂的《廈門志》就記載,民間相信田都元帥能顯威禦寇、保境安民,“嬰孩生瘡毒,祈禱屢效,上元前後香火尤盛”。閩南人渡台後,田都元帥信仰也隨之而去了。
不久前,福州亭江鎮象洋村一座始建於明弘治年間的元帥廟重建落成,旅外及旅台鄉親專程回鄉參加落成慶典。新建的象洋“元帥府”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富麗堂皇。據稱,這是福州地區最大的元帥廟。該廟重建時,在廟後發現一座閩南籍木偶藝人夫婦合葬的明代古墓。鄉老們説,這對夫婦多年在這一帶鄉間演出,並能除妖驅鬼,疑為雷海青下凡,於是建廟祀奉。這座墓葬的發現,佐證了田都元帥為戲神的傳説。閩台兩地共仰一個戲神,説明了兩地戲劇文化同根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