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用商品生產商品

鎖定
《用商品生產商品》是英籍意大利經濟學家皮羅·斯拉法創作的經濟學著作,於1960年首次出版。 [1] 
作者在該書中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利潤率的確定問題。為此,斯拉法首先闡述了他的價值理論。他把商品的價格歸結為勞動時間,並進而歸結為生產價格,認為:商品價格的形成與利潤率有關,但是在求出利潤率之前,價格是不能決定的。斯拉法在書中建立了一套“標準合成商品體系”(也稱標準體系),以滿足作為“不變的價值尺度”的必須條件。進而作者又用這一體系下的“標準商品”來作為一種“不變的價值尺度”,用“標準商品”來作為一種“不變的價值尺度”,可以據此計算出利潤率,以及利潤與工資的相對份額。這樣,就解決了利潤率的確定問題。這便是斯拉法的一種客觀價值理論。 [2] 
作品名稱
用商品生產商品
外文名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作    者
皮羅·斯拉法
首版時間
1960年
字    數
65千字
類    別
經濟學
副標題
經濟理論批判緒論
ISBN
9787100081528 [7]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7] 

用商品生產商品內容簡介

《用商品生產商品》除序言和附錄外,共有3篇12章。其基本理論和觀點主要集中在第1、2篇,第3篇討論了一些更為複雜的情況。現根據原書的順序和結構,對其基本理論觀點進行介紹。 [1] 
該書把社會經濟體系描述為由一套表達投入的生產資源和勞務與產出的產品之間的關係的線性生產方程,以社會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循環流轉的形式考察會經濟體系的運行。根據李嘉圖的國民收入在工資與利潤之間的分配份額互為反方向變化的分配理論,論證了在全競爭市場的每種商品價值或價格(相當於馬克思的生產價格)的決定問題。 [3] 
在書中,斯拉法設計了一種被稱為以“標準商品”為中心的“標準體系”結構或經濟模型。所謂“標準商品”並不是一種商品,而是具有這樣特點的一組合商品:該生產體系所產出的諸商品的比例(如180噸鐵:270噸煤:360夸特小麥),恰好等於這些產品作為生產資料與生活勞動一起參與它們的生產的比例(如生產出上述三種商品用的生產資料合計為150噸鐵:225噸煤:300夸特小麥)。即都是1噸鐵:
噸煤:2夸特小麥。由於這樣的“標準合成商品”(簡稱“標準商品”)具有如下特點,即不管國民收入或國民產品在工資與利潤之間的分配份額如何發生變化,標準商品的價值或價格不會發生變化。因而斯拉法在這裏提出的“標準商品”的概念可以看成是李嘉圖曾經力圖尋找但卻一直沒有找到的“不變的價值尺度”。 [3] 

