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物識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鎖定
在的“生物識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中國生物識別產業創新論壇”上,中科院自動化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鐵牛研究員當選為聯盟第一屆理事長,理事由來自中科院計算所、公安部一所、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業內知名專家擔任。
生物特徵識別通過因人而異的生理特徵,如虹膜、人臉、指紋和聲音、筆跡、步態等行為特徵來準確鑑定個體身份信息,在公共安全、安檢通關、金融證券、社保福利、門禁考勤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此次生物識別領域的年度盛會上,與會專家作了精彩報告,並對生物特徵識別行業的商業模式、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系統應用、標準測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共同推動我國生物識別產業的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中文名
生物識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特    點
唯一的(與他人不同)、可以測量或可自動識別和驗證、遺傳性或終身不變等

生物識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生物識別技術

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是指通過人類生物特徵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技術,這裏的生物特徵通常具有唯一的(與他人不同)、可以測量或可自動識別和驗證、遺傳性或終身不變等特點。所謂生物識別的核心在於如何獲取這些生物特徵,並將之轉換為數字信息,存儲於計算機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來完成驗證與識別個人身份的過程。
身體特徵包括:指紋、靜脈、掌型、視網膜、虹膜、人體氣味、臉型、甚至血管、DNA、骨骼等;行為特徵則包括:簽名、語音、行走步態等。生物識別系統則對生物特徵進行取樣,提取其唯一的特徵轉化成數字代碼,並進一步將這些代碼組成特徵模板,當人們同識別系統交互進行身份認證時,識別系統通過獲取其特徵與數據庫中的特徵模板進行比對,以確定二者是否匹配,從而決定接受或拒絕該人 [1] 

生物識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未來前景

中科院副秘書長、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鐵牛表示,生物識別產業涉及公共安全,表現出幾個特徵:政府主導才能規模化、相關技術競爭白熱化、業務開展專業化,不僅發達國家大力推廣使用,發展中國家亦步步緊跟。印度發佈了UID身份識別項目,目前有5億人註冊虹膜、人臉和指紋。中國已將這一產業列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且該產業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生物識別產業也面臨一些挑戰,如相關單位互動不夠、市場存在無序競爭等問題,因而迫切需要行業人士團結一致、協同創新。
聯盟發起企業代表、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曉春説,聯盟的成立預示着中國生物識別產業將從研發優勢走向產業優勢。
據悉,聯盟首批締約方有26家,其中企業18家、科研機構3家、高校3家、政府部門1家。聯盟計劃建立行業標準,開展測評認證等一系列工作,打造中國生物識別領域政、產、學、研、用、資多贏的品牌產業平台。聯盟單位將共享生物識別行業商業模式、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系統應用、標準測評,共同推動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從國際範圍看,生物識別領域的強勁增長潛力讓各大企業看到了希望,一些企業紛紛增強自己在該領域的實力,搶灘市場。如參與了印度生物信息數據採集工作的法國摩爾富公司(Morpho)就以10.9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個人身份及資產保護產品製造商L-1IdentitySolutions公司,並只保留其核心業務即生物識別與身份識別業務,美國科進國際公司(cogent)被3MSecurity公司收購時也是一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