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壓力

鎖定
生態壓力指危及生物個體或種羣的生長及生殖的外界干擾(如寒冷、乾旱或飢餓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理效應;危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外界干擾(如人口增長、資源短缺或環境污染等)及其所產生的生態效應。生態壓力的研究是生理生態學、系統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重要內容。
中文名
生態壓力
外文名
ecological stress
主    要
危及生物個體
危害性
危及生態系統穩定性

生態壓力定義

危及生物個體或種羣的生長及生殖的外界干擾(如寒冷、乾旱或飢餓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理效應;危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外界干擾(如人口增長、資源短缺或環境污染等)及其所產生的生態效應。

生態壓力壓力的含義

這裏的“壓力”一詞有幾種基本含義:或指一種作用,一種生理的或生態的作用過程;或指引起這個過程的原因,如寒冷、污染等生態因子本身;或二者兼指;也有人用它指作用過程所產生的後果,即功能受干擾的狀態。英語中stress原有重負之意,在物理學上指應力。該詞廣泛應用於生理學和心理學,曾被譯為“應激”、“脅強”、“逆境”等。在生理學上,一般指強大而持續的刺激影響機體的整體功能,危及內環境的穩定狀態(持續飢餓、嚴重脱水等)。後來此概念引用於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

生態壓力生物個體對外界生態壓力的耐受力

生物個體對外界生態壓力的耐受力隨物種而異。個體在不同發育階段,耐受力也不同。成體耐受力一般比幼體高,因為成體的內環境穩定機制已成熟。生態系統也存在一定的穩定調節機制。例如,當生態系統受污染較輕時,在包括生物降解在內的各種機制作用下,系統功能基本不受影響;但當外界生態壓力超過系統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強烈破壞系統的生態平衡,使植被遭受破壞,食物鏈上各級生物受損傷甚至死亡,由此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紊亂,功能失調,生物量下降和生物生產力衰退等嚴重後果。

生態壓力我國生態壓力探究現狀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一部向自然攫取資源和資源加工能力不斷提高的歷史。近200年來,人類藉助強大的技術手段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對自然生態的衝擊也迅速加劇。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之間的巨大的物質交換過程所伴隨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使人類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資源與環境對發展的日益顯化的制約,如何儘量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從而減輕生態系統的壓力,實現物質減量,保障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成為當前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生態利用效率在1990年~2003年的13年間以較快速度增長,年均增長率為5.3%。然而效率的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同期的經濟增長速度(9>7%),導致生態壓力不斷上升。尤其值得重視的是,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伴隨着本國生態足跡的強勁上升和生態利用效率的增長放緩,經濟的增長仍以本國資源大量消耗為代價,增長方式粗放。這一趨勢也預示着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對資源的消耗仍將以較高速度上升,扭轉這一趨勢是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核心任務。 [1] 
參考資料
  • 1.    顧曉薇,王青,王軍,張波,丁一,李廣軍. 國家生態壓力與生態利用效率研究[J]. 資源科學,2007(01):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