用商品生產商品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編 單一產品生產部門和流動資本
第一章 為維持生存的生產
1.兩種產品
2.三種或更多產品
3.一般情形
第二章 具有剩餘的生產
4.利潤率
5.利潤率舉例
6.基本產品和非基本產品
7.術語解釋
8.生存工資和剩餘工資
9.以產品支付工資
10.勞動的數量和質量
11.生產方程
12.自行更新體系中的國民收入
第三章 勞動對生產資料的比例
13.工資作為國民收入的一部分
14.全部國民收入歸於工資時的價值
15.勞動對生產資料的比例的變化
16.“赤字生產部門”和“剩餘生產部門”
17.一種分水線比例
18.恢復平衡的價格變動
19.產品對生產資料的價格比率
20.產品之間的價格比率
21.一種再現的比例
22.平衡比率和最大利潤率
第四章 標準商品
23.“一種不變的價值尺度”
24.完善的合成商品
25.這樣一種商品的建立:舉例
26.標準商品定義
27.相等比率的超過數
28.純產品對生產資料的標準比率(R)
29.標準比率和利潤率
30.標準體系中工資和利潤的關係
31.推廣到任何體系的關係
32.舉例
33.標準商品的建立:q體系
34.作為單位的標準國民收入
35.排除掉非基本產品
第五章 標準體系的唯一性
36.導言
37.轉化為一種標準體系總是可能的
38.為什麼產生唯一性的問題
39.在一切工資水平時的正數價格
40.零數工資時的生產方程
41.唯一的一套正數乘數
42.和R最低數值對應的正數乘數
43.用相等的勞動量代替標準產品
44.作為自變量的工資或利潤率
第六章 還原為有時期的勞動量
45.生產費用方面
46.“還原”定義
47.分配改變時個別項目變動的型式
48.項目總量的改變
49.價格下降率不能超過工資下降率
第二編 多種產品生產部門和固定資本
第七章 聯合生產
50.生產兩種聯合產品的兩種方法;或生產它們的一種方法和使用它們生產第三種產品的兩種方法
51.普遍的聯合產品體系
52.建立標準體系的複雜性
第八章 具有聯合產品的標準體系
53.負數乘數:(1)生產比例和使用比例不相容
54.負數乘數:(2)基本和非基本產品聯合地生產
55.負數乘數:(3)特殊原料
56.關於標準商品負數組成的説明
57.基本和非基本產品,需要新的定義
58.三類非基本產品
59.第三類舉例
60.一般定義
61.去掉非基本產品
62.基本產品方程體系
63.建立標準體系
64.只有R的*值在經濟上是有意義的
65.對非基本產品課税不影響利潤率和其他產品的價格
第九章 聯合生產的其他意義
66.兩種生產過程聯合生產兩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
67.僅由一種生產過程聯合生產兩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
68.還原為有時期的勞動量不是普遍可能的
69.不能確定在工資變動時所有價格仍然是正數
70.負數勞動量
71.價格下降率不再為工資下降率所限制
72.上述命題所包含的意義
第十章 固定資本
73.作為一種聯合產品的固定資本
74.不同年齡的機器視為不同產品
75.耐久工具用年金方法計算的年度費用
76.用聯合生產方程方法計算上述費用
77.方程方法更為一般
78.同類工具不同用途的不同折舊
79.固定資本一般不可能還原為有時期的勞動量
80.如果r=0,機器賬面價值如何隨着年齡而改變
81.在一台部分磨損了的機器中所“包含”的勞動量
82.如果r>0,賬面價值如何隨着年齡而改變
83.整套各種年齡機器的賬面價值隨着r的變動而變動
84.標準體系中的固定資本
第十一章 土地
85.可以獲得地租的自然資源和非基本產品的類似
86.級差地租
87.單一土質土地的地租
88.地租和“粗放的”與“集約的”遞減收益的關係
89.多種農產品
90.“單一產品體系”和“多種產品體系”的區別——修改過的
91.準地租
第三編 生產方法的轉變
第十二章 生產方法的轉變
92.簡單清晰:非基本產品
93.基本產品:生產方法和體系二者都已轉變
94.利潤率的上升一定引起向較高標準比率轉變的條件
95.在整個一系列從體系到體系的轉變中(假定整個體系是單一產品體系),對應利潤率上升的工資下降
96.多種產品體系中生產方法的轉變
附錄
甲 關於“次體系”
乙 關於自己再生產的非基本產品
丙 一種“基本體系”的設計
丁 參考文獻
1.在重農注意和李嘉圖著作中國作為一種循環過程的生產
2.價值的標準尺度和“支配的勞動”
3.最大利潤率
4.作為聯合產品的餘剩固定資本 [4] 

用商品生產商品創作背景

據斯拉法自己在該書序中所講,他撰著《用商品生產商品》的主要目的是要發展李嘉圖的價格理論,以此取代新古典學派的邊際效用論。為此目的,他要解決李嘉圖關於尋找一個不變的價值尺度的問題。 [1] 

