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業成長

鎖定
產業成長指單個產業經歷其生命週期的一種過程。外在地表現為從弱小到強大、從不成熟到成熟。內在地則包括三個方面的變化:產業規模、產業技術和產業組織。
中文名
產業成長
外文名
Industry Growth
定    義
單個產業經歷其生命週期的一種過程
產業成長的模式
產業成長模式指產業成長過程表現出的固定的特徵。由於產業成長過程的多樣性,對產業成長模式的探索也存在多角度的問題。本節承接上節的內容,從產業成長的內源動力和外源動力的非平衡表現,得出產業成長的強制型、自組織型和引導型三種模式。
1.產業成長的強制型模式。
強制型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使某個或某些產業迅速成長起來,通過行政措施聚集產業成長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較短的時間裏使產業或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或從弱到強。這種模式是許多國家對某個產業處於落後狀況時較多使用的一種方法。如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趕上蘇聯在空間產業上的優勢,制訂“阿波羅計劃”,動用成千上萬的科技人員、集中上億資金,在短時間內使其“登月”計劃得以實現,從此奠定了其在空間產業上的優勢位置。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產業成長戰略基本上是採取強制型的。1950年代集中全民力量大鍊鋼鐵,以期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鋼鐵產業大國,實現“超英趕美”,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脱離了現實。計劃經濟時代強制型模式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兩彈一星”使我國的國防產業獲得了巨大的進步。
從以上成敗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強制型模式的實施成功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多種要件要足夠豐富,還要與其他產業協作和配套。如果這些條件難以滿足,產業成長就會出現畸形。一般來説,實施強制型模式是有對象的,那就是急需發展但規模和速度上按自然方式不合人意或不可能的產業。特別是國防產業、公共設施產業等規模經濟型產業比較適合強制型成長模式的採用。強制手段和方法主要是行政(政治)手段。行政手段指國家調動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壓力,強制產業成長。計劃經濟時期一般採用行政手段。實踐證明,行政手段參與經濟活動是低效率的。一般強制型成長模式是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存在的:一是資源配置方式完全由中央集權統一調配,市場力量根本難以存在的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內。由於資源的流動取決於計劃者而不是市場,產業成長就可能是被動的,即產業是被強制成長起來的。二是某些產業由於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市場機制的發揮難以進人該領域,政府只有通過積聚社會資源採取非市場方法促使其成長。如城市基礎設施等等。強制型成長模式雖然一般在市場之外,缺乏效率,但由於適合強制型成長模式的產業在社會中不可或缺,這種模式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當然在實際中也可以通過制度創新引人市場機制,使這種模式滲人市場因素提高效率。近年來各國對這方面的探索越來越多,有些已頗見成效,如允許私人蔘股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等。
2.產業成長的自組織模式。
產業成長的自組織模式指產業隨着市場演化而漸進發展和成長,是沒有任何外來干預下的市場自發推動過程。自組織是演化系統論的概念,指事物的發展通過內部自組織機制而達到。自組織模式是社會需求直接引致的結果。前面論述了需求對產業的一般作用,但需求在社會中是存在着倫理和價值屬性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社會倫理價值相一致或沒有違背社會價值的需求;一類是與社會倫理價值背道而馳的需求,例如,吸毒可以引起毒品的生產和銷售;色情可以引發色情業的擴張。雖然這類需求在人類社會中會一定程度地存在,但由於有違於人類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規範,這類需求是不能任其自由成長起來的。政府對之加以管制就是必要的,也就是政府要抑制其自組織過程。而對於與社會倫理價值規範相一致的產業,雖然有的需要政府的扶持,但大部分自己卻可以自發地成長起來,這就是產業自組織機制作用的結果。本文討論的是符合社會倫理價值的需求所引發的產業成長的模式。
產業成長的自組織模式的存在前提是在完全的市場條件下。市場機制是自組織機制最完整的表現。在完全市場條件下,有市場需求的產業就會通過市場機制組合資源,促進該產業的快速成長。
自組織模式有幾個優點:(1)產業成長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效率相對於強制型模式效率一般要高些;(2)可以引發符合社會需求的新興產業的出現;(3)產業本身的成長與其他產業間能達到較好的均衡和協調。但另一方面,這個模式同樣有幾個明顯的劣勢:(1)可能延緩產業成長的速度,失去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2)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市場秩序的混亂;(3)對後發展國家可能產生產業成長的惡性循環。
3.產業成長的引導型模式。
如果説強制型模式是在計劃經濟國家裏,或市場經濟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如戰爭時期及其後期為了促進某些產業能得到快速成長而選擇的模式,自組織模式是在完全市場經濟下、利用市場力量促進產業成長的最優模式;那麼,引導型模式就是在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化轉型時期(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也常常使用)對於特定的產業而較多采取的綜合前兩種模式優點的一種模式。強制型模式雖然可以快速地使某些產業得到成長,但最終會導致整個產業結構失調,反過來也會阻礙這些產業的成長。自組織模式在理論上是最佳模式,但在現實中完全的市場條件是難以達到的,而且對於轉型期的後發展國家而言,自組織模式對於某些產業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自組織是一種緩慢的、不斷自我調整的自然過程,對處於落後狀態的一些國家顯然會導致“窮者愈窮”的局面,這於後發展國家是不公平的。所謂引導型成長模式指國家利用產業政策和制度創新對欠成長的產業或瓶頸產業通過市場力量引導其快速(超過平均產業成長速度)成長。這種模式與強制型模式的相同點是都依靠了政府的力量促進產業快速成長,不同的是利用的手段或工具有較大的差異,前者一般使用的是產業政策,而後者往往使用行政措施。在本質上這種模式與自組織模式較為接近,因為決定產業成長的方向和速度的都是市場力量,產業政策只不過為產業成長提供了外在的條件和邊界,內在動力仍是市場。也可以説引導型成長模式是對自組織模式的補充。雖然如此,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政府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和前景預測能力,這樣才能迅速抓住機會。但人的預見總是有限的,反過來因為政策的延誤也可能失去很多市場機會,這方面的例子同樣很多。因此引導型模式在應用中要注意其天生的侷限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