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學研究方法

(科學出版社書籍)

鎖定
《生態學研究方法》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振鈞,周東興。 [1] 
中文名
生態學研究方法 [1] 
作    者
孫振鈞,周東興 [1]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1] 
ISBN
9787030283412 [1] 

生態學研究方法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生態學研究中的各種方法和技術,概括了從取樣技術、種羣及羣落結構、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景觀的研究方法,到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內容。 [1] 

生態學研究方法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生態學研究概述 1
第一節 生態學研究的基本思想 3
一、層次觀 3
二、整體論 4
三、系統學説 4
四、協同進化 4
第二節 現代生態學研究的特點與熱點 4
一、現代生態學研究的特點與內容 4
二、現代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5
第三節 生態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2
一、原地觀測 12
二、受控實驗 13
三、生態學研究的綜合方法 13
思考題 15
第二章 生態取樣技術 16
第一節 樣地製圖 16
一、陸地生境製圖 17
二、水塘與河流製圖 19
第二節 簡單隨機取樣 21
一、取樣誤差 21
二、樣本平均數的置信區間 22
三、理論取樣數的確定 22
四、樣本抽取方法 24
第三節 分層取樣 26
一、分層取樣的樣本平均數與樣本方差 27
二、分層取樣理論取樣數的確定 27
第四節 標記重捕技術 30
一、標記技術 30
二、Lincoln指數法 33
三、JollySeber隨機法 34
第五節 種羣相對數量的估計 37
一、估計方法 37
二、影響相對數量估計的兇素 40
第六節 去除取樣法 41
一、迴歸分析法 41
二、三點法 42
三、極大似然法 42
第七節 羣落數量特徵的調查方法 44
一、樣方法與種面積曲線 44
二、樣條法 46
三、點樣法 47
四、無樣地法 47
第八節 樣本容量的確定 48
一、連續變量 48
二、離散變量 51
三、生態學特有變量 52
四、通用方法與經驗方法 53
思考題 53
第三章 種羣結構與過程研究 55
第一節 種羣的基本特徵 55
一、種羣的空間分佈 55
二、種羣的數量特徵 58
三、種羣的遺傳特徵 61
四、鄰接效應 62
第二節 生命表技術 62
一、特定時間生命表 62
二、特定年齡生命表 67
三、生命表組建方法 67
第三節 數學生態模型 67
一、生態學模型的概念 68
二、建立生態模型的一般步驟 69
三、生態模型的一般成分 70
四、生態模型的類型 71
五、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72
第四節 種羣與種間關係模型 73
一、單種羣模型 73
二、雙種羣模型 77
三、肛種稗作用模型(k≥3) 81
四、矩陣模型 84
五、隨機模型 88
六、生態位的測度方法 93
第五節 種羣數量估計 96
一、種羣的數量動態 96
二、種羣的空間動態 99
三、種羣數量調節 100
四、種羣數量估計 101
思考題 102
第四章 羣落結構與生物多樣性研究 103
第一節 羣落結構分析 103
一、生物羣落的概念 103
二、地球上羣落的主要類型 104
三、羣落結構分析 108
四、生物羣落的基本特徵 113
五、生物羣落的種類組成及其數量特徵 114
第二節 羣落動態分析 120
一、生物羣落的季節動態 120
二、生物羣落的年變化 120
三、經驗模型 122
四、羣落的演替 124
五、羣落的演替模型 130
第三節 羣落分類與排序 132
一、羣落分類 132
二、羣落的排序 136
第四節 生物多樣性研究 138
一、多樣性的定義 139
二、物種多樣性的研究方法 140
三、物種多樣性在空間上的變化規律 143 [2] 
四、決定多樣性梯度的兇素 143
思考題 144
第五章 生態系統的系統分析方法 145
第一節 生態系統的基本知識 145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145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146
三、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 147
四、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149
五、生態循環 150
六、生態系統穩定性 151
第二節 生態系統模型 152
一、模型的組成 152
二、建模過程 154
三、模型驗證 159
四、靈敏度分析 160
第三節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61
一、能量流動遵循的規律 161
二、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主要來源 161
三、能量流動遵循的基本熱力學定律 162
四、生態系統中的輔助能 164
五、生態系統的能量分析 166
六、農業生態系統能流關係的方向調整 173
第四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175
一、生態系統物流的一般特點 176
二、物質循環的基本類型 178
三、水循環 180
四、碳循環 184
五、氮循環 188
六、磷循環 192
七、鉀循環 194
八、硫循環 196
九、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循環 198
第五節 生態系統分析 203
一、分室模型:方法和實例 203
二、湖泊富營養化模型 206
第六節 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測定 212
一、初級生產中的能流分析 212
二、次級生產中的能量流動 221
思考題 226
第六章 景觀研究方法 227
第一節 景觀要素分析 227
一、斑塊 227
二、廊道 229
三、基質 230
四、景觀異質性 230
互、景觀空間格局 230
六、網絡 231
第二節 景觀生態分類與評價方法 232
一、景觀生態分類 232
二、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234
三、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235
第三節 景觀研究方法 236
一、3S技術 236
二、景觀模型 238
第四節 地統計學方法在景觀研究的應用 239
思考題 245
第七章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方法 246
第一節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傳統方法 246
一、樣本的採集、富集培養和微生物純培養與分離 246
二、*大或然值法 246
三、活菌計數法 247
第二節 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分子生物學方法 247
一、核酸探針雜交技術 247
二、PCR特異性擴增技術 248
三、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 249
四、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 251
第三節 微生物生態模型 252
一、實驗模型 252
二、數學模型 255
三、競爭方程式 257
四、共生方程式 257
五、捕食方程式 258
六、生物羣落的數學模型 259
七、組建數學模型的常用方法 260
思考題 260
第八章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261
第一節 生態環境影響調查與監測 261
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 261
二、生態環境現狀調查項目 262
第二節 生態環境現狀估計與評價 262
一、物種評價 263
二、羣落評價 263
三、柄息地評價 263
四、生態系統完整性評價 263
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及其界定 264
第三節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264
思考題 267 [2] 
參考文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