用商品生產商品作品思想

一、只考慮流動資本時的價格決定理論
斯拉法採用了逐步具體化的研究方法,在該書第1章,首先假設了一個簡單的社會,它所生產的商品僅能維持自己,每種商品由一個單獨的生產部門生產。各種商品都是由投入的各種生產資料(也都是商品)和勞動生產的,並且在生產之後經過市場彼此交換。斯拉法假定在全部產品中:
280夸特小麥+12噸鐵→400夸特小麥
120夸特小麥+8噸鐵→20噸鐵
這是簡單的維持生存的生產,生產開始的投入和生產的結果完全一樣。這裏的交換價值,就是商品本身,10夸特小麥對1噸鐵。
接着,在第2章中斯拉法開始分析有剩餘產品情況下價值的決定。剩餘的產生使各個生產方程的加總方程兩邊不等,設經濟體系有K個生產部門生產K種商品。如其中一種商品作為價值標準,令其價格等於1,整個方程體系就有K-1個價格要決定,而卻有K個方程,方程體系無解。由於不能在價格決定之前分配剩餘,也不能在求出利潤率之前決定價格,結果是,價格和剩餘的分配必須同時決定。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增加利潤率作為一個未知數,從而使這個體系包括K個獨立方程,這些方程決定K-1個價格和利潤率,使方程體系有唯一解。斯拉法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例子説明這種關係:
280夸特小麥+12噸鐵→575夸特小麥
120夸特小麥+8噸鐵→20噸鐵
與前邊的例子相比,小麥的生產從400夸特增加到575夸特,這就有了175夸特小麥的社會剩餘。為使墊支能夠更新,並且使利潤率能夠比例子兩個部門的墊支而分配於兩個生產部門,兩種商品的交換率為15夸特小麥對1噸鐵,與此對應的利潤率在每一個生產部門是25%。作為説明,斯拉法以鐵業為例進行計算。在20噸鐵中,8噸用於更新,12噸按每噸15夸特小麥的價格出售,因此得到180夸特小麥。在180夸特小麥中,120夸特用於更新,60夸特是利潤,小麥在鐵業中的總價值是120夸特+15夸特X8=240夸特,所以利潤率是25%。
在第3章,斯拉法分析勞動和生產資料的比例對價格決定的影響。假定勞動者的工資一定,淨產品減去工資的份額,即歸生產資料所有者的份額也一定,利潤率就可以確定。斯拉法的價值理論是和分配理論聯繫在一起的。他認為,如果全部國民收入都用於支付工資,商品的相對價值是和商品的勞動耗費成比例的。如工資降低了,利潤就會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如價格仍然不變,由於不同生產部門使用的勞動和生產資料的比例不等,那些勞動對生產資料比例很低的生產部門中,在支付工資和利潤時,將會出現赤字;而在另一些比例很高的生產部門中,則將產生剩餘。因此,在工資削減時,價格需要改變,以便在“赤字”生產部門和“剩餘”生產部門中恢復平衡。 [1] 
二、標準商品和標準體系
李嘉圖曾因混同了價值與生產價格,從而無法解決價值規律同生產價格之間的矛盾。這些錯誤所導致的矛盾致使李嘉圖畢生糾纏於“不變價值標準這一怪物”的尋找。斯拉法同樣在該書中也始終致力於尋找一個“不變的價值標準”。
斯拉法認為,當任選一種商品作為標準來表示某種商品的價格時,它的價格變動究竟起於被計量的商品,還是起於計量標準的特殊性,無法説定。因此需要尋找一種“不變的價值尺度”,才能使任何其他產品的價格變動被孤立起來,“因而可以如同在真空中一樣觀察它們了”。可是,在經濟體系中,沒有個別商品或個別生產部門能夠滿足作為“不變價值尺度”的這種必需條件。但他斷定許多部門或許多商品的混合會恰好滿足這些要求的。即從實際經濟體系中可以提煉出一種“合成”生產部門”或“合成商品”,它們的純產品對生產資料的比率在面臨工資任何變動時不變。要滿足這個要求,就必須建立這樣一種體系:各部門所生產的商品之間的比例等於所有部門所消耗的生產資料總量之間的比例。作為例子,斯拉法從實際經濟體系中按照所要求的比例得出下面一個歸約體系:
90噸鐵+120噸煤+60夸特小麥+
勞動→180噸鐵
30噸鐵+75噸煤+90夸特小麥+
勞動→270噸煤
30噸鐵+30噸煤+150夸特小麥+
勞動→360夸特小麥
總計:150噸鐵、225噸煤、 300夸特小麥、
勞動
上式表明:這個體系所生產的三種商品的比例(180:270:360)等於三種商品參加它們的生產資料總量的比例(150:225:300)。因此,所尋找的“合成商品”是由下列比例構成:
1噸鐵:
噸煤:2夸特小麥
斯拉法把這種混合物叫做“標準商品”,而把採取這種比例生產“標準商品”的這組生產部門稱為“標準體系”。在標準體系中,各種商品生產的比例和它們參加生產資料總量的比例相同,還意味着每種商品生產數量超其生產中消耗的數量比率也是相同的。
斯拉法藉助數學演算和論證得出的結論是:(1)在標準體系中,無論純產品在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分配如何變動,並且無論由此產生的價格如何變動,純產品對生產資料的比例仍然相同。(2)在標準體系中,利潤率是作為商品的數量之間的一種比率而出現的,不論它們的價格如何。這意味着一旦知道由生產技術所決定的純產品對生產資料的比率和標準產品中支付工資的部分,利潤率就被決定了。
雖然“標準體系”是虛構的,但斯拉法認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到處都藏有這種模擬的標準體系。他企圖通過在標準體系中利潤率的確定,解決價值與生產價格的矛盾。
在第6章,斯拉法還從生產費用方面考察價格如何“分解自己”為工資和利潤的情形。他稱這樣一種運算為“還原為有間期的勞動量”,即在一種商品的生產方程中,用一系列的勞動量來代替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資料。通過對生產中前一個時期捎耗的商品和勞動依據它們的時期按照複利率乘以利潤因素,連續地進行這種運算,就可把各種商品還原為有時期的勞動量。 [1] 
三、多種產品生產部門和將固定資本引入後的標準體系和價格決定
斯拉法在第2篇中,首先考慮一個具有K個不同程序的體系,每個程序按不同的比例生產同樣的K種產品。當然,某些程序中的某些產品的係數是零。這樣,標準體系的方程就一般情況來説,就變成下面形式:
式中:1,2,...,K表示不同的生產程序,Ai,Bi,...,K,表示在第i個生產程序中不同產品作為生產資料使用的數量;A(i),B(i),...,K(i)表示第i個程序所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數量;P為各種商品的單位價值;r是利潤率;Li是第i個程序使用的勞動量;W為工資率。
為使每種商品在生產資料總量中的數量對相同商品在產品總量中的數量的比率相同,必須找出應用於K個生產方程的一套乘數。斯拉法論證道,通過對上面的方程體系進行線性交換,從這個體系的生產資料和產品雙方去掉非基本產品之後,可以找到這樣一套乘數,達到上述目的。
斯拉法關於一個生產部門生產一種以上產品問題的討論,主要是作為討論固定資本問題的一個引論。在他的標準體系中,他把耐久的生產工具視為一種程序的年度使用量的一部分,其餘留部分則視為這個生產部門年度聯合產品的一部分。這樣,為了決定屬於連續年齡羣的耐久工具的價值,就要求增加相同數目的方程。這些不同年齡耐久工具的價值,只是作為帳面價值,用於正確分配利潤和扣除折舊的基礎。“正確”的含義是指恰恰滿足更新生產資料和支付統一利潤率的原來條件。 [1] 

