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態型

鎖定
生態型(ecotype)是由瑞典的遺傳生態學家杜爾松(GW. Turesson)於1921年提出的生態學概念。 [2] 
生態型指物種表型在特定的生境中產生的變異羣,是同種中最小單位的種羣,位於種羣之下。 [1] 
生態型的研究可以為研究物種進化提供資料,而且可以為育種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3] 
中文名
生態型
外文名
ecotype
適用領域
科研、農業育種
所屬學科
遺傳生態學
提出時間
1921年
提出者
GW. Turesson

生態型概念釋義

生態型指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羣,長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和人工培育條件下,發生趨異適應,並經自然和人工選擇而分化形成的生態、形態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類羣。生態型是分類學上種以下的分類單位,是同一物種對不同環境趨異適應的結果,一般生態幅廣的物種產生的生態型多。 [2]  [3] 

生態型歷史沿革

1921年,瑞典的遺傳生態學家杜爾松提出“生態型”概念。他認為,生態型是生物與特定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基因型集羣,是種內適應於不同生態條件的遺傳現象。一般來説,分佈區域和分佈季節越廣泛的生物種,其生態型越多;生態型越單一的生物種,適應性越窄。
1921年後,美國的Clauson和Keek等通過生態試驗分別從分佈廣泛的生物在形態學上或生理學上的特性表現出空間差異的生物以及變異、分化與特定環境的關係3個方面完善了生態型的內容。 [2] 
1975年,詹姆斯·斯科特和G. A. H. 麥克萊蘭通過研究首次證明了共生生態型之間的電泳差異 [6] 
1999年,CC Daehler等人通過一個空間明確的、基於個體的模型,探討了有限雜交優勢、生態情景和配偶選擇系統對生態型形成的影響,發現了在適用於瑞典狼尾草的條件下,生態型有望在準生物區快速形成,並可能繼續形成物種。 [7] 

生態型術語分類

生態型的劃分可根據形成生態型的主導因子進行。

生態型植物生態型

就植物來説,其生態型包括氣候生態型、土壤生態型、生物生態型3種類型。 [2] 
  • 氣候生態型
氣候生態型是依據植物對光週期、氣温和降水等氣候因子的不同適應而形成的。例如,水稻品種中的不同光温生態型以及對耐熱性、抗寒性和抗旱性等不同的類型。對一般作物而言,春播秋收的作物多為高温短日生態型,秋冬播春收的作物多為耐寒長日生態型。同為舂播秋收的作物品種,南方品種對於短日的要求比北方品種要嚴格。而春播夏收的作物品種,一般對光週期要求不嚴格。
  • 土壤生態型
土壤生態型是指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態型。例如,水稻和陸稻主要是由於土壤水分條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態型;作物的耐肥品種或耐瘠品種是與一定的土壤肥力相適應的土壤生態型。
  • 生物生態型
生物生態型,指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羣,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生物條件下也會分化形成不同的生態型。例如,作物對病害、蟲害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種,可看作不同的生態型。 [2] 

生態型動物生態型

對動物而言,同樣存在生態型的分化。據鄭丕留研究,以不同的生態區域的黃牛和豬為例,中國的黃牛分別形成了北部地區草地黃牛、中部華北農區黃牛和西南與南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黃牛等生態型。其中,北部地區草地黃牛具有體小,適應性強、抗寒,可終年放牧,抓膘力強肉,乳、役兼用和生產力較低的特性;中部華北農區黃牛則體大膘肥,公牛肩峯稍突,前軀發達,役、肉兼用,肉質好;西南與南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黃牛體小靈活,能爬陡坡,公牛具有明顯肩峯,終年放牧,耐粗飼,抗性強。中國豬的品種,按照地理及生態條件大致分為:華北、華中、江海、華南、西南和高原6個主要生態型。自北向南,豬種在形態和生態特性方面的變化趨勢是:體型由大而小;鬃毛由密而疏,絨毛由多而稀或無;背腰由平直逐漸凹陷;脂肪比重逐漸增加;繁殖力以江海型、華中型較強;毛色由黑而花;大多耐粗飼,抗性強,生產力不高,特別是高原型的藏豬。 [2] 

生態型價值意義

生態型是基本的生態單位,嚴格地説,與生態位相對應的不是物種,而是生態型。因此,對生態型的研究可用以分析種內生態適應的形成,瞭解種內分化及定型的過程和原因。生態型的分化也是物種進化的基礎,所以研究物種如何在不同生境條件下分化為不同的生態型,是研究新物種形成過程的重要內容。生態型的研究使引種、育種工作和作物栽培工作深入一步,着眼點由物種深入為研究物種進化提供資料,指導人們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良、培育新品種。 [3]  [5] 

生態型實際應用

  • 植物引種栽培
生態型是植物引種的基本原則。植物各自分佈(或原產地)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並且具有形態、生理、遺傳和適應性的差異,是各自在自然或人為選擇對不同生態或栽培條件長期適應分化的種羣(或產物)。這些不同生態型的種羣,在長期生長過程中適應或要求不同的温度、水分等生態條件,只有引種地的水、熱條件與分佈地的氣候、生態相似或相近,這些不同生態型的植物才可能引種馴化(栽培)成功。 [4] 
參考資料
  • 1.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生態學名詞[J]. 中國科技術語, 2007(04):11-14
  • 2.    陳阜,隋鵬.農業生態學 第3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9:35-36
  • 3.    姜在民,賀學禮.植物學.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432-433
  • 4.    程必強,許又凱,馬信祥.熱帶植物引種馴化實踐.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352
  • 5.    石門.種羣與生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171
  • 6.    SCOTT, J., MCCLELLAND, G. Electrophor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sympatric ecotypes. Nature 256, 1975:405–406
  • 7.    Sadedin S , Hollander J , Panova M , et al. Case studie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ecological speciation. 3: Ecotype formation in a Swedish snail[J]. Molecular Ecology, 2010, 18(19):4006-4023