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產井

鎖定
生產井,習慣上是指專門為開採石油天然氣而鑽的井或者由其轉為採油採氣的井。但是廣義的生產井,還包括為開發油氣田而鑽的注水井、注氣井、觀測井等。 [1] 
中文名
生產井
外文名
Producing well
學    科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定    義
開採生產狀態的井田

生產井簡介

生產井是處於開採生產狀態的井田,在油田及氣田開發中用於直接採出地下石油和天然氣的井,即採油井(又分自噴井、抽油井及氣舉井)和採氣井。 [2] 

生產井生產井的分類

依據井下管柱完整性、環空流體性質、環空帶壓情況等進行劃分,並結合現場實際管理需要,對生產氣井實行分類管理。 [3] 
依據以上分類原則,把生產井分成兩大類:
(1)正常生產井;
(2)特殊生產井。
其中特殊生產井又分為4小類,分別是:
(1)套管環空壓力異常井;
(2)井下含落魚井;
(3)未安裝井下安全閥井;
(4)套管變形井。

生產井生產井的對比方法

生產井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測井資料進行對比。實際工作中,常利用電性標準層和電性組合特徵兩種方法進行對比。 [4] 
(1)電性標準層對比。首先應分析全井的電測曲線,從中找出電性標準層,進行同一標準層對比,然後再根據曲線形態、峯尖高低等顯示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逐層對比。
(2)電性組合特徵對比。根據標準電測曲線形態、峯尖高低,以及組合關係等特徵,將井剖面劃分出若干個具有明顯差異的組合段,然後根據相似的電性組合應屬於同一地層的原則進行對比。

生產井生產井效果評價

生產井油井產出液物理化學特性評價

可動凝膠體系注入地層後會引起地層液流的轉向、擴大波及體積,進而使產出液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相應的變化,通過油井產出液物理化學特性的評價可間接評價可動凝膠深部調驅的效果。
1.礦化度評價
注入水的礦化度與油藏原生水的礦化度是有差別的,而注入水總是和地層原生水混合從油井中產出,使得產出水的礦化度發生變化。油井進入高含水階段以後,產出水的礦化度趨於穩定。可動凝膠段塞通過油層時,由於擴大了波及體積,使得水驅時波及不到部位的地層原生水與注入水混合一起被採出。由於注入水的礦化度一般較低,因此可動凝膠見效後,產出水的礦化度明顯增大。通過礦化度增大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可以判斷可動凝膠深部調驅的效果,礦化度增大幅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則其效果也就越好。
2.原油密度和黏度的變化
在可動凝膠深部調驅過程中,由於波及體積的擴大、產油部位的不同造成原油性質發生變化。一般來説,注入的可動凝膠體系首先進入水驅較好的、油層滲透率較高的部位,使其中聚合物驅難以採出的重質成分含量較高的原油得以動用,原油密度和黏度增大。隨着可動凝膠體系的膠凝,後續注入水發生液流轉向,波及體積增大,水驅動用較差的低滲透率部位的原油被採出,引起原油密度和黏度的下降。例如,勝利油田某區塊的監測結果表明,原油性質發生了明顯變化:原油密度由注可動凝膠前0.9606g/cm3上升到0.9710g/cm3,後又逐漸下降到0.9601g/cm3;原油黏度由929.6mPa·s上升到1 433.9 mPa·s,後又下降到916.3 mPa·s。
3.交聯劑濃度的變化
可動凝膠體系注入地層後導致產出液中交聯劑的含量(主要是檢測鉻離子的含量)增加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注入體系在地層條件下未成膠,就直接就沿大孔道竄流出來;另一方面是即使注入體系在地層條件下成膠了,但是其強度不夠大,且大孔道的滲流阻力極低,在後續注入流體的作用下,形成的可動凝膠被帶出來。但不管哪種情況,可動凝膠體系在地層中停留的時間越短,它的調驅作用也就越差,生產井中檢測到的交聯劑含量也就越高。所以,在注入可動凝膠體系過程中及後續轉水驅一定時間內,通過檢測生產井中交聯劑的有效含量,就可間接判斷可動凝膠深部調驅的效果。生產井中產出交聯劑的時間越晚、交聯劑的含量越低,則可動凝膠深部調驅效果越好;反之,可動凝膠深部調驅效果越差。

生產井生產井產液剖面評價

與注入井的吸水剖面評價一樣,可對生產井的產液剖面進行對比評價,以反映油井的見效情況。如果對應油井產液剖面明顯改善,則説明相應井的調驅有效。

生產井示蹤劑產出曲線評價

通過對注入可動凝膠前後示蹤劑產出曲線的分析,可以評價可動凝膠深部調驅的效果:一方面,通過各見劑井見劑時間的變化,計算示蹤劑沿各方向平均推進速度的變化,從而評價可動凝膠在各方向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對注入可動凝膠前後示蹤劑產出曲線的定量解釋,可確定等效高滲透層幾何和物理參數的變化。 [5]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四)礦牀地質、應用地質分冊:地質出版社,2005
  • 2.    劉希聖,黃醒漢,王治同,遲瑛琳.石油技術辭典: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 3.    蘇國豐.高含硫氣田井控技術:中國石化出版社,2014
  • 4.    梅基席.石油鑽探錄井工程: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
  • 5.    馮其紅.聚合物驅後深部調驅理論與技術: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