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產力佈局

鎖定
生產力佈局簡稱“生產佈局”。亦稱“生產配置”、“生產分佈”。一國或一地區範圍內生產力的空間分佈與組合形式,即其在一定地域存在和發展的生產力諸要素空間組合形式。社會生產力諸要素的地理分佈、空間組合形式以及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繫,隨着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存在和發展而存在和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是一個複雜的物質過程。其時空條件是不可分割的。生產佈局的涵義有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靜態的生產佈局,習慣上一般稱為“生產分佈”,是以往生產佈局的結果和以後生產再分佈的基礎和出發點。動態的生產佈局,指生產力的再佈局,屬計劃、規劃的範疇; 它反作用於既成的生產分佈,使之發生相應的變化。生產佈局又是一個複雜的物質體系。 [1] 
中文名
生產力佈局
外文名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性    質
一種地域分佈和組合
佈局因素
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等

生產力佈局總體佈局

①社會生產力的總體佈局。這是宏觀層次的佈局。主要內容是全面分析整個國民經濟範圍內生產力的地區分佈現狀及其基本特點和存在問題,綜合評價全國及各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狀況與潛力,研究並確定全國生產力佈局的戰略發展方向,論證其宏觀效益,規定解決全國生產力佈局中全局性問題的基本政策、途徑和方法,形成全國生產力綜合佈局的總藍圖。②生產部門佈局和地區生產力佈局。這是中觀層次的佈局。主要內容是具體分析各部門、各地區的優勢與劣勢,研究並確定開發的目標、主攻方向、重大項目地區分佈的部署,圍繞重大項目或主導產業安排相關項目或相關產業的佈局,分析各部門、各地區在全國地域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部門聯繫、地區聯繫的基本趨勢,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經濟網絡形成發展的前景。③企業區位的選定,這是微觀層次的佈局。主要內容是研究並確定企業的區位,摸清四周相鄰企業的情況,建設區內的土地資源、氣候、地形、地質條件,水源、能源的距離及其保證程度,企業對外聯繫的運輸條件,企業取得各種生產條件和銷售各種產品的市場狀況,預測企業生產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等等。

生產力佈局佈局因素

生產力佈局是隨各種佈局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些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即自然環境、自然資源。②人口因素。主要指人口的數量、質量、密度。③技術因素。主要指科學技術總水平、企業的技術裝備及新技術掌握應用的深度與廣度。④經濟因素。主要指經濟開拓的歷史特點,已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已形成的經濟結構。⑤社會政治因素。主要指國際國內政治狀況、國家(特別是區域)的經濟政策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