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業演化

鎖定
產業演化是指產業自身在其萌生、成長、成熟、衰退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內部組織形態的變化、更替,直至出現新的主導組織形態的過程。
中文名
產業演化
外文名
Industrial evolution
產業演化的基本假設
  • (一)產業是一個複雜經濟系統
產業是一個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企業羣體組成的複雜經濟系統。一方面它的主要子系統具有多層次、多級別、多類型、多區域的複雜結構,另一方面各子系統之間具有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係。因此,產業是一個變量多、機制複雜、不確定因素作用顯著的特殊複雜系統,並具有自組織特性。表現在:(1)適應性。所謂適應性是指產業主體能夠通過規則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進行交流,在這種交流過程中“學習”或“積累經驗”,並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規則。(2)開放性。開放性是系統出現有序結構的必要條件。產業與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產業發展實質上是一個不斷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能量、信息,從而保持系統由低級有序形態向高級有序形態演變的過程;產業發展要有一個開發性環境。(3)非平衡性。只有在遠離平衡時,系統才能不斷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產業內部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能力、反應能力都有很大差別,加上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技術變革的破壞,使得產業處於一種非平衡狀態。(4)非線性特徵。所謂非線性是指系統內存在着各種形式的正反饋和負反饋,非線性作用是系統形成有序結構的內部原因。由於產業內部企業在規模、產品和企業相互關係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各企業之間的作用是非線性的;產業從無序到有序狀態轉變的過程,是正負反饋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
產業演化研究的方法論是進化理性主義,認為個人的理性十分有限和不完全,並且是處於進化中。Hayek(1952)從知識視角認為:知識具有時空性、侷限性和分散性等特徵,因而人們總是存在無知,知識的積累總是在不斷試錯過程中進化而來。行為經濟學發現“認知偏差”、“偏好逆轉”和“錨固效應”等現象,認為個體理性是依賴於具體的經驗場景;經濟社會學研究認為:個體的行為理性是內嵌於文化、歷史、政治意識形態等社會傳統中的;實驗經濟學論證了個體理性的進化。進化理性主義認為:(1)企業是異質性的,企業知識和能力存在差異;(2)知識是主觀和不確定的,企業現有的知識、技術、能力等都不確定;(3)企業的組織建構必須依據進化理性主義的原則,為應對無知留有位置,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建立應對不確定性的學習和創新機制;(4)社會互動是知識積累的重要渠道;(5)企業總是在其特定的認知狀態下權衡短期競爭力長期的適應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