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安全格局

鎖定
生態安全格局也稱生態安全框架,指景觀中存在某種潛在的生態系統空間格局,它由景觀中的某些關鍵的局部,其所處方位和空間聯繫共同構成。
生態安全格局對維護或控制特定地段的某種生態過程有着重要的意義。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特徵的生態安全格局,對它的研究與設計依賴於對其空間結構的分析結果,以及研究者對其生態過程的瞭解程度。
中文名
生態安全格局
別    名
生態安全框架
出    版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成    為
生態保護的關鍵性格局
框架介紹
研究生態安全格局的最重要的生態學理論支持是景觀生態學,而將現代景觀生態學理論創造性地與現代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則是生態安全格局的難點,也是生態規劃的要點所在。
生態安全格局的研究離不開景觀生態學的學術成果。長期以來傳統的生態學缺乏把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和尺度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思路和內容,而這一點正為景觀生態學所擅長。歐洲的景觀生態學理論強調土地和景觀規劃、管理等諸多內容,而北美的生態學理論則強調空間格局、過程、與尺度的研究,它們的結合形成了現代景觀生態學鮮明的可應用價值,從而為我國的生態規劃提供了重要理論與實踐依據。 [1]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針對中國嚴峻的人地關係矛盾,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方法,並持續地在多個尺度上進行了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的研究,明確提出: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問題,最核心的解決途徑是建立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在各個尺度上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出版了包括:《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再造秀美山川的空間戰略》以及《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 “反規劃”途徑》等著作。行至今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以及豐碩的研究成果。生態安全格局是指對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關鍵意義的景觀元素、空間位置和聯繫,包括連續完整的山水格局、濕地系統、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綠道體系,以及中國過去已經建立的防護林體系等,它是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絡,包括宏觀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和城市及鄉村的微觀生態安全格局。宏觀對應的是全國尺度,生態安全格局被視為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生物棲息地網絡、等維護自然生態過程的永久性地域景觀,用來保護城市和家園的生態安全,定義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和城市形態。2007年,受國家環境保護部(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委託,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開展了國土生態安全格局規劃,研究針對我國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洪澇調節、水土流失、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問題,以景觀生態學為基本理論、採用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分析方法,對上述主要自然生態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辨識出了維護這些過程所必須的關鍵的空間位置及其空間聯繫。中觀對應的是區域和城市尺度,在這個尺度上,生態安全格局能夠以生態基礎設施的形式落實在城市中,一方面用來引導城市空間擴展、定義城市空間結構、指導周邊土地利用;另一方面,生態基礎設施可以延伸到城市結構內部,與城市綠地系統、雨洪管理、休閒遊憩、非機動車道路、遺產保護和環境教育等多種功能相結合。這個尺度上的生態安全格局邊界更為清晰,其生態意義和生態功能也更加具體。微觀對應的是城市街區和地段尺度,生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土地開發的限定條件和引導因素,落實到城市的局部設施中,成為進行城市建設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依據,將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到城市內部,讓生態系統服務惠及每一個城市居民。
“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與構建方法體系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同時也直接指導了一系列的生態文明實踐工作。全國數百個城市,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實踐工作積累傳達着兩個信息:第一,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和實施是卓有成效的,如:北京的生態安全構建指導了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四川遂寧的生態安全格局規劃,成為遂寧現代生態田園城市的建設,等等。第二,生態安全格局的推廣和真正落地阻力重重。還是有很多地區沒有完全意識到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必要性,未能擺脱傳統土地和城市發展規劃理念的束縛。但是,隨着十八大的召開,“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明確提出,全社會都將進一步理解和貫徹這一精神。而作為研究者和規劃師,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完善“生態安全格局”的理論和構建體系,並積極投入到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去。並且,我們將奮力推進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的實施納入法定規劃體系,將規劃成果廣泛徵求各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通過多方博弈最終確定其空間邊界。生態安全格局的最終成果應該通過立法和相關政策實現永久性的保護,使之成為保障國土、區域和城市生態安全的永久性格局,並引導和限制無序的城市擴張和人類活動,併成為我國劃定生態用地、完善和落實生態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劃等區域調控政策的有效工具,在國家、省市、區縣等各個尺度上達成一致,成為生態保護的關鍵性格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