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物全息律

鎖定
生物體相對獨立的部分包含了整個生物體的病理、生理、生化、遺傳、形態等全面的生物學信息,很像一幅全息照片
中文名
生物全息律
包含內容
生物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
提出者
張穎清教授
提出時間
1970年
發表文章
《潛科學雜誌》
相關專家
葉眺新

目錄

生物全息律內容

科學家把這一規律稱為“生物全息律”。按照生物全息理論 ,可對生物全息律表述如下:在功能和結構上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邊界的系統,我們稱之為相對獨立的部分。多細胞生物體的任一相對獨立部分的每一位點相對於這一部分的其他位點,在病理、生理、生化、遺傳、形態等方面的生物學特性上都和其在整體上所相關的部位相似程度較大。相對獨立的部分上各相關點的分佈規律與各相關部位在整體上的分佈規律相同。在每相連的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最大的兩個端點——相同的兩極,總是處於相隔最遠的位置,從而對立的兩極總是連在一起的。整個多細胞生物體,這樣相對獨立的部分首尾相接或取同一走向,恰像眾多小磁針在磁場中NS極相接或取同一走向的排布一樣。

生物全息律理論發展史

1970年代張穎清教授首創,1980年後發表專著。在張穎清教授進入山東大學後,因浙江醫學科學院署名吳小的論文用到多細胞,homeo box發育基因,分維理論(論文刊在《潛科學雜誌》1985年第一季度某期),因權威審稿和編輯約稿的關係,知道而受啓發後,張穎清教授發表了更新版的概念“全息胚”刊登在《潛科學雜誌》1985年7月左右,同年 New Scientist 也提到外國同行研究植物同形。隨後幾年向數學:分形(Fractals),嚮應用醫學等方面都有大進展。是80年代後-90年代初有很活躍探索,象民間專家葉眺新也參加過研討。還有其他全息理論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