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品市場

鎖定
產品市場,又稱商品市場,是指有形物質產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企業在這裏出售其產品或勞務。
中文名
產品市場
產品市場
是商品經濟運行的載體或現實表現
一是商品
交換場所和領域
有購買力
的需求

產品市場市場介紹

產品市場是商品經濟運行的載體或現實表現。相互聯繫的有4層含義:一是商品交換場所和領域;二是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之間各種經濟關係的匯合和總和;三是有購買力的需求;四是現實顧客和潛在顧客。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勞動分工使人們各自的產品互相成為商品,互相成為等價物,使人們互相成為市場;社會分工越細,商品經濟越發達,市場的範圍和容量就越擴大,這一點就像生物圈一樣,物種種類越多,生物圈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大。同時,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着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信息反饋,直接影響着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聯結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供、銷各方,為產、供、銷各方提供交換場所、交換時間和其他交換條件,以此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產品市場類型

Ⅰ、按市場的主體不同來分類
(一)、按購買者的購買目的和身份來劃分
生產商市場――工業使用者市場或工業市場
(二)、按照企業的角色分
購買市場——企業在市場上是購買者,其購買生產要素。
銷售市場——企業在市場上是銷售者,出售自己的產品。
(三)、按產品或服務供給方的狀況(即市場上的競爭狀況)分
Ⅱ、按消費客體的性質不同分
按照交易對象的不同來劃分
(一)、按交易對象的最終用途來分類
(二)、按交易對象是否具有物質實體來分類壟斷競爭市場
有形產品市場
無形產品市場
(三)、按交易對象的具體內容不同來分類
商品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
(四)、按人文標準分:
婦女市場、兒童市場、老年市場
按地理標準(空間標準)分:按市場的地理位置或商品流通的區域
國內市場:北方市場、南方市場、沿海市場、……
國際市場:國別市場和區域市場
(五)、按市場的時間標準不同來分類
現貨市場
期貨市場
淘寶市場

產品市場市場要素

市場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慾望和需求並且願意和能夠以交換來滿足此慾望和需求的潛在顧客組成。
市場=消費主體×購買力×購買慾望

產品市場主要特徵

①統一的市場
意義:不僅使消費者在商品的價格、品種、服務上能有更多的選擇,也使企業在購買生產要素和銷售產品時有更好的選擇
②開放的市場
意義:一個開放的市場,能使企業之間在更大的範圍內和更高的層次上展開競爭與合作,促進經濟發展
③競爭的市場
競爭是指各經濟主體為了維護和擴大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各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和擴張行為,努力在產品質量、價格、服務、品種等方面創造優勢
意義:充分的市場競爭,會使經濟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
④有序的市場
要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羣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
意義:市場有序性能保證平等競爭和公平交易,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市場的交易原則
自願原則 平等原則 互利原則 商業道德

