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產效率

(生態學概念)

鎖定
生產效率 productive efficiency是圍繞生態系、羣落種羣個體等的物質能量的轉移效率。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態學中,但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可分四大類:(1)生態系乃至羣落中的效率;(2)個體乃至種羣內的效率;(3)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間的效率;(4)圍繞種羣的效率。
中文名
生產效率
外文名
productive efficiency
圍    繞
生態系、羣落、種羣

生產效率生態系

最古典的是某一時間內第i次營養階段所攝取的能量對第i-1階段所攝取能量的比率(Ai/Ai-1,以下的記號參閲生產速度),由最初提出這個效率的林德曼(R.I.Lindeman,1942)命名為累進效率(progressive efficiency)。後又稱為林德曼比率或林德曼效率。而奧德姆(E.P.Odum,1971)的營養等級同化效率(trophic level assimilationefficiency)與此相同,此外,他把Pi/Pi-1稱為營養等級生產效率(trophic level production ef-ficiency),把Ci,Ci-1錯誤地稱為林德曼效率。此外,林德曼曾認為,累進效率是隨着營養等級而增大的,後來又否定了這個説法。

生產效率個體種羣

某個個體乃至種羣內各種生產速度間的比率,普通應用Ai/Ci [(總)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Pi/Ci乃至Pi/Ai(淨同化效率)—net assimilationefficiency,production efficiency,Gi/Ci乃至Gi/Ai(生長效率—growth efficiency)。關於生長效率,一般把Gi/Ci稱為第一性生長效率(gro- wth coefficient of the first order),Gi/Ai稱為第二性生長效率(growth coefficient of thesecond order)以資區別。此外,在水產養殖學中應用的增肉係數為Ci/Gi,但實際上是給餌量與攝取量之比。也有人把個體乃至種羣內的效率的各類彙總起來稱為轉化效率。

生產效率捕食被捕食

通常是用某個種羣乃至個體的攝取速度除以它所捕食的一種以上種羣的生物量或淨同化速度。常應用伊夫列夫(V.S.Ivlev,1945)提出的捕食係數(ecotrophic coefficient)。這裏把Ci/Bi-1稱為(靜態)捕食係數(static ecotrophic coeffici-ent),Ci/Pi-1稱為動態捕食係數(dynamic ecotrop-hic coefficient)或稱捕食效率以資區別。

生產效率圍繞種羣

斯洛包特金(L.B.Slobodkin,1960,1962)對三個營養等級,僅各提取一種,且根據平衡的實驗系提出下列三種效率(後來為一般所應用);第一,某個種羣的被食速度對攝食速度的比率為Li/Ci,稱為生態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
在上述的實驗系中,某個種羣的被食速度與捕食它的種羣的攝取速度相同,所以後者也定義為Ci+1/Ci,但一般認為這二者是互不相同的,後者概可列入(1)中。第二,某個種羣的被食速度對此種羣的食物供給速度的比率稱為食物鏈效率(food chain efficiency)。同樣地在上述實驗中對某個種羣的食物供給速度,只不過是為其捕食種羣的死亡速度而已。由於等於純同化速度,所以(∵JBi-1≡0),也可以定義為Ci+1/Li+1=Ci+1/Pi-1。但是,這些一般也是不同的。第三是為種羣效率(population efficiency),即某個種羣的被食速度對於生產相當於被食量的生物量所需捕食速度的增量之比率。這裏被食量為0時,Ci=Fi+Ri+Ldi,在有被食量的情況下,則Ci′= Fi′+Ri′+Ldi+Lpi,即指這種情況下的Lpi/(C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