用商品生產商品作品影響

由於作者在《用商品生產商品》書中解決了經濟學的“難題”——利潤率的確定,並據此確立了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分配關係,從而為新劍橋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提供了一個價值理論基礎。該書被西方經濟學界認為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2] 
斯拉法在《用商品生產商品》中提出的思想,被認為是在分析方法、價值論和分配論等方面復興了李嘉圖理論體系,併為批判19世紀70年代興起的邊際分析法和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提供了基礎。由於該書直接涉及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新古典綜合派與英國新劍橋學派之間關於資本理論(和分配理論)的論戰(常稱為“兩個劍橋”的“資本論爭”),也影響到同時期關於馬克思經濟理論中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形式問題(簡稱“轉形問題”)的討論,該書對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3] 

用商品生產商品出版信息

《用商品生產商品》原為英文版,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中譯本由巫寶三譯出,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全書99頁。 [1]  [4] 

用商品生產商品作者簡介

皮羅·斯拉法(Piero Sraffa,1898—1983),意大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出生於意大利都靈,畢業於都靈大學,1924—1926年任佩魯賈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1926—1927年任卡利亞里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1927年任劍橋大學講師。後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成本與產量之間的關係》《競爭條件下的收益規律》《利潤遞增和代表性廠商》《哈耶克博士論貨幣與資本》《用商品生產商品》等。 [5-6] 
參考資料
  • 1.    楊建文主編. 20世紀外國經濟學名著概覽[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05:1026-1031.
  • 2.    郝萬祿,劉智勇主編. 簡明西方經濟學辭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0.03:148.
  • 3.    于光遠,經濟大辭典 上、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522頁
  • 4.    (英)斯拉法(P.Sraffa)著;巫寶三譯.用商品生產商品 經濟理論批判緒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目錄頁、版權頁.
  • 5.    陳學明,張志孚主編.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名著提要 中[M].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7.02:440.
  • 6.    李殿富主編. 經濟學科經典著作導讀[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9.01:74.
  • 7.    用商品生產商品 (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