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後腰痛

鎖定
產後腰痛,中醫病名。是產後以腰痛為主症的一種病症,可表現為腰部的一側或兩側,可腰痛而牽及腿痛。
中醫學名
產後腰痛
疾病分類
婦科
常見發病部位
腰部
常見病因
腎虧血虛、寒濕阻絡、淤血留滯
多發羣體
產後婦女

產後腰痛名詞解釋

指產後以腰痛為主症的一種病症,可表現為腰部的一側或兩側,可腰痛而牽及腿痛。

產後腰痛歷史沿革

《女科醫則玄要》雲:“女人之腎,胞脈所繫,產後血下過多,則胞脈虛,胞脈虛則腎氣虛,故令腰痛,其症隱隱疼,補腎地黃丸主之。”

產後腰痛病因

本病多因腎虧血虛、寒濕阻絡、淤血留滯導致。

產後腰痛病機

1、腎虧血虛 多因產時勞傷腎氣,損傷脈絡,復因失血過多,致使腎虧血虛而痛。
2、寒濕阻絡 多因產後氣血不足,寒濕之邪乘襲,邪遏經絡而引起。
3、淤血留滯 多因產後淤血阻滯經脈所致,不通則痛。

產後腰痛診查要點

產後腰痛一、診斷依據

女性產後自覺腰痛不能轉側,四肢沉重,步履艱難。

產後腰痛二、病證鑑別

診斷明確,無需鑑別。

產後腰痛辨證論治

產後腰痛一、辨證要點

產後腹痛應注意疼痛的性質,並結合兼症及舌脈來辨證,若產後出現腰痛綿綿,或痠痛,隱痛喜揉按,屬於腎虛;若出現腰部脹痛如刺,痛有定處者,多屬於血瘀;若出現產後腰痛轉側不利,冷痛重着,喜暖喜按,遇寒加劇,多屬寒濕之症。

產後腰痛二、治療原則

治宜培補氣血固腎。

產後腰痛三、證治分類

1.腎虧血虛型
主證:腰痛綿綿,脛膝疫軟,眩暈耳鳴,手足麻木,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沉細。
治法:養血滋陰。
代表方:八珍湯加杜仲、續斷、寄生、阿膠。
常用中藥:台黨蔘、白朮、茯苓、炙甘草、熟地、白芍、川芎、當歸、杜仲、斷續、寄生、阿膠、生薑、大棗。
2.寒濕阻絡型
主證:腰痛轉側不利,遇寒加重,腰腹冷,肢節酸楚,舌胖大有齒,苔白滑而膩,脈沉緩。
治法:温陽利濕。
代表方:甘草、乾薑、茯苓、白朮加味湯。
常用中藥:甘草、乾薑、茯苓、白朮、寄生、威靈仙、桂枝、白芍、片薑黃
3.淤血留滯型
主證:腰痛如錐刺,活動後稍舒,或伴少腹疼痛,舌邊可有淤斑,脈弦澀。
治法:祛淤通絡。
代表方:獨活寄生湯加減。
常用中藥:獨活、寄生、秦艽、杜仲、續斷、當歸、赤芍、川芎、丹蔘、川牛膝、桃仁、土鱉蟲、甘草

產後腰痛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取大腸俞、環跳、委中、崑崙。腎虛加腎俞、足三里,針而灸之,以助陽温經止痛,主治腰痛偏腎陽虛者;加秩邊、三陰交、太溪以滋補肝腎,榮養筋脈,主治產後腰痛而偏腎陰虛者;血瘀者,加膈俞、血海、三陰交、腎俞、期門、合谷,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耳針:取神門、要、膝、臀、坐骨、耳殼背面相應穴位。用半寸針施捻轉手法或用藥籽壓法,隔日一次,適用於本病症。
刺絡拔罐:取環跳、大腸俞、委中、陽陵泉,每次選1-2穴,用三稜針點刺3-5點,取大號玻璃罐,閃火法拔之,出血量5-10毫升。適用於疼痛急性發作,有緩急解痛之效。
食療法:絲瓜湯。原料組成:絲瓜絡30克,黃酒適量。

產後腰痛轉歸預後

從孕期即開始預防腰痛。注意合理進食,避免體重增加過快而增大腰部的負擔,造成腰肌和韌帶的損傷。注意充分休息,在飲食上,多吃牛奶、胡蘿蔔等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增加素食在飲食中的比例,可避免骨質疏鬆而引起腰痛。
轉歸與預後與體質差異、病情的輕重、治療調攝是否得當有關,若能及時治療,大多可以治癒,預後亦佳。如果失治、誤治,日久不愈,正氣愈虛,經脈氣血瘀阻愈甚,轉虛實夾雜之證,可致肌肉萎縮,筋脈拘緊。

產後腰痛文獻摘要

《女科醫則玄要》雲:女人之腎,胞脈所繫,產後血下過多,則胞脈虛,胞脈虛則腎氣虛,故令腰痛,其症隱隱疼,補腎地黃丸主之。
[1-4] 
參考資料
  • 1.    屠佑堂.《中醫實用診療大全 下冊》: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03月
  • 2.    於松.《產婦護理宜忌大全》:華夏出版社,2010年
  • 3.    王雲凱.《疾病診治大典 中醫卷》: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 4.    (清)趙碑山人著,李積敏點校.《女科醫則玄要》:中醫古籍出版社 ,2013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