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活的路

(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生活的路》是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文名
生活的路
作    者
竹林 [1] 
類    別
長篇小説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79年
頁    數
332 頁
ISBN
9787020057696 [1] 
字    數
24.8萬字

生活的路內容簡介

《生活的路》是文革後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説。作品描寫的是“四人幫”橫行時期,知識青年在生活道路上的鬥爭和探索,着重描寫女知青娟娟滿懷熱情和理想,卻遭受迫害、含冤而死的悲慘經歷,令人嘆息;同時也塑造了立志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青年樑子的形象,不失質樸。 [2] 

生活的路目錄

一 、美好的願望
二 、小福子和小樑子
三 、娟娟的心
四 、紅紅的麥鬧花
五 、金鳳凰的故事
六 、做人的訣竅
七 、飄忽的雲霧
八 、人好月圓
九、 陰謀與手腕
十、見錢眼開的人
十一、 咽不盡的苦水
十二、 權力是個好東西
十三、 雨狂屋漏
十四、 花鼓聲聲
十五、 感情的波濤
十六、 信仰的力量
一七 當藥吃的咖啡
一八 清新的早晨  一九
生活的道路
二十、理想和現實
二十一、 長在心上的種子
二十二、愛憎分明
二十三、 死鬼討債
二十四、 吉祥的合歡樹
二十五、辛酸的眼淚
二十六 、死去了的靈魂
二十七 、移花接木
二十八 、虎狼當道
二十九、黑夜沉沉
三十、人民的心聲
三十一、 大路通向遠方
後記 [2] 

生活的路作者簡介

竹林 竹林
王祖鈴,筆名竹林。女。浙江吳興人。1968年赴安徽農村插隊。歷任《安徽文藝》、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文學》編輯,上海作協專業作家。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長篇小説《生活的路》、《苦楝樹》、《嗚咽的瀾滄江》、《女巫》、《摯愛在人間》、《天堂裏再相會》,兒童長篇小説《夜明珠》、《晨露》、《流血的太陽》、《脆弱的藍色》、《今日出門昨夜歸》,中短篇小説集《地獄與天堂》、《蜕》、《蛇枕頭花》、《街頭SKETCH》(台灣版)等,報告文學集《最美麗的女人》,散文集《藍色勿忘我》、《閣樓上的天空》、《老水牛的眼鏡》,作品集《竹林文集》(五卷)、英文版《蛇枕頭花及江南故事》等。作品獲全國第二屆少兒文學獎、全國八五期間優秀長篇小説獎、特區文學獎、全國第八屆報紙副刊好作品獎、首屆韓愈杯散文大賽獎、1995年中國改革潮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上海文學》優秀作品獎、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優秀作品獎。 [3] 

生活的路出版影響

竹林以“知青文學”進入文學創作領域,長篇知青小説《生活的路》是文革後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説,該書是她的早期代表作,得到社會的充分肯定,從而讓她進入專業作家的行列。此書的出版,還曾得到當時文壇泰斗茅盾的鼓勵與支持,出版後曾在海內外引起反響。此書先後多次印刷,發行量在上百萬冊以上。