產品市場理解

綜述
西方經濟理論對市場的理解歷經四次深化:
(1)古典經濟理論的“自由放任”秩序;
(2)新古典的“完美”價格機制
(3)宏觀經濟學的“需政府幹預”;
(4)新制度的“產權明確是前提”。
古典經濟理論的“自由放任”秩序
《國富論》 《國富論》
亞當.斯密以“個人滿足私慾的活動將促進社會福利”為邏輯起點,推演出市場就是“自由放任”秩序。政府完全不能干預個人的追求財富的活動,也完全不用擔心這種自由放任將製造混亂,“一隻看不見的手”將把自由放任的個人經濟活動安排的井井有條。也就是説,亞當斯密的市場概念重點在於強調限制政府對個人經濟活動干預上。《國富論》也花相當的篇幅去抨擊干預個人經濟活動,限制個人經濟權力(產權)的重商主義政策。以後的古典經濟學家也一直堅持自由放任的觀點。
新古典的“完美”價格機制
新古典在引入邊際概念和數學論證的基礎上,為新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建立了形式上“完美”的數學模型:一般均衡。在這個模型中價格是最重要的自變量,這一模型也可以叫價格機制。達到一般均衡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資源在價格的指引流動的過程,所以,價格機制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新古典的市場概念除了增加形式上“完美”以外,實質上並沒有給古典理論增加新的思想內涵。也就是説,新古典“完美”的數學模型下的表皮下,依然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秩序,“新”更是“新”在形式上。而且這種形式上的完美是以犧牲思想上深度為代價的,精美的一般均衡模型武斷地抽象掉了“個人追求滿足私慾的活動促進社會福利”的邏輯支撐。
宏觀經濟學的“需政府幹預”
凱恩斯 凱恩斯
上世紀的經濟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迫使西方的經濟理論家反思古典理論對市場的定義。最後的答案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行的,看不見的手有時並不存在,市場會失靈,政府應該對經濟活動進行“總量”上進行干預,於是“宏觀經濟學”就誕生了。羅斯福也接納了凱恩斯的建議,實施政府幹預經濟的“新政”。現在已經形成了在全世界基本達成共識的政府幹預經濟手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當然這些已經都談不上“新”政了。
新制度的“產權明確是前提”
同樣面對市場失靈科斯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外部性效用問題無需政府幹預,可以通過明確相關產權利用市場來解決。而張五常更絕對,他説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外部效用,只存在不明確的產權狀態。無論如何,科斯給市場概念帶來了革命性的創新。他讓人們意識到,市場的關鍵並不在於非人格化的機械的“價格機制”,而是在於經濟活動參與者的權力(產權)。
如果説古典經濟學家闡釋了“市場”是“自由放任秩序”,那麼科斯就回答了怎麼去實現“自由放任秩序”或者“價格機制”。
理解的邏輯及缺陷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
西方經濟學對市場概念理解的變化的背後是社會環境的變化。每一種理論都是建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上,這些背景有些被理論創建這意識到,而更多的則沒有意識到。意識到的部分被直接或間接地被創建者明確地作為假設,而沒有意識到的則形成“隱含假設”。
斯密的對“市場”自由放任的定義,是建立在“個人追求私利將促進社會福利”邏輯起點之上的。也就是説,斯密把這一點當成他的市場概念的前提假設。既然把這一點作為前提假設,那麼斯密一定在當時的他所處的社會觀察到“個人追求私利促進社會福利”的效果。也就是説當時的英國已經初步具備能夠使“個人追求私利促進社會福利”的制度特徵。其實,“私利促進社會福利”的觀點在斯密以前已經在英國存在,並非斯密首創,他只是敏感地注意到這一現象,並以此推演出市場秩序。既然,“個人追求私利可以促進社會福利”的現象可以被觀察到,那麼,個人追求私利的活動一定是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的,也就是説“自由放任的秩序”在當時也是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的。這便意味着當時英國的制度是在相當程度上是支持“個人追逐私利”的活動的。支撐“個人追逐私利活動”存在需要什麼的制度呢?這個制度應該具備兩個特徵:
(1)承認個人“私慾”;
(2)承認個人追求滿足“私慾”所需要的財富的權力(產權)。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證明英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的確具備這麼兩個特徵。斯密寫《國富論》時,歐洲已經歷經了“文藝復興”和正在進行“啓蒙運動”。“文藝復興”的根本意義在於打碎否定個人“慾望”和“產權”(這裏產權的定義是個人追求財富的權力)的基督教制度,企圖建立承認個人“私慾”和“產權”的社會制度,這便是所謂的現代社會制度。那麼,承認個人“私慾”和“產權”便是斯密的市場概念的隱含假設了。所以這也是“經濟人”概念的隱含假設。儘管,斯密並沒有明確地提到“產權”的重要性,而實際上他的《國富論》的主旨就是要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因為他激烈地反對政府幹預個人追求財富的活動,激烈地批判當時存在的“重商主義”政策。這實際上就是在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當時的社會精英以維護自己的商業利益為目的,以國家利益為藉口,遊説當時的政府實施嚴重干預普通人經濟活動的,嚴重破壞普通人的“產權”的重商主意政策。所以,反對政府幹預,反對重商主意就是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了。
新古典的市場概念只是形式上“完美”了古典市場概念,沒有思想上的實質的深化,也就是説,馬歇爾時代的社會環境還基本類似於斯密時代的社會環境,斯密理論的假設和隱含假設在馬歇爾時代依然成立。
19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實際上意味着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從供小於求的社會過渡到供大於求的社會。古典經濟學家大部分都是悲觀的,他們都小看了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馬爾薩斯了,他認為人類沒有能力創造能夠填飽自己肚皮的財富。斯密儘管沒有馬爾薩斯那麼嚴重,但他能要小看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所以,他把短缺經濟隱含地當成他市場概念的又一個假設。1920年代的“大蕭條”實際上是人類首次面對生產能力出現超過“社會需求”的慌亂表現。當然,種過剩是“相對”的,是相對於“有效需求”的。凱因斯實際上是發現這個隱含假設的情況下,修正古典的市場概念。也就是説,凱因斯絕對不是反對“自由放任”秩序,相反,他是企圖利用適度的“政府幹預”更好的保障自由放任秩序。
斯密所遺漏的“產權”終於在上世紀中期被科斯發現。歷經了近200年的發展,英美社會中,政府幹預個人經濟活動的狀況已經大大小於斯密的時代了。所以,明確和保護個人產權的主要針對對象也早已不是政府幹預了,從凱因斯起古典的自由放任已經被冠以“保守主義”。這裏的“保守主義”是強調絕對自由的。科斯也正是再思考“外部性效應”問題時注意到“產權”的重要。而科斯的歸宿和斯密是一致的,可以説是殊途同歸。科斯認為所謂的外部性問題是出在相關產權的不明確上,明確了相關產權以後,無需政府幹預。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西方經濟理論建立在上文提及的承認“私慾”和保護“產權”的制度的隱含假設一樣,科斯對產權的闡述是不到位的,產權的大部分含義隱含於那個隱含假設之中。

產品市場中國市場發展

1978年,中國開始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1979年,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户被給予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1984年,中國做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2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進一步向世界宣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職能從服務於計劃經濟轉向服務於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中獲得自主權,政府逐步從直接的大量的企業管理中退了出來,成為宏觀管理和社會管理者。1994年財税、金融、外匯、投資等體制改革後,中國已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管理體系,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其次,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據國家統計局測算,中國非國有經濟創造的增加值佔GDP比重,1992年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另據世界銀行所屬國際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國GDP中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比重,國有為37%,集體為12%,私營為24%,外資為6%,股份制為3%,農户為18%。也就是説,私營部門的比重已經達到51%。這個估算為國際上所接受。非國有經濟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規範化改制力度不斷加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原則,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促進了勞動力要素的自主流動和工資率的自主形成。壟斷行業改革與重組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按照市場規則運行,轉製成為市場主體。中國政府採取措施鼓勵外商直接投資,大批外商投資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出口總額新增加部分外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63%。歐美有許多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諾基亞飛利浦等,都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中國市場化改革為他們開拓中國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三是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場從無到有並日趨完善,勞動力市場近年來發展快速,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技術市場、信息市場逐步形成。商品、生產要素和服務品的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形成,利率正在市場化,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效地發揮着作用。中介組織的發展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種機構類別、多種組織形式和多種服務方式的中介組織體系。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也在不斷改善與加強。
第四,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這些年來,通過三次修改憲法,已明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確立了市場規則,規範了市場主體行為,明確了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