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後傷食

鎖定
產後傷食,中醫病名,出自《傅青主女科》。指產後諸臟腑功能未復,脾胃虛弱,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損傷脾胃,則健運失職。症見脘腹滿悶,噯腐吞酸,大便酸臭。因產後多虛多瘀,治宜消補兼施。
中文名
產後傷食
性    質
中醫病名
出    處
《傅青主女科》

產後傷食病因病機

1.傷食
產後飲食失節,生冷不慎,重傷脾胃,水谷相雜而下。
2.寒濕
脾虛惡濕,寒濕內盛,水谷下走腸道。
3.濕熱
產後脾運未復,夏秋受邪,暑濕藴結化熱,濕熱下注腸道。
4.脾虛
素體脾虛或產前泄瀉未愈,復因產勞傷氣,運化不健而致。
5.腎虛
素體腎虛,產後腎陽更虛,或脾虛久結傷腎,命門火衰不能暖土。

產後傷食臨牀表現

產後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塘,甚或瀉下如水樣。

產後傷食鑑別診斷

根據症狀發生於產褥期進行診斷,須作大便常規檢查,並與菌痢或急性肝炎發病前泄瀉鑑別。

產後傷食辨證施治

1.內治法
(1)傷食證候:產後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臭穢,腹痛即瀉,瀉後痛減,脘腹痞滿,噯腐不食。苔垢膩,脈滑數。治則:消食導滯止瀉。主方:保和九加減。方藥:焦山楂、橘皮、姜半夏、茯苓、麥芽、六曲、萊菔子、連翹、煨木香。
大便頻增,裏急後重者,加芡實、制黃芪、黃芩、黃連、銀花炭;胸悶脘痞,苔膩者,加蒼朮、厚朴、陳皮;納少院脹者,加雞內金、豆蔻;噯腐吞酸,苔黃膩者,加黃連、雞內金。
(2)寒濕證候:產後腹痛,腸鳴泄瀉,納少胸悶,倦怠乏力。苔白膩,脈濡細。治則:温中健脾,燥濕止瀉。主方:胃苓湯加減。方藥:蒼朮、川樸、陳皮、甘草、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砂仁(後下)、木香。
外感寒邪者,加藿香、紫蘇、生薑;胸悶氣滯者,加桔梗、大腹皮、枳殼;惡寒發熱身疼痛者,加荊防風、川芎;形寒肢冷,舌淡脈沉遲者,加黨蔘、附子(先煎)、乾薑;泛吐清水者,加談吳萸、乾薑、姜竹茹。
(3)濕熱證候:產後大便頻下,腹痛即瀉,便稀臭黃,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苔薄厚膩,脈數。治則:清熱利濕止瀉。主方:加味葛根芩連湯。方藥:葛根、黃芩、黃連、赤芍、銀花炭、竹葉、玄蔘、木香、甘草、通草、
泛惡嘔吐者,加左金丸(吞)、旋覆花、代赭石、藿香、佩蘭、桔梗;大便熱臭者,加黃連、黃芩、焦山梔;大便挾膿血者,加赤芍、丹皮、白頭翁、秦皮、檳榔;胸悶脘脹食少者,加川樸、山楂、神曲;倦怠多汗,脈細數無力者,加黨蔘、麥冬、五味子。
(4)脾虛證候:產後大便次數增多,時溏時幹,脘腹滿脹,納谷不佳,神疲倦怠。苔薄白,舌淡,脈緩弱。治則:健脾滲濕,和中止泄。主方:參苓白朮散加味。方藥:黨蔘、茯苓、白朮、扁豆衣、炒苡仁、陳皮、山藥、吳茱萸、木香、六曲、山楂、炙甘草。
瀉久脱肛氣短者,加升麻、柴胡、黃芪;便泄日久者,加山藥、牡蠣、赤石脂;納呆食積者,加山楂炭、神曲、雞內金。
(5)腎虛證候:產後泄瀉,臍下作痛,瀉後痛減,完谷不化,腹部畏寒,肢冷。苔白舌淡,脈沉退而細。治則:温腎健脾,固澀止瀉。主方:四神九加減。方藥:肉豆蔻、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附片(先煎)、炮姜、煨木香。
泄瀉無度,腰痠肢冷者,加附子、肉桂、鹿角片;腹痛甚者,加小茴香、木香、山藥;小腹空墜或脱肛者,加升麻、柴胡、黃芪。
2.其他療法
(1)中成藥香砂六君子、左金丸、香連丸、純陽正氣丸、參苓白朮沖劑、四神九。
(2)驗方馬齒莧、地錦草、大棗,煎湯飲服。適用於濕熱泄瀉。或炮姜炭末每日3次,吞服。
(3)針灸療法①針刺足三里、脾俞、大腸俞穴;足三里、內關、風池穴。兩組穴交替使用;②灸關元,或足三里、脾俞、大腸俞;③濕熱瀉:取下脘、合谷、內庭等穴(瀉法);寒濕瀉:取天樞、氣海、中院、大腸俞等穴(瀉法);傷食瀉:取足三里、胃俞、大腸俞、中脘等穴(瀉法);腎虛瀉:取命門、關元、百會(灸法)、腎俞、脾俞等穴(補法)。
3.注意事項
本病多因產褥期間傷食或感受寒濕、濕熱之邪,導致脾胃運化失司,食滯濕濁內藴,下走腸道所致。
產後具有多虛多瘀的特點,因而產後調攝甚為重要,但不宜竣補,應注意飲食衞生,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建議採取少食多餐。產後傷食不可攻伐,應採用平緩的藥物,健脾與消導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