生活的路寫作體會

我有幸在這樣一個時期進入了青年時代。六六年我在學校裏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掀起的風暴,隨後踏上了上山下鄉的道路。從此,我從繁華似錦的大城市來到了一個偏遠的山村。在離山村幾十裏地以外,有一個小站,這個小站快車不停,慢車也只停幾分鐘,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傾聽着火車強勁的轟鳴,覺得自己依然在感觸着時代的脈搏 在這裏,我真正開始了我的生活道路。如果説,波瀾壯闊的社會鬥爭和生活實踐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洋的話,那麼,任何個人便是這大海里的一隻小舟。這隻小舟在大海里的航跡,則是他的生活道路。在社會生活的茫茫大海里,有白浪滔天的風暴,也有碧藍平靜的海灣;有順流也有逆流;有島嶼也有冰層和暗礁。我和我的年輕的同志和朋友們,就是在這樣的大海里搏鬥和前進。我們開始真切地體會到了我們社會制度中的優越的和好的東西,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真的和美的成分,享受着人生的温暖和希望的陽光;但與此同時,由於“四害”的肆虐和作祟,我們也經歷了只有在這段歷史時期中才有的思想上的混亂,精神上的痛苦和事業上的貽誤;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醜惡的靈魂,卑鄙的伎倆和饕餮的鬼蜮。駕着理想的小舟在大海里航行,我們受到了時代浪花的沖刷和考驗,有的不怕風浪的衝擊,敢於昂奮起船頭,逆流而上,過了一段,潮流急轉直下,他就能歡快地前進,成了有用的人材;有的想順流而行,結果,一拐彎,又遇到了逆流和暗礁,遭到了滅頂之災……也是在這樣的生活道路上,我們開始學會了愛與恨。我們愛偉大的祖國,愛偉大的人民,愛山鄉勞動農民的淳厚與樸實;我們恨吸人血汗的惡鬼,恨他們剝奪了我們青年的自由和幸福的權利,恨他們給社會和人們的心靈造成的巨大的破壞與創傷。在偏僻的小山溝裏,我們認識到了改造我國廣大貧窮落後的農村面貌,使勤勞、善良的勞動農民能過上美好的生活的艱鉅性和迫切性;認識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與曲折。漫長的農村插隊生活,使我感受和體會到了這一切,也使我產生了記錄和抒發這一切的要求和願望。於是,我就在那艱苦的勞動之餘,在擔土和推小車的間歇裏,在滴水成冰的寒冬靜夜中,在知青集體宿舍鋪着高梁秸的牀鋪上,開始寫我和我年輕的朋友們在生活的大海里的航海日誌。然而,在那陰霾滿天的日子裏,寫作和保存這樣一些真實的生活的記錄,是充滿着危險的。我常常拿着寫好的稿紙,在屋裏東瞅西瞧,找不到一個可以安全隱藏的地方,於是只好在睡覺的時候掖在枕頭下,在外出的時候揣在衣袋裏,而最後,在白色恐怖和文字獄發展到登峯造極的時刻,我仍只好在燒鍋的時候把它們統統塞進了爐膛。然而,在雲收雨霽以後,稿子中的人物形象,他們的聲音笑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嚮往,仍栩栩如生地浮現在我的面前,激勵着我在生活的道路上去進行探索;甚至那一張張猙獰的臉譜,也在激發我的義憤,激起我戰鬥的勇氣。因此,不把它們再現出來,我的心一時一刻也不得安寧。於是,我又拿起筆,匆匆地把燒燬了的那些東西重新寫了出來,這就是上面這部不成熟的作品。由於我還是一個剛剛踏上人生旅途的青年,對生活的感受和觀察還十分浮淺,對社會的瞭解也很不全面,我插隊生活的地方,只是偉大祖國遼闊的地理上的一個小點,我反映的東西,也許只是坐井觀天,因此我的習作不可能也不企圖概括什麼,我只是希望把它當做一支未加修剪的樸實無華的青竹,帶着根植於它的泥土的芳香和凝聚着鬥爭中產生的痛苦與歡樂的露珠,獻給和我一起在農村共過命運的年輕的朋友,獻給在生活的道路上給了我親切的教誨和辛勤的培養的長輩,獻給在人生的道路上給了我同情和温暖的善良的農民。我願和我的青年朋友們一起振奮起來,把自己的命運同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羣眾的命運聯繫起來,使我們的生活和理想充實起來,為我國已經遲開的列車能趕上時代的時刻表而奮鬥。我是一個初學寫作的青年。我的這部幼稚粗糙的作品能夠問世,我要衷心地感謝在我的創作過程中給了我熱情的支持和鼓勵的許多同志,衷心地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